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四分册第一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生产力的提高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15—16世纪,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西欧社会生产力获得长足进步。(动力技术与生产技术的改进)(*15世纪以后普遍使用上射水轮;三圃制广为流行,并出现轮作等更先进的耕作技术。)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生产和流通迅速发展。(专业化)手工业和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前提:生产力的提高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特点:国内主要方式是强制农民土地,借助国家立法迫使失地农民转变为雇佣劳动者。资本原始积累(15世纪,暴力手段)资本主义生产国外商业战争、贩卖奴隶、殖民掠夺等关系的萌芽典型:英国“圈地运动”(贵族—农业资本家—新贵族)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手工工厂(英国典型)以手工劳动和分工协作为基础,有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第二课民族国家的形成百年战争的影响(1337—1453法国取得最终胜利)百年战争深刻的影响了英、法两国的历史进程,激发了各个阶层的民族意识。政治因素:领土统一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经济因素: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地区间的交流。文化因素:以民族语言为代表,民族文化的发展。法:绝对的王权15世纪末,英、法民族国家形成,出现君主专制封建等级制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形成: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英:有限王权(议会的存在)议会在财政方面制约王权为了打击贵族的势力,加强王权,颁布了一系列的重商主义政策: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基本形式,发展海外贸易和获取金银货币的主要途径,政府运用国家权利直接干涉经济活动等第三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15世纪东西方交流背景:1。根本原因: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2.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西欧各国不得不海上冒险,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3.必要性:(主观需要):1)市场上货币普遍短缺2)西欧各君主的支持3)《马可波罗行纪》“寻金热”4.可能性(客观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表现: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新航路的开辟(时间:15、16世纪)葡萄牙:迪亚士: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航路达.伽马:印度洋(欧亚航路)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欧美航路)西班牙:麦哲伦:环球航线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见书本)航路的影响:一.积极: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2.世界由封闭到联合为一个整体3.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4.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与资本主义的发展5.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二.消极: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的殖民经济的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了空前的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落后。第四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意大利文艺复兴*时间:14—16世纪性质: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1.意大利北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较早地区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2.是欧洲古代文化摇篮,保存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世纪文化也相对就比较繁荣。*基础:中世纪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3.15世纪前后,许多拜占庭学者移居意大利,带来了大量珍贵的古希腊、罗马典籍和艺术品,促进了学者与艺术家对古典文化的了解、研究发源地与中心: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为资本主义发展造舆论(奠定思想基础)。他们广泛搜集、整理、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哲学、艺术、文学作品及历史人物,在文学和思想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比古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与水平有更大的发展。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宗教改革时间:16世纪宗教性质:社会改革运动改革根本原因: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度时期直接原因: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为自身利益,严重阻碍社会进步最先发于德国,马丁路德“因信称义”路德宗瑞士:加尔文加尔文宗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反对封建制度的有力武器内容:英国:英国国教(清教)天主教天主教路德宗基督教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东正教清教(英国国教)影响:宗教改革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改革运动,直接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动摇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五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条件:1、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的发展(根本原因)2、新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日益趋同,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的资本主义(重商主义自由资本主义)3、清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宣传鼓动的作用议会与国王的斗争直接原因:1603年,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其专制统治直接的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两次内战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开始:1640年,“长期议会”的召开2、1642—1646年,第一次内战1644年,马斯顿草原战役新模范军1645年,纳西比战役3、1648年,第二次内战(普雷斯顿战役)4、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判例法)1653年,会议结束,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独裁)5、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6、光荣革命7、1689年《权利法案》8、1701年《王位继承法》《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此后,英国进入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第六课启蒙运动时间:17——18世纪性质: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轮资产阶级解放运动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由资本主义)2,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核心:理性兴起与发展:17世纪英国,18世纪法国、德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开明君主制”,君主立宪(《哲学通信》)孟德斯鸠———提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论法的精神》)卢梭———提主“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思想,推崇直接民主制共和国(《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狄德罗———认为人类的各种知识是关联的,它们构成统一的整体,反对君主独断专行,主张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百科全书》)批判君主专制: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入手,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人人都有追求生存、自由、幸福的自然权利。