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王牌、梳理易错的表现手法;2、掌握不同题材古诗词的特点。教学内容一、表现手法-比兴和托物言志融会贯通,古今一也看过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吗?“小沈阳”唱了一句陕北民歌:“山丹丹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小沈阳一炮打响,从此红遍中国。不可否认,小沈阳或多或少沾了陕北民歌的光。陕北民歌歌词美就美在比兴手法的娴熟运用上。“五谷里个田苗子/惟有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数上那个兰花花好。”这便是“比”,用高粱在五谷里的高挑比喻兰花花在女子里的出众,不光形象贴切,而且意境优美。“阳洼洼糜子背洼谷/那达想你那达哭。”(阳洼洼指向阳的田地,糜子是一种粮食,背洼指阴面田地)这便是“兴”,先咏糜谷之事以引起怀人之词,不光能使表情达意顺理成章,而且还为人物活动创设了阔远的背景。宋代学者朱熹总结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诗歌常用的两种表现手法:比兴寄托和托物言志。一、比兴手法举例1.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河洲上和鸣的鸟联想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第四章开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2.屈原《离骚》把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诗人“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异花香草来装饰自己,表现了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3.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知识典例高中语文新王牌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4.唐代诗歌为了纠正两晋南北朝诗歌偏重形式、缺乏实际内容的缺点,开始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在比兴方面也着重把比兴同美刺结合起来。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人物,他标举“风雅兴寄”,所谓“兴寄”就是比兴寄托。稍后,李白、杜甫也都主张作诗要有比兴。而之后的新乐府运动的发起者白居易,更是把“风雅比兴”作为标准来评述诗歌的,并根据美刺比兴创作了讽喻诗《新乐府》一百五十首。二、托物言志1、概念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2、以植物形象言志(梅、兰、竹、菊、莲等)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刻画了梅花的孤高、坚贞、自信,象征自己仕途失意而劲节不改的崇高品格。3、以动物形象言志(蝉、鹰、蝙蝠、鹧鸪、鸿雁等)如初唐宰相虞世南的《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以蝉自喻,亦是自勉自励。蝉声之所以远扬,一般人都认为是藉秋风传送之故。虞氏强调的则是蝉的生性高洁,是“居高声自远”的结果。正如修养完美的人,并不需要过多借助外因,他的名声就会远播千里,受到人们的爱戴一样。4、以其他事物言志如明人于谦17岁时写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第三句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末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我们可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一、2011年上海高考真题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强化练习高中语文新王牌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注】①引领:伸颈远望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参考答案:A。详解:学生如果熟悉比兴手法的定义和例子,当会很快选出A来。这里的“明月何皎皎”,既无“比”,也不是“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只是描写眼前景,作为中心意象,它直接引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游子,这样,“客行虽云乐”就有“以乐衬哀的效果”,B正确。作者选择夜晚这一特定的时段来表现,静谧的夜晚却不能安睡,构思上先以时间来谋篇;再写其“出户”、“入房”,以空间转移来布局,C正确。全诗以叙事为主,自然、浅显、朴素,而又“余味无穷”,D正确。二.上海近年高考模拟题1、2011浦东二模霜天晓角梅范成大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霜天晓角梅萧泰来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①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②。【注释】①赖是:好在。②如何共,海棠说:海棠的花期在4月,而梅的花期在3月。14.这两首词中的“霜天晓角”是。(1分)15.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词上片,以“脉脉”加诸“花疏天淡”之上,写出了梅花清疏淡雅的神韵。B.萧词最后两句,借两种花的花期不同,表现梅花不愿与海棠结缘交往的态度。C.两首词中的“雪”,分别渲染了梅花“一夜春威折”、“受尽寒磨折”的生活环境。D.这两首“咏梅”词,就语言风格而言,前者词风含蓄委婉,后者词风硬朗直白。16.两首词都写了“梅”,试从手法和主旨的角度对“梅”的作用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4.词牌15.C。第一首词中的“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是把梅花比喻成雪,表现梅花的色泽晶莹洁白。16.第一首用“梅”的形象衬托(1分)作者的孤愁心情(1分),第二首借“梅”的形象比喻(1分)自己的清高性情(1分)。(或第一首借景抒情,第二首托物言志)高中语文新王牌二、表现手法-衬托和对比读一读,品一品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有一首《白梅》诗,“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你觉得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衬托衬托是利用事物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或同一事物相近、相反的两个方向来表现事物,使之形象更突出的一种艺术表达方法。它能使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明,使所要描写的气氛更加强烈。衬托分为正衬、反衬。1、正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1)用人物烘托人物,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白居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六宫后妃之美衬托玉环更胜一筹的美。(2)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苍凉秋景衬托诗人飘零之哀。2、反衬,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是古诗中常见的“艺术辩证”手法,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映衬,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如以动衬静,以哀衬乐,以丑衬美等。(1)以物衬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声衬静。(2)以物衬托人,如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以成双成对的“鸳鸯”反衬出人孤寂的心情。又如李煜《望江南》一词云:“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以昔日游上苑时“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繁华美丽景象反衬出羁留汴梁的亡国之君内心的无限悲怆,乐只在梦中。元好问《颖亭留别》“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以鸟之悠悠反衬诗人急切的思归之情。二、对比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知识典例高中语文新王牌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此词将今日千里之外的“孤坟”与梦中十年前妻子“小轩窗,正梳妆”两幅画面对比,突出今日的孤独凄凉和往日的温馨,从而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3、“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请思考以下问题:(1)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首诗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李约《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在写作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一、2012年黄浦二模。同崔邠登鹳雀楼李益①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注〕①李益,唐代凉州人。凉州陷于吐蕃前,举家迁居洛阳。后辗转入渭北、朔方、幽州节度使等幕府从戎,此诗作于这一时期。14.对首联和颔联内容或手法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强化练习高中语文新王牌.现实历史B。景色情感C.空间时间D.比拟联想15.颈联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赏析。(4分)三、题材-羁旅行役在广袤无垠、熠熠生辉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天空中,羁旅行役类诗歌是一个耀眼夺目的星座。“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记录了老年杜甫的悲苦之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表达了李白的思归之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抒发了张继的漂泊之愁;“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道出了张籍的思亲之愁。这些羁旅愁情的绝唱,纵使穿越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仍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一、什么是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