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第二章古代诗文阅读第一讲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考纲》对本考点的表述为“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1.“常见”,这是就词的出现频率而言,它主要包括初高中课本、课本的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实词。•2.“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要求我们能够根据上下文来判定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也是考查我们运用文言知识储备来解决实际阅读的能力。•通假字原本是古人在书写中出现的别字、错字。具体类型有:•1.通假字•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如:•①“属”通“嘱”。例句:把酒属客。(《赤壁赋》)•②“案”通“按”。例句: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通假字考点一•2.异体字•两字音相同义也相同,形不同。•如:“徧”通“遍”。例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3.古今字•古时一个汉字有多个意义,为了把这个汉字的不同意义进行区别,就造出另一个新字。•如:“莫”通“暮”。例句:莫春者,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随堂小练]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给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振作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背叛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道路•解析:本题通过判断词义的正确与否考查对通假字的理解和判定。A项“共”通“供”,释义正确;B项“振”应通“震”,“震动”的意思;C项“倍”通“背”,释义正确;D项“涂”通“途”,释义正确。•答案:B•一词多义是最常见的一种文言现象。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二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1.本义:词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草木的茎或根。例句: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一词多义考点二•2.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本”由本义派生出以下常见意义。•①根本。例句:天下之本在国。(《孟子·离娄上》)•②本来,原本。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③推原、探究。例句: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3.比喻义:词在比喻的基础上产生的意义。•如:“爪牙”本义为鸟兽的爪子和牙齿。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比喻义为:坏人的亲信、党羽。[随堂小练]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A.①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B.①非我也,岁.也②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C.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②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D.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②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解析:本题用比较的形式考查一词多义。A项①句出自《劝学》,②句出自《隆中对》,其中的“用”含义相同,都是“因、因为、因此”;B项①②都出自《寡人之于国也》,其中的“岁”含义相同,都是“年成、年景”;C项①句出自《师说》,②句出自《论语》,其中的“徒”含义相同,都是“类、同类”;D项①句出自《季氏将伐颛臾》,②句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列”的含义不同,①是“位次”,②是“一般的”。•答案:D•是指一些词语从古到今,词义发生了变化。常见情况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如:①江:古代专指长江,今泛指江河。②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③国:古代专指国都,今指国家。④病:古代指重病,今泛指生病。•2.词义缩小•如:①金:古代泛指金属,今专指黄金。②丈人:古代泛指老人,今专指岳父。③让:古代为辞让、谦让、责备,今义为谦让。古今异义考点三•3.词义转移•如:①去:古义为离开,今义为到、往。②走:古义为跑,今义为步行。③偷:古义为苟且、刻薄,今义为偷窃。④恨:古义为遗憾,今义为仇恨、怨恨。•4.感情色彩变化•如:①下流:古义为地位低微,今义为品德恶劣。②讽:古义为用委婉的话劝告,今义为讽刺。[随堂小练]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奔驰:奔走效力B.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光景、状况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长辈D.衡下车..,治威严下车:从车上下来•解析:本题通过对词语解释的判断考查古今异义。A项出自《陈情表》,其中的“奔驰”可与“遂许先帝以驱驰”中的“驱驰”类比,二者古义相同,“奔驰”的今义是(车、马)很快地奔跑。B项出自《声声慢》,“次第”的今义是“次序,一个挨一个”。C项出自《苏武传》,“丈人”的今义是“岳父”。D项出自《张衡传》,“下车”的句中义应是“到任”。•答案:D•偏义复词是指一个词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起陪衬作用,不表示意义。•1.语义相近或相关的偏义词•①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指“兄”,兄长。•②今有一人,入人园圃园圃:偏指“园”,果树园。•2.语义相对或相反的偏义词•①昼夜勤作息作息:偏指“作”,劳作。•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偏指“入”,进入。•③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偏指“异”,不同。•判断偏义复词的含义离不开语境,所以,一定要代入语境来判断。偏义复词考点四•解析:本题A项偏在“出”,B项偏在“急”,D项偏在“马”。•答案:C[随堂小练]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A.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B.冀缓急..或可救助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D.其日牛马..嘶,知是故人来•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和用法。词类活用考点五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古汉语中,当名词后直接带宾语时,名词就活用作了动词。例如:①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统治②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③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棹:划④秦军.函陵,晋军氾南军:驻扎⑤秦伯说,与郑人盟.