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高考】2013版高中地理配套课件10城市与城市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第10讲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3.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能够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2.能利用城市等级与服务功能的关系,分析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3.理解并记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能够结合实例说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指出其对城市的影响城市化【典例1】(2011·浙江文综·T1、2)下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1、2题。国家甲乙丙丁城市化水平(%)90836632(1)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2)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出生率低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审题视角】结合四个国家城市化发展阶段和三大产业构成的差异,正确判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国家是解答该题的关键,同时掌握不同国家的人口增长和人口分布是基础。【精讲精析】第(1)题,四个国家中英国作为工业化最早、处在后工业化的国家,城市化水平最高;泰国是发展中国家、处在工业化起始阶段,城市化水平最低;沙特阿拉伯城市化水平高于日本,是因为沙特阿拉伯位于西亚,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自然环境恶劣,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市。第(2)题,沙特阿拉伯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较高;东南部邻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不临海洋。中部沙漠广布,城市较少,只有在有水源的绿洲才有城市分布。答案:(1)C(2)D【命题人揭秘】命题规律:(1)该考点往往以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作为切入点,考查国家城市化发展阶段和三大产业构成的差异;(2)高考中本部分偏重不偏难,试题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通常结合示意图、坐标图、表格、文字材料等来考查城市化的标志、特征及城市化过程中的区域差异等。备考策略:(1)本部分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图表理解城市化的本质和标志,通过对比把握不同国家、地区城市化的特点。(2)同时该部分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突出,能够有效考查获取信息、分析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会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是学习该部分的主要目的。城市的空间结构【典例2】(2011·山东文综·T7)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1)、(2)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2)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审题视角】解答本题关键抓住以下几点:(1)根据图中距市中心距离和常住人口密度判断两城市不同年份人口分布及变化。(2)运用城市等级体系理论说明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3)根据图中不同位置楼高和常住人口密度判断城市空间结构。【精讲精析】第(1)题,各项逐一分析如下:选项内容分析正误A项1982~2000年,甲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不断下降,而同期乙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不断上升,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有明显不同错误B项1982~2000年,甲、乙两城市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均增大错误C项从城市用地面积和人口密度判断,甲城市均高于乙城市,说明甲城市人口规模大于乙错误D项甲、乙两城市均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人口规模越大,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也就越大正确第(2)题,城市中心商务区用地集约,建筑物高大稠密,可判断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出现在M以外的周围地区,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出现在P处。甲城市N处2000年常住人口密度形成高值区,说明市中心人口外迁形成卫星城;乙城市1982~2000年间常住人口密度自中心向外降低,且外部没有形成常住人口密度高值区,说明没有形成卫星城。答案:(1)D(2)B【命题人揭秘】命题规律:(1)该题常以不同城市不同年份常住人口密度材料为命题切入点,以各种变式图或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城市等级及城市功能分区以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图的分析、比较能力。(2)在高考试题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备考策略:复习本部分时,要注意影响功能区划分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历史、社会三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影响最大。经济因素(地租高低)又受距市中心的距离、交通通达度两个因素的影响。受经济因素影响,一般从市中心向外依次是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其中中心商务区人流量大,付租能力最强,而且用地最为集约,楼高最大。人口密度较为突出的地方为卫星城。解决此类题一定要注重图像信息的获取分析及联系城市功能区相关内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典例3】(2012·福建文综·T3、4)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1)、(2)题。(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A.甲B.乙C.丙D.