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第四章实用类文本阅读第一讲传记类文本阅读第三节赏析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一、赏析表达技巧•传记类作品的表达技巧可从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考虑。•1.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人物传记一般要介绍传主的人生经历,叙述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作品既可对传主的人生经历作纵向的叙述,也可抓住传主的个性特征和历史功绩作横向的叙述。人物传记以刻画人物特征为中心,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描写手法。传记末尾一般总述传主的功绩成败,也可以在叙述人生经历的同时加入一些议论和抒情。•2.主要表现手法•(1)对比烘托。或让人物两相对照,相互衬托;或以宾衬主,对人物进行侧面烘托。用对比烘托手法,可使人物形象更具个性,更加鲜明。•(2)细节描写。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3)引用及其作用•①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②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③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④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⑤引用别人的评价,可以从侧面烘托传主形象,增强说服力。•二、赏析语言特色•1.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即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个性,是叙述性的还是描写性的,是平实的还是绚丽的,是严肃的还是诙谐幽默的,是深奥艰涩的还是平易晓畅的。还包括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等。•2.品味遣词造句•分析语言特色,既要感知文本整体的感情基调和语言风格,又要品味局部段落乃至语句的遣词造句的技巧和效果。•3.分清类别•不同类别的传记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1.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请简要分析文章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形象的。•3.文中写了××人的事例(或评价),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文章第×段引用××,有什么作用?•5.×句(段)在文中具有什么样的语言特色?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例如: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2.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3.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方法点拨]•1.熟知传记的文本特征•传记的文本特征主要是真实性和文学性。答题时要以文本特征为思考点,再兼顾其他手法,综合分析鉴赏其效果。•2.掌握常用的各类手法•包括语言特色、主要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以及文章结构。•从描写手法来考虑,有对比、动静结合、白描、细节描写、侧面描写、衬托等。•从构思技巧来考虑,有抑扬(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铺垫照应、以小见大等。•从修辞手法来考虑,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3.认真审题,明确题目鉴赏的角度•4.紧扣文本主旨答题•[答题步骤]•表现手法类•第一步,明确手法。•第二步,举例分析文本是如何使用的。•第三步,点明效果。•语言特色•第一步,点明语言特色。•第二点,用例句佐证。•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二字师”杨杏佛•赵象辉•杨杏佛一生追随孙中山。1912年1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杨随即到南京任总统秘书处收发组组长。孙中山辞职后,他远赴美国留学。回国后又南下广州,任孙中山的秘书。•杨杏佛的革命之心如此坚决,以至于在东南大学任教时,他的执着也影响到了不少学子。有一次,他来到上海商科大学(东南大学设在上海的商学院)授课。杨杏佛喜欢在课后留半小时的讨论时间,此间渐渐注意到有个学生发言特别积极。•这个学生就是曹立瀛,在同学中年纪最小,却好学上进,成绩优异。杨杏佛不免对这个家境贫寒却聪明勤奋的青年生出了几许怜爱惜才之情。有一次,他对曹立瀛说:“听说你家境不丰,经济拮据,卖文为生,你不必瞒我,我可以帮助你。”•于是,曹立瀛成了杨家的常客。•1925年5月30日,曹立瀛兴高采烈地出门,想用稿费为自己买一双皮鞋,却在先施公司门口目睹了一场血的洗礼——“五卅惨案”。•“五卅惨案”次日,上海学联成立。曹立瀛代表上海商科大学,被选为上海学联委员会委员。于是,一个平日一心做学问,偶尔写写诗文,连报纸也很少看的学生,变成了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一心投入爱国运动的曹立瀛有时也担心影响到最后一年的大学学业,于是便向他最信任的杨先生请教。•两人对坐,杨杏佛认真听了曹立瀛的陈述后,陷入了沉思。他左手甩在椅子后面,右手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地敲打着,考虑了一会儿,杨杏佛猛地用手朝曹立瀛一指,说了一个字:“动!”•于是,曹立瀛便义无反顾地投入五卅运动。就这样,一个“动”字为一个立志从商的青年人指出了另一个方向。事实上,当时的杨杏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异动”,因为他经常与共产党人恽代英接触,还利用业余时间到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讲课,因而遭东南大学校方忌恨,被迫离校,奔赴广州,做了孙中山的秘书,并于1924年11月随孙中山北上。•令人感慨的是,此后没几年,曹立瀛也走上了恩师的这条革命道路。经杨杏佛和叶楚伧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南下广州参加北伐军。•转眼到了1929年。此时杨杏佛已然认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他因接济和营救革命者而被国民党当局撤职。而识人尚浅的曹立瀛却还在国民党南京特别市党部做着他的“革命梦”。当时年仅二十四岁的他年少得志,已经担任党部常委,日后完全可以在政界大显身手。•幸而一心以杨杏佛为楷模的曹立瀛在学业上继续钻研,考取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于是,从政还是求学,成了摆在这个年轻人眼前的一道难题。这当口,他又想到了恩师杨杏佛,前去请教。•接着,多年前的一幕情景重现。•杨杏佛认真听了曹立瀛的陈述后,考虑了一会儿,猛地用手朝曹立瀛一指,这次他说的是个“去”字。•就这样,杨杏佛的一个“去”字再次改写了曹立瀛的命运。