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高考·一轮总复习新课标版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第3讲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第3讲解读·重点知能感悟·高考真谛解读·重点知能知能点一能源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对策1.化石燃料的开发利用地理分布开发运输利用应对措施煤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破坏生态,占用土地资源,产生污染造成交通线沿线粉尘污染大气污染;大量排放CO2,加剧全球变暖科学开采、环保并行,保护土地,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石油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中东、东南亚、中亚和俄罗斯会造成生态破坏与原油泄漏海洋污染大气污染;大量排放CO2,加剧全球变暖天然气与石油分布较一致破坏生态存在安全隐患排放CO2,加剧全球变暖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随着化石燃料濒临耗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优缺点如下表所示:优点缺点利用形式我国主要分布地区太阳能能量巨大、无污染、可再生较分散,受天气、季节影响大光热转换、光电转换降水较少、光照充足的地区:西北、青藏高原等地区风能发电成本较低,无污染风速不稳且风力丰富地区与能源消费区不匹配风力发电青藏高原、西北、东部沿海地区水能发电成本较低,无污染可能对库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水力发电水量丰富、落差大的地区潮汐能干净,无污染能源密度小,修建大坝会阻碍船只和鱼类进出利用潮汐进行发电沿海地区生物能可再生直接燃烧会导致环境污染,造成资源浪费比较理想的利用方式是沼气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地热能成本低廉可供开发的地点不多,更新速度较慢,地热蒸汽中常含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发电、取暖、建地热温室等地热能丰富的地区,如青藏高原典例1(2010·山东高考)我国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区域内的重庆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下图为“重庆市1999~2008年主要能源消费量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判断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单位GDP能耗变化的主要原因。(2)指出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结合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优势,说明该市今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方向。(1)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单位GDP能耗呈下降趋势。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2)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比重较低。调整的方向是增加水电、天然气的比重,降低煤的比重。。答题流程参考答案知能点二淡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1.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及解决对策产生的原因危害应对措施自然原因可利用的有效淡水资源少;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粮食产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损害人们身体健康,引发国际冲突开源节流人为原因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大增,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①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2.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土地资源问题:①世界耕地资源严重不足;②土地退化严重。(2)土地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①人口增长过快;②土地的不合理开发;③过度放牧;④植被破坏;⑤土地污染;⑥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占用耕地。(3)我国耕地的现状及解决措施由于人口数量过多,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现状耕地不足,中国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人口增加,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耕地质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措施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依《土地管理法》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提高土地利用率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提高耕地质量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综合整治田、水、林、村,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方法技巧典例2(2013·海南高考)我国干旱区某区域近30多年胡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加强。下图显示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及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此类地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措施。原因: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措施: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跨区域调水,增加水资源供给。答题流程参考答案知能点三生态环境保护1.草地退化原因及保护(1)草地退化原因①自然原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干旱的频繁发生等。②人为原因: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盲目扩大放养牲畜的数量,致使许多牧场严重超载,引起牧场的退化,甚至导致土地荒漠化。其联系如下图所示:(2)草地的保护①主要措施: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和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②我国保护牧场的主要措施2.湿地的开发和保护3.物种灭绝与保护(1)灭绝的原因①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②人为原因: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2)保护措施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②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③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④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能点四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与防治(1)草地退化原因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造成的危害防治措施森林破坏自然原因:森林火灾、病虫害;人为原因:毁林开荒、砍伐薪柴、商业采伐等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温室效应增强、物种灭绝等封山育林、采育结合、退耕还林,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草地退化自然原因:气候异常、降水减少;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还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控制人口数量、改善经济结构、退耕还草、牲畜舍饲等湿地干涸自然原因: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和沼泽;人为原因: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造田等气候恶化、水旱灾害加剧、水污染加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加大对湿地保护的宣传,加强湿地保护、立法和执法,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原因:自然灭亡;人为原因:狩猎,污染,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破坏恶化人类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荒漠化自然原因:降水少,气候干旱;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土地退化、生产力下降解决当地群众的生活用能问题,严禁砍伐森林;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水资源;控制人口数量2.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自然背景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地区主要防治措施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森林破坏东北、西南、华南林区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干旱、半干旱草原区草原退化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湿润低平原、湖泊、海洋边缘地区湿地萎缩三江湿地、湖滨、海滨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锐减林区、草原、近海海域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半湿润、湿润丘陵地区土壤侵蚀黄土高原、东南丘陵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半干旱内陆或春旱严重地区荒漠化西北、华北半干旱区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砍伐森林方法技巧:图解法记忆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典例3(2014·海南高考)下图示意的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环境问题:该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增加会加大灌溉用水量,(河流流量大减)加剧水资源短缺;入湖水量减少,湿地萎缩;(灌溉用水量加大,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应对措施:限制开荒面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答题流程参考答案1、(2013·福建高考)下表是我国某区域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据此回答问题。(1)指出占用与增补耕地分布的差异,并推断增补耕地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2)简述该区域保护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感悟·高考真谛答案:(1)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区域;增补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区域。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2)加强教育与宣传,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格限制坡度大区域开垦。解析:本题考查土地资源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及其保护措施。第(1)题,占用与增补耕地分布的差异,直接读表分析即可。增补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区域,可能产生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以及生物资源遭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第(2)题,考查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可以从思想认识、占用和增补耕地方面寻求土地保护措施。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3年1、2月,全国中东部地区多次陷入严重的雾霾天气,尤其是京津冀地区更为严重,大气中含有大量含氮有机颗粒物。下图表示在不考虑政策措施对能源需求和社会效益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下,我国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产生量的预测情况。材料二“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调动3.4万亿人民币资金投放到生态环保的领域,2013年2月6日国务院要求加快技术更新,加快油品质量升级,以减轻大气污染。(1)分析该区域1990~2010年土壤盐渍化变化的特点。(2)指出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盐渍化应采取的措施。答案:(1)中度、重度盐渍土面积增大,轻度盐渍土面积减少;盐渍土总面积增大;土壤盐渍化越来越严重。(2)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禁止盲目垦荒,退耕还草。(答对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土壤盐渍化变化特点及其防治措施。第(1)题,从表中即可读出土壤盐渍化的变化特点,在分析时需要从整体、纵向、横向分别分析其特点。第(2)题,防治土壤盐渍化一般需要从其形成原因入手分析,采取相应解决措施。3、(2012•江苏高考)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b.气温年较差大c.降水集中d.植被破坏严重(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代号)。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答案:(1)cd(2)风力作用(3)③⑤土地荒漠化(4)①地形起伏小,气候干旱;④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和保护治理措施。(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即地形落差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不属于共同原因,b不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我国西部地区由于气候相对干旱,外力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侵蚀;防御洪涝灾害在河流中下游的主要措施为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3)根据图中生态安全战略工程的位置分布,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③和⑤。①工程所在区域降水较少,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4)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分别表现为①地气候较干旱,地形起伏相对较小(植树造林防治荒漠化);④地地形起伏较大,降水较充足(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近几年高考多通过区域图、分布图、数据表格等,结合某区域的生态环境,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2014·涡阳期末)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区域简图”,读图回答问题。(1)分别说出图中A、B两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简要说明理由。(2)若A地区过度开垦,将会对乙河流下游及其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