内容宣扬自由平等:自由是源于自己独立意志的一种行为,但要受法律支配。平等意味着独立、不受奴役,是一种天然权利影响:1.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冲击,传播进步思想2.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3.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思想第七课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英国于北美殖民地的矛盾背景:1.1607——1732,英国在北美建立13个殖民地2.移民来自不同地区,地方自治,民主意识较浓厚3.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形成统一的市场4.英文称为北美殖民地的通用语言5。“七年战争”英国加强了对其的控制,激化了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过程: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1.开始:1775,列克星敦的枪声2.同年,第二节大陆会议,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华盛顿任总司令。大陆会议成为北美人民反英的最高权力机构。3.1776.7.4《独立宣言》(“天赋人权”,第一个人权宣言)4.转折点:1777,萨拉托加大捷,大陆军掌握主动权5.1781,约克敦战役,战争基本结束6.1783,美、英签署《巴黎和约》性质: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影响:它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同时也为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树立榜样。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1777年,通过《联邦条例》,美国独立后实行联邦制度。最高权力机构是一院制的联邦国会,不设国家元首,各州保留很大的独立性。美国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存在着许多弱点,不利于美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也不能有效促进过国内外贸易。1787年,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合众国宪法》1.确立美国联邦制度2.中央与地方分权3.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征兵、发行统一货币、对外贸易的权力。构成: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国会(由参、众两院构成)为最高立法机构总统:由民众直接选出,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生。1789年,美国第一次进行选举,华盛顿当选。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以后的政府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第八课法国大革命背景:1.波旁王朝出现统治危机财政危机2.存在封建等级制度3.随着法国资产阶级阶级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越来越不满,希望借机促成政治改革。18世纪晚期,为解决财政危机,路易十六决定召开三级会议,讨论增加税收。导火线:三级会议国民会议制宪会议革命进程第一阶段:1789年(美国产生第一届政府)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君主立宪派控制国家。成果:废除农民人身依附、徭役和贵族特权等一系列法令,颁布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实施君主立宪政体。第二阶段:1792年8月,巴黎人民2次起义。吉轮特派执政,1792年9月废除国王,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三阶段:1793年,巴黎人民推翻了吉轮特派的统治,第三次起义,雅各宾派执政,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政府严厉打击敌对分子和投机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击退了外国武装干涉军,但是其镇压政策走向极端。1794年7月,反罗伯斯庇尔分子发动“热月政变”,结束了雅各宾派的统治。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掌握政权拿破仑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拿破仑称帝,对内:建立中央集权制,直接任命全国各省省长(政治);鼓励竞争和使用机器生产,创办法兰西银行,实行保护关税的政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经济);颁布《法国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法律)。对外:战争1.革命性:击败反法联军,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置于法国的直接或间接控制之下,在占领地区推行《法国民法典》,取消贵族特权,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扩大了法国革命的影响。2。侵略性:拿破仑对外战争也有侵略扩张和在欧洲建立霸权的一面。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而归,帝国崩溃。影响: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法国及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使自由、民主和平等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并对此以后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是我影响。第九课英国工业革命定义:工业革命是指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后所建立的君主立宪政府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条件:1.市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商品需求,成了工业革命强大的经济驱动力。(庞大的市场需要)2.劳动力:“光荣革命”后的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破产的农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农业资本主义化圈地运动资本农民(自给自足)自由劳动力工业工人市场3.资本:海外殖民、圈地运动和奴役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4.技术: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实施精确的分工,培养了一批熟练的工人和机械师)机器的发明与改进:1.棉纺织业:发明机器2.动力:“万能蒸汽机”的突破蒸汽时代进程:3.新能源、新材料:煤炭、(钢)铁4.交通运输业:富尔顿(A)汽船、斯蒂文逊(蒸汽机车)铁路5.机器制造结果:1.到19世纪中叶,英国建成了以棉纺、钢铁、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革命基本完成。2.1860年英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为英国在19世纪称霸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3.在英国工业革命影响下,欧美等国家也开始迈上了工业化的道路。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1.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缩小,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变大。2.造成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