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铜梁区铜梁一中等九校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中联考高一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C.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B.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C.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丧失。D.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书法艺术。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B.古代人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法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C.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D.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李仕衡,字天均,秦州成纪人,进士及第。田重进守京兆,命仕衡鞫死囚五人,活者四人。重进即其家谓曰:“子有阴施,此门当高大之。”再迁秘书丞,徙知剑州。王均反,仕衡度州兵不足守,即弃城焚刍粟,东守剑门。仕衡预.招贼众,得千余人,待之不疑。贼将至,与钤辖裴臻迎击之,斩首数千级。召还,判三司盐铁勾院。度支使梁鼎言:“商人入粟于边,率高其直,而售以解盐。商利益博,国用日耗。请调丁夫转粟,而辇.盐诸州,官自鬻之,岁可得缗钱三十万。”仕衡曰:“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不听,遂行鼎议,而关中大扰,乃罢鼎度支使。累迁司封郎中,为河北转运使。建言:“河北岁给诸军帛七十万,而民艰于得钱,悉预假.于里豪,出倍偿之息,以是工机之利愈薄。方春民不足,请户给钱,至夏输帛,则民获利而官用足矣。”诏优其直,仍推其法于天下。顷之,河北阙.军储,议者以谓仕衡前过助封祀费,真宗闻之,以为河北都转运使。后集粟塞下,至钜万斛。或言粟腐不可食,朝廷遣使取视之,而粟不腐也。南郊,复进钱帛八十万。先是,每有大礼,仕衡必以所部供军物为贡,言者以为不实。仕衡乃条析进六十万皆上供者,二十万即其羡余。帝不之罪,谓王旦曰:“仕衡应猝有材,人欲以此中之。”明年旱蝗,发积粟赈民,又移五万斛济京西。民有盗瓜伤主者,法当死,仕衡以岁饥,奏贷之。盗起淄、青间,迁刑部侍郎、知青州。前守捕群盗妻子置棘围中,仕衡至,悉纵罢之使去。未几,其徒有枭贼首至者。(《宋史·列传第五十八》)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仕衡预.招贼众预:准备B.而辇.盐诸州,官自鬻之辇:载运C.悉预假.于里豪假:借贷D.顷之,河北阙.军储阙:缺少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B.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C.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D.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仕衡为人宽容,诚心对待降人。他受命审讯五名死囚,将其中四人免除死罪;主管剑州时,他招降了贼徒一千余人,对他们毫不怀疑。B.李仕衡通晓经济,反对与民夺利。他反对梁鼎提出的官府卖盐获利的建议;任河北转运使时,他建议民用不足时,要春季给钱夏季给帛。C.李仕衡屡遭怀疑,但能经受查验。有人说他储积的粮食已经腐烂,但朝廷派人检视,并非如此;进贡受到谏官质疑时,他详尽地说明了情况。D.李仕衡关注民生,并且善于攻心。旱蝗灾害时,他赈济灾民,运送粮食救济京西;主管青州时,他释放了盗贼的妻儿后,有人杀了贼首。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帝不之罪,谓王旦曰:“仕衡应猝有材,人欲以此中之。”(5分)(2)民有盗瓜伤主者,法当死,仕衡以岁饥,奏贷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卧病许浑寒窗灯尽月斜晖,珮马朝天独掩扉。清露已凋秦塞柳,白云空长越山薇。病中送客难为别,梦里还家不当归。惟有寄书书未得,卧闻燕雁向南飞。【注】①珮马:饰有佩环之马,官员所乘。②朝天:上朝。③越山:越地之山。此处泛称东南地区,代称故乡。8.简要赏析颔联中“凋”、“空”两字的妙处。(5分)答: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1)《论语》中与“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义相仿的句子是:,。(2)《关雎》中,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寂寞中的叩门声冯骥才唐先生坐在那张高背的皮椅子上,抽着烟斗。他显得疲惫不堪,软弱无力,身子坐得那么低,好像要陷进椅子里似的。那样子,仿佛一连干了三天三夜的重活,撑不住了,瘫在了这儿。他的眸子黯淡无神,嘴角下那一对喜悦的旋涡不见了。天才入秋,他就套上两件厚毛衣,当下还像怕冷似的缩着脖子。屋里静得很,家具上蒙了一层薄薄的尘土,显然好几天没有擦抹过,没有客人来。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定的。那位处长本来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为了自己在权力的台阶上再登一级,亲手搞掉他。一下子,他又失去了一切……喧闹的人声从屋内消失,好似午夜后关了门的小饭铺,静得出奇。而玻璃书柜的第一层上还摆着几只名人和要人请他雕刻的烟斗。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这时,他听到有人轻轻叩门。已经许久没听过这声音了。他撂下烟斗,趿拉着鞋去开门。打开门,不禁惊奇地扬起眉毛。原来一个人抱着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因花枝太长,抱花盆的人努力耸着肩,把花盆抱得高高的,遮住他的脸,但枝梢还是一直拖到地上。啊,是老花农——老范!不用说,肯定是他来了。他总是在这种时候出现;而在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他却悄悄避开了。并且总是不声不响地用一片真心诚意对待自己。唐先生感到一阵浓郁的花香,混着一股淳厚的人情扑在身上,心中有种说不出的乱糟糟的感触。嘴里忙乱地说:“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这花儿开得多好!好大的一盆,重极了吧!”人把花儿放在地上,直起腰。他看了不由得一怔,来人竟不是老范。他不认得。是一个中等个子的青年人,穿件黑布夹袄,装束和气质都像个农民。手挺大,宽下巴,一双吊着的小眼睛,皮肤黑而粗糙;鞋帮上沾着黄土。“你?”“俺是您认得的那老范的儿子。”唐先生听了,忽觉得他脸上某些地方确实挺像老范。忙请他坐,并给他斟了杯热茶。“你爹还好吧!这两天,我还正想去看他呢!”唐先生这话真切不假,毫无客套的意思。不料这青年说:“俺爹今年夏天叫雨淋着,得了肺炎,过世了。”他的声音低沉。但好像事情已过了多日,没有显得强烈的悲痛与难过。“什么?他?!”唐先生怔住了。“俺爹病在炕上时,总对俺念叨说,唐先生最爱瞧凤尾菊。这盆是他特意给您栽的。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唐先生听呆了。他想不到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一个对于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他心里一阵凄然,不知该说些什么话。他下意识地习惯地从茶几上拿起烟斗,可是划火柴时,手颤抖着,怎么也划不着。那青年一见到烟斗,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说:“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刻的烟斗吗?您曾经送给过他一只烟斗吧!他临终时对俺说:‘你记着,俺走的时候,身上的衣服穿得像样不像样都不要紧,千万别忘了把唐先生那只烟斗给俺插在嘴角上。’”“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其实他都听见了。那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