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轮专题复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基础知识练习(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选择题1.1896年,英商在杭州合法设厂的依据有()①“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②领事裁判权的规定③《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④《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②③2.《马关条约》中哪项内容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最为不利()A.巨额赔款B.增开通商口岸C.开辟内河航线D.在通商口岸设厂3.历史课上,学生们探讨《甲午战争是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课题,下列可以支持其观点的有()列强的侵略①由沿海地区深入内地各地区②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③由军事侵略转变为经济侵略④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④4.1900年,列强在华设厂的总数由以前的80家猛增到933家。其直接原因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B.外国资本的涌入C.英国工业革命开始D.世界市场的形成5.在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中,集割地、赔款、通商一体的条约有()①《南京条约》②《天津条约》③《北京条约》④《马关条约》⑤《辛丑条约》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6.近代曾主持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在《中国见闻录》中写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段材料表明,当时的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A.商品经济B.自然经济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7.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两难选择:不改则亡,改则助亡!体现“改则助亡”的历史事件是()A.签订《辛丑条约》B.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C.宣布“铁路国有”D.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8.这是一传单抄本中的几句话:“弟子同心苦用功,遍地草木化成兵。愚蒙之体仙人艺,定灭洋人一扫平。”这几句话()A.反映了林则徐率清军抗击英国侵略的决心B.反映了邓世昌强烈要求消灭日本侵略的斗志C.反映了维新志士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信心和勇气D.印证了义和团运动过程中的反帝性和落后性9.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10.“壮飞(谭嗣同号)不复飞矣,(康)有为安有为哉?”“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上述说法反映出的历史事实表明()A.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B.改良和革命都能推动社会进步C.革命比改良更能有效改造中国政治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完成历史任务211.美国公使贝田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表明()A.美国已取得在华势力的绝对优势B.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C.帝国主义列强将中国已经瓜分完毕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司法已经形成12.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13.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像‘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其中最能体现列强‘以华制华’策略的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4.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不包括()A.民族觉醒的进程进一步加快B.向西方学习由“重其器”转为“重其制”C.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D.清王朝成为列强“以华治华”的工具15.下列几组通商口岸,按开放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A.上海、南京、天津、重庆B.宁波、天津、重庆、汉口C.厦门、福州、沙市、镇江D.南京、上海、苏州、杭州16.严复在1898年出版了《天演论》。关于《天演论》中“物竞天择”思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进化论为维新造势B.孔子理论阐述变法的合理性C.为百日维新的纲领D.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17.“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的言论主张变法的核心在()A.培育人才B.开办学堂C.废除科举D.改变制度18.在下列侵略战争中,侵略者攻入北京烧杀抢掠的是()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19.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党、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A.顽固派、洋务派和维新派B.洋务派、维新派和抗战派C.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D.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20.“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领导人B.时间C.参加者D.地点21.20世纪初,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请问这个“皇上”指的是()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宣统帝322.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在山东境内强占租借地的国家有()①英国②法国③日本④德国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23.右图为《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的口岸示意图》。图中开放最北和最西口岸的对应条约是()A.《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B.《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C.《天津条约》和《马关条约》D.《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24.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当适用。”其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A.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B.刺激列强开始瓜分中国C.造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D.使美国在华势力位于列强之首25.“纷纷革命颈流血,无非蛮动力。一人坐定大风潮,立宪及今朝。”1906年的这首《欢迎立宪歌》中表达了()A.对预备立宪的庆贺和对暴力革命的反对B.对辛亥革命的赞扬和对预备立宪的反对C.对清末新政的庆贺和对皇族内阁的反对D.对维新变法的赞扬和对辛亥革命的反对26.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皇帝勤于政事B.政府部门尽忠职守C.提倡官民上书言事D.撤并政府机构各部门27.下图是“共和”、“民主”在1833—1915年的出现频度统计表,图中可见1893年—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的反映了()A.民主思想深入人心B.清政府要民主但不同意放弃帝制C.宣传君主立宪的维新思潮成为新思想主流D.孙中山在海外领导同盟会,忽视国内的宣传28.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等字样。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9.义和团运动的直接作用是()A.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C.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D.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30.1905—1911年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没有满足汉族地主的要求B.康有为等人努力不够C.政府的反动目的已完全暴露D.预备期限时间太长二、主观题31.“维新旧梦已成烟,谁识当年场上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材料一: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直到举世都为之震动,认为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字林西报》材料二:(废除八股取士,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梦蕉亭杂记》材料三:政变之总原因有二大端:其一由西后与皇上积不相能,久蓄废立之志也。其二由顽固大臣痛恨改革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四:在戊戌期间,康广仁曾批评其兄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动太大。”——李书源、管书合:《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材料五: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萧一山《清代通史》材料六: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陈恭禄《中国近代史》材料七: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维新派)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稣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英)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问题:(25分)(1)材料一中“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有哪些?(6分)(2)归纳上述材料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有哪些不同角度的认识。(4分)(3)根据上述材料,评述“是什么断送了戊戌变法”。(15分)(1)(6分)政治上,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官闲衙(2分)经济上,设农工商局保护鼓励农工商业(1分)科教上,奖励科学发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设立京师大学堂(3分)(2)(4分)维新派自身局限;依靠力量;顽固派抵制;社会力量的支持(答出2个即得4分)(3)(15分)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第一层次:前结构的回答。只有结论而没有用材料加以论述,或回答与材料无关。(0分)如:是维新派自身断送了戊戌变法。第二层次:。单点结构的回答。从一个角度用一个材料来进行论述。(2—5分):如:是维新派自身断送了戊戌变法,改革太快。第三层次:多点结构的回答。能从一个角度用多个材料来进行论述。(6—9分):如:是维新派自身断送了戊戌变法。改革太快,规模太大,理论有缺陷。5第四层次:关联结构的回答。利用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10—13分)如:是维新派自身断送了戊戌变法。改革太快,规模太大,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断送戊戌变法,一方面是专制权力的争夺,另一方面是改革危及自身利益。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的回答。超越材料本身而进入抽象、提升的层次(14—15分)进一步提炼出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如能指出:A.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改革的领导集团是否拥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c.改革的策略是否得当并且实施到位;d.改革是否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32.“新”、“旧”梁启超戊戌前后,梁任公大新;辛亥前后,梁任公又旧了;五四前后,梁任公跟着后生跑,还赶不上。这一个伟大的时代真有点捉弄人。虽然,时代是一直向前的,人不站在时代之前,就落在时代之后,这又有什么稀奇呢!——《申报·自由谈》1934年《梁任公在湖南》问题:(14分)(1)戊戌前后,梁任公主要“新”在哪里?举例说明。(4分)(2)文中的“后生”主要是指哪些人?(2分)“五四”前后,梁任公“跟着后生跑”,为什么还是赶不上?(4分)(3)怎样看待“五四前后,梁任公跟着后生跑,还赶不上”现象?(4分)(1)①宣传维新思想:宣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或主张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等;②参与维新运动:1895年与康有为一起发起公车上书,呼吁变法;组织学会,发行报刊《时务报》,鼓动维新;③宣传新史学:批判传统史学,主张为全体国民写史,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