丁(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审题视角】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是:(1)从图中获取四条折线在不同时期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2)理解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特点;(3)了解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特点和目前我国城市化的水平;(4)认识不同阶段城市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精讲精析】第(1)题,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目前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因而折线甲代表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我国城市化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在2011年城市化水平突破50%,由此可判断出折线丁代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折线乙、丙分别代表全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第(2)题,2000年后发达国家出现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表现是中心城市人口增加的“再城市化”,其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其影响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答案:(1)D(2)A【命题人揭秘】命题规律:本题意在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城市化过程中,环境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但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此类试题往往利用过程变化曲线,让学生通过读图判断其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针对其变化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措施。备考策略:(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深远的,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在解答相关问题时必须辩证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减少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干扰,增强城市对社会经济的正面作用,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和治理。(2)我们复习时,要清楚基本原理和规律,注意各知识间的联系,同时要和身边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城市区位与城市功能区高考指数:★★★1.(2012·天津文综)读部分地理事物数量的纬度差异示意图,结合图中的信息判断,世界特大城市数量纬度差异的形成,主要由于()A.气候、土地资源的差异B.生物、土地资源的差异C.矿产、生物资源的差异D.气候、矿产资源的差异【解析】选A。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特大城市的数量,中纬地区最多。因为中纬地区气温适宜,降水适中,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中纬地区土地面积广阔。(2012·新课标全国卷)读下图,完成2、3题。2.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3.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根据经纬度、水系、交通线等信息进行空间定位;二是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因素、大气环流、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等)、人类活动等。由题目可以获取以下主要信息:(1)甲、乙两城市纬度相当,都位于32°N~33°N之间,甲城市位于109°E附近,乙城市位于116°E附近,且乙城市铁路交通线比较密集。(2)甲、乙两城市都位于河谷附近,但甲城市附近河谷是东西向的,乙城市河谷是西北—东南向的。(3)甲城市附近水系北岸支流少于南岸,乙城市附近河网密度大于甲城市。【解析】2选A,3选C。第2题,由经纬度位置、水系、交通线布局可知,甲城市北部是山脉,冬季能阻挡冬季风南下;而乙城市地形比较平坦,冬季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故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在夏季时,除青藏高原、天山、大小兴安岭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故在7月份甲、乙两城市的平均气温差别不大。第3题,首先要了解我国主要地形区大致的经纬度,具体分析思路如下:选项内容分析结论A关中平原(渭河平原)在秦岭(34°N)以北、浙闽丘陵在长江(30°N)以南错误B山东丘陵在淮河(34°N)以北错误C汉水谷地位于(32°N~33°N,109°E)附近,黄淮平原位于(32°N~33°N,116°E)附近,符合甲、乙城市的经纬度正确D汾河谷地在秦岭以北,松嫩平原位于东北地区(44°N)以北错误4.(2012·天津文综)高雄矿产资源匮乏,工业部门主要用石化、炼油、钢铁、造船、食品等。读高雄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对该城市功能区布局的评价,正确的是()A.商业区高度集中,缩小了服务范围B.住宅区远离海岸,避免了海洋污染C.工业区相对集中,方便了企业联系D.文教区过于分散,降低了服务功能【解析】选C。可逐项分析,如下所示:选项内容分析结论A商业区只是相对集中,不能说高度集中,因此也没有缩小其服务范围错误B住宅区虽然离海岸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对海岸还是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影响,不能绝对地说避免了海洋污染错误C由图可以看出工业区相对集中,可以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成本正确D文教区的分散增大了其服务的功能错误(2011·福建文综)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下图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5、6题。5.该国公共住房()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6.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D.环境质量、历史文化【解题指南】读懂图例、分析地图是本题组解题关键,从图中获取几个方面信息:①中心城区位于城市岛国南部;②几条主要交通干线从中心城区向北部延伸;③公共住房沿城市快速交通线、站点分布;④其他功能区,工业区、自然保护区、绿地分布状况。【解析】5选D,6选A。第5题,A项,公共住宅区占80%以上,无明显高低级住宅区等级分类;B项,相对集中分布于城市东部,中部是以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C项,公共住宅区分布于中心城区北部,没有沿中心城区呈环状分布;D项,图中明确公共住房沿快速交通线分布。第6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公共住房沿快速交通线分布,因而布局应考虑交通基础设施因素,且公共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居住问题,应该方便上下班和出行,所以交通干线联系着工业区、住宅区、中心城区等;交通干线建设避开了绿地、自然保护区,可见公共住房建设并没有考虑休闲娱乐、产业结构、环境质量和历史文化。因而公共住房布局应考虑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功能分区。(2010·海南地理)某沿海城市人口达1600万,约60%居住在离市中心3千米的范围内。城市人口54%居住在贫民窟。下图示意该城市与大型商贸中心不同距离段的用地构成。据此完成7、8题。7.影响该城市大型商贸中心区位的主导因素是()A.工业B.行

1 / 8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