上海市闵行区2014届高三历史一模试卷(含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8闵行区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卷(2014年1月9日)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罗摩衍那》是哪个地区的作品?B2、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A.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B.当时雅典尚没有法律来约束公民C.柏拉图因为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D.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其面临体制性的危机3.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通过A、树立皇帝的权威B、宣扬人文主义思想C、传播基督教文化D、制定完善的法律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如果当初火星上有一位观察者,在观察约1500年前后的世界,那么,给他印象更深的将是伊斯兰世界而不是基督教世界。”其中“伊斯兰世界”是指A.波斯帝国B.奥斯曼帝国C.蒙古帝国D.阿拉伯帝国5.十世纪时,一位阿拉伯学者到西欧去考察,他对于西欧的感观,最可能是:A、对西欧落后和民俗鄙陋大加批评B、对统一西欧的强大政权印象深刻C、对西欧经济和城市的繁荣赞赏不已D、对西欧的大学林立感到惊讶不止6.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年后人神往。”对这一评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甲骨文具有一种原始的艺术美B、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书法艺术C、这一评价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D、对文字审美可以跨越时空界限7.“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8.《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DBCA2/8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下列对“革命”的理解不正确是的()A、结束分裂,实现统一B、力行法制,“焚书坑儒”C、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D、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9.徐天麟在《两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三公九卿制B、分封制C、皇帝制D、郡国并行制10.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内迁后,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是A.鲜卑B.匈奴C.羯D.氐11.唐朝时任命官职须经中书、门下两省。唐中宗曾多次不经两省而直接任命官职,但装置诏敕(任命状)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当时人称为“斜封墨敕”,讥称这些官职为“斜封官”。从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①唐中宗时三省的权力被皇帝剥夺②皇帝具有超越三省的实际权力③三省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④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2.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13.“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以上评述与下面哪个著作相一致A.司马迁《史记》B.司马光《资治通鉴》C.刘知几《史通》D.章学诚《文史通义》14.南宋统治者认为“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实行鼓励对外贸易政策,当时开辟了一条以中国某港口城市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海上丝绸之路。该港口城市位于C城15.《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16.英国公使马戛尔尼在《谒见乾隆纪实》日记中说,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他们的书上很少提到亚洲以外的地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儒家思想的保守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交通、通讯工具的落后D.推行闭关锁国政策17.清代前期,中国西北边疆问题得到最终解决、局势得以稳定是在:A城D城B城C城3/8A.顺治时期B.康熙在位时C.雍正在位时D.乾隆在位时18.“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以下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A.天主教的传播B.西方人眼中的世界C.罗马帝国的扩张D.“日不落帝国”形成19.一位演说家称许:我们的政治体制最完美,政府由国王、贵族、平民三者组成,互相制衡,法律保障人人平等,以确保社会秩序,人民享有自由。这位演说家所说的体制最可能发生在:()A.五世纪的东罗马帝国B.八世纪的查理曼帝国C.十六世纪的法兰西王国D.十八世纪的大英帝国20.“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这段材料的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C.冲破了封建等级观念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1.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22.《每周评论》在某译文按语中写道:“这个宣言……,其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劳工的联合,是标志新时代的文书。”该按语介绍的是A、《独立宣言》B、《人权宣言》C、《共产党宣言》D、《解放宣言》23.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曾感叹:“当我们谈论拿破仑的那场光荣之战时,已经忘却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前行,而我们却停滞不前。”之后,俄国采取了哪一行动开始“前行”A.彼得一世改革B.亚历山大二世改革C.二月革命D.十月革命24.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当分遣舰队指挥官马修.培理的舰队……在江户湾停泊时……它(日本)似乎注定要灭亡。但是,日本人却是唯一的以平等条件进入19世纪世界市场的民族。”这里所说的“灭亡”和“唯一”是指A.亡国的命运∥确立天皇统治实现独立B.被殖民命运∥脱亚入欧实现政治民主C.亡国的命运∥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D.被殖民命运∥摆脱民族危机跻身列强25.纽约一家报纸曾经这样赞扬一项发明:“这是一个阳光球,是真正的阿拉丁神灯”。这项发明的发明者是()A.哈格里夫斯B.瓦特C.爱迪生D.西门子26.《德国通史》一书的作者将19世纪最后三十年德国历史的主题命名为“工业化时代”。如果要给这个主题添加一个副标题的话,最合适的是()A民族统一的完成B民族国家的现代发展C夹缝中的德意志民族D一个民族两个国家4/827.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28.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29.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30.下列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与清政府立场相近的是()A.“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B.“未改变中国之现状,未带领中国走向富强”C.“中兴名臣……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D.“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选项,多选不得分。(红色3分,蓝色0分)31.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雅典人集会的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对该建筑的认识最正确的是()A、体现古希腊公开平等的政治理念B、政治生活影响了建筑艺术的发展C、是根据具体的地形形状而设计的D、体现了数学在建筑中的巧妙运用32.西方有经济学家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也就是说,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越发展。以19世纪中期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A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C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33.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反对修筑铁路,“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不言利者也。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点,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对这段言论评价最确切的是A.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B.客观分析中西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C.主张防范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和在华垄断D.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5/834.陈旭麓认为甲午战争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带着这种“亟变”,当时有识之士寻找民族出路主要着眼于A.以维新改良来实现渐进式发展B.用革命手段建立民主共和国C.改变现存政治制度以救亡图存D.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35.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中,那些后发国家,如德国、俄国和日本等依旧残存着明显的专制化色彩。对此,相对合理的解释是A.历史文化传统和特殊国情使然B.选择了自上而下的进化道路C.缺乏普遍充分的思想启蒙运动D.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先发国家二、非选择题(共75分)36.中世纪西欧文明罗马人的文明是城市的,至少从表象来看如此;中世纪西欧的文明是乡村的,无论从表象还是实质看都是如此。——黄春高[《西欧封建社会》]问题:(10分)(1)为什么说“中世纪西欧的文明是乡村的”?(4分)中世纪初期,西欧罗马时代的城市大多衰败没落了,在封建大地产的基础上,西欧形成庄园制度,庄园成为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中世纪的西欧朝着全面的乡村生活方式迈进。(2)请简要叙述中世纪后期西欧是如何“走出乡村的”?(6分)中世纪后期,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都孕育出了新的因素:11、12世纪以后,随着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城市复兴,产生市民阶层,在市民阶层的推动下,等级君主制形成,市民文学和近代大学也相继兴起,而庄园经济在14世纪以后逐渐走向衰落。西欧社会逐渐向近代转型。37.皇帝的苦恼打油诗《好了歌》:“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问题(12分)(1)依据诗中所云,中国古代皇帝苦恼折射的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