盟:订立盟约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⑦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2)名词作状语状语是动词、形容前的修饰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直接作状语。文言文中,名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起修饰作用。例如: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像鸟的翅膀一样②吾得兄.事之兄:用对待兄长的方式③卒廷.见相如廷:在朝廷④夜.缒而出夜:在夜晚⑤东.割膏腴之地东:在东边2.动词的活用在文言文中,动词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时,又受“之”“其”等词语限制,就活用作了名词。例如: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亡:逃跑的人②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珍器重宝③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搜捕活动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时,就作了名词。例如:①其人居远.未来远:远地②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③世之瑰怪、奇伟、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2)形容词作动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或前面有助词“所”时,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就用作了动词。例如:①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穷:走到尽头②亲.贤臣,远.小人亲、远:亲近、疏远③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④山多.石,少.土多、少:有很多、有很少⑤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高:推崇4.数词的活用在文言文中,数词可以用作动词、形容词。例如:①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5.使动用法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形容词和动词活用为“使……怎样”意思的动词。(1)名词的使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例如:①既东封.郑封:使……成为边邑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称王(2)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①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到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后跟宾语时,它可以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例如:①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定②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荣:使……荣耀6.意动用法文言文的意动用法是指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以……为……”意思的动词。(1)名词的意动翻译成“以……为……”“把……当作……”。例如:①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②吾从而师.之师:把……当作老师(2)形容词的意动翻译成“认为……”“以……为……”“对……感到”。例如:①固以怪.之矣怪:对……感到奇怪②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美:认为……美7.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例如:①君将哀.而生之乎哀:为……悲哀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为……而死[随堂小练]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刑.人如恐不胜道芷阳间.行B.则群.聚而笑之天下云集响.应C.异日图.将好景园日.涉以成趣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名词的活用。A项,上句“刑”,名词动用,“惩罚”;下句“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B项,“群”和“响”均为名词作状语,意思为“成群地”和“像回声一样”。C项,上句“图”,名词作动词,“画”;下句“日”,名词作状语,“每天”。D项,上句“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地”;下句“丘墟”,名词作动词,“变为荒丘废墟”。•答案:B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①无丝竹之乱.耳②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④舞.幽壑之潜蛟⑤所以兴.怀,其致一也⑥不如因而善.遇之⑦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⑧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A.①②⑥⑦B.①④⑤⑧C.②③④⑧D.②④⑥⑦•解析:本题考查对使动用法的判定。①④⑤⑧均为使动用法。②毒:形容词作动词,怨恨。③乱:形容词作名词,祸乱。⑥善:形容词,好好地。⑦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答案:B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是()A.悦.亲戚之情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B.且庸人尚羞.之大将军邓骘奇.其才C.齐.彭殇为妄作高.余冠之岌岌兮D.哀.吾生之须臾伏清白以死.直兮•解析:本题涉及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A项,均为意动用法,前句“悦”是“以……为喜悦”;后句“非”是“以……为非”。B项,均为意动用法,前句“羞”是“认为……羞耻”;后句“奇”是“认为……奇特”。C项,前句“齐”是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后句“高”是使动用法,“使……加高”。D项均为为动用法,前句“哀”是“为……而哀”;后句“死”是“为……而死”。•答案:C•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例如:(2015·浙江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语境推断法即将已有的词语解释代入原文进行翻译,从而推断其是否正确。如:王孰.视良久。孰:仔细。采用代入语境法。译为:王仔细地看了很长时间。符合语境意。2.结构推断法即利用文言文一些句子结构整齐的特点(排比句、对偶句),由一个词意推断和它对称的另一个词的词意。如:举类迩.而见义远。“迩”与“远”对应,可推断为“近”的意思。3.语法推断法即利用该词在文言文句子中充当的语法成分来推断其意义和用法。如:而相如廷.斥之。“廷”本为名词,“朝廷”,后面跟动词“斥”,所以应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在朝廷上”。4.成语推断法即联系所学过的成语来印证或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如:朝济.而夕设版焉。可联系成语“同舟共济”,推断出“济”为“渡河”之意。5.字形推断法即结合某些字部首偏旁的意思来推断该字意义。如:贪于财货.,好美姬。“货”字中的“贝”跟财物有关,因“贝壳”是古代一种流通的货币,所以“货”译为“财物”。•(2015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御史梁皙次先生传•(清)王士稹•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