曹立瀛辞职后远赴芝加哥大学求学,后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学成后他毅然回来报效祖国,上世纪50年代进入上海财经大学执教直到去世。恩师的一个字,成就了学贯中西的经济学家曹立瀛。•据说曹立瀛在美国听说杨杏佛被设伏特务枪杀于上海亚尔培路时,不胜哀伤。他替这位坚决果敢的“二字师”扼腕叹道:“国失栋梁,我失良师!”•(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请简要分析文章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杨杏佛这个人物。(6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明确了描写手法,作答时以此为突破点,从文中找出有关杨杏佛的语言、动作以及正面、侧面描写的语句。先指出手法,再解说该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表达效果即可。•答案:①语言描写。文章通过杨杏佛的语言表现他对曹立瀛的关照以及对曹立瀛人生方向的指引。②动作描写。在给曹立瀛指明道路时,作者使用了动作描写,“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地敲打”表现杨杏佛思考得深入,“猛地用手朝曹立瀛一指”表现杨杏佛的坚定。③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文章既有对杨杏佛的正面描写,同时又通过曹立瀛的成长反映杨杏佛对学生的影响。•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永远的曼德拉•于杰飞•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12月5日辞世,享年95岁。噩耗传来,南非举国悲痛,世界同声哀悼。•1918年7月18日,曼德拉出生于南非东南部特兰斯凯地区的一个部落酋长家庭。当时的南非到处弥漫着种族主义的血腥味,对种族隔离制度的强烈不满,在曼德拉心里种下了对平等和自由的渴望。他决心,不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怀揣着这个理想,1944年,年轻律师曼德拉加入了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1952年,借鉴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经验,曼德拉成功组织并领导“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1953年,曼德拉在非国大会议上发表了《自由之路无坦途》的演讲,公开宣布非暴力反抗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然而,面对这份非暴力宣言,南非政府却选择了暴力回应。在和平斗争无果的情况下,1961年6月,曼德拉创建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以暴力对抗暴力。1962年,曼德拉被南非政府以“煽动”罪和“非法越境”罪判处5年监禁。•“我已经把自己献给了非洲人民的解放事业。我为反对白人统治进行了斗争,我也为反对黑人统治进行了斗争。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如果需要的话,我也准备为它献出生命。”•这段演说是曼德拉在所谓的“叛国案”中的自我辩护。1964年6月,南非政府以“企图以暴力推翻政府”罪判处正在服刑的曼德拉终生监禁。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判决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但对于曼德拉而言,斗争才刚刚开始。•27年,曼德拉忍受了每天到采石场做苦工的折磨,忍受了惨无人道的羞辱和拷打。漫长的监狱生活,让曼德拉在孤独中苦苦思索。“我对自己的人民获得自由的渴望变成了一种对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渴望。”他意识到,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他感受到肩上沉重的使命,他决心把这种理念传递给每一个南非人,只有这样,他的彩虹之国才有希望。于是,他开始坚持锻炼身体,整日以书为伴。“我不会绝望,也不会自暴自弃。我相信会有一天,我作为一个自由人,行走在阳光下。”•1990年2月10日,南非白人总统德克拉克迫于压力最终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这一年,德克拉克和曼德拉同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91年,延续300多年的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从法律上被废除。为这一天,曼德拉等了73年。•1994年4月,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曼德拉成为南非首位黑人总统。而当时的南非正处在激烈的种族对抗中,如何将这个国家解救出来,全世界的眼睛都注视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就职典礼上,曼德拉出人意料地邀请了当年在罗本岛看守他的3名狱警,并向他们鞠躬致敬。“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让黑人和白人成为兄弟,南非能繁荣发展。”全场报以掌声,世界报以掌声。•在曼德拉的努力下,南非成立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曼德拉告诫人们,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在他的感召下,获得自由的黑人放下了武器,失去特权的白人守住了基本权利。南非共和国实现了全国和解!•当声誉达到巅峰的时候,曼德拉却决定隐退,他毕竟已经80岁高龄。“我已经演完了我的角色,现在只求默默无闻地生活。”1997年12月,曼德拉辞去非国大主席一职,1999年6月,辞去总统一职。曼德拉,终于把自己还给了家人。•“从今往后,我的生活添加了两个重要内容,第一个是格拉萨,第二个是到莫桑比克吃大虾。”曼德拉与莫桑比克前总统遗孀格拉萨相伴晚年,而她也是领导反对种族歧视运动的杰出女性。•“隐退也是一种领导。”81岁的曼德拉开始投身慈善事业。他发起大型抗击艾滋病慈善音乐会,呼吁全世界共同关注艾滋病,积极采取行动消除贫困、疾病和饥饿。出席2010年南非世界杯闭幕式,是曼德拉最后一次谢幕。•曼德拉走了,希望曼德拉留下的精神财富能永远传承下去。•(文字有删改)•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1)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2)曼德拉,终于把自己还给了家人。•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语言特色的能力。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手法入手,也可从遣词造句入手,然后说明句子的含意以及所用手法的效果。•答案:(1)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种族仇恨禁锢着统治者们的思想和心灵,导致他们狭隘自私,偏执短视,同时他们也是受害者,也需要获得精神解放。•(2)“终于”表明曼德拉为了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