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先锋】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单元测试题(19-17)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考先锋】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单元测试题(19-17)一、单项选择题1.(2015·安徽省示范性高中模拟题)下图是近代史上发生在安徽境内的一场战役的部分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有()①该战役的主要背景是太平军在军事上进入了全盛时期②太平军在此战役前已解除清军江北大营对天京的威胁③当时的太平天国已形成了新的领导核心④该战役的胜利促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由图中的“三河”“天京”以及箭头方向可得出,图中所指的战争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三河镇大捷,该战役沉重打击了湘军。①出现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前期,可排除;②③符合三河镇大捷的背景;在上海近郊战役中,外国列强公开镇压太平军,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可排除④。故选C项。2.(2015·湖北省百所重点中学联考题)英国人约翰·濮兰德曾在长时间近距离观察晚清政治运作后总结说:“官僚统治集团准备丢弃金钱和土地,除了代表显贵们社会等级的傲慢自大之外,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丢弃。”这反映出清政府()A.在国际上努力显示其强大地位B.坚持“以夷制夷”的外交方针C.“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形象D.有意改善底层人民的生存条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丢弃”说明并不是在国际上努力显示其强大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以夷制夷”,故B项错误;“除了代表显贵们社会等级的傲慢自大之外,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丢弃”说明“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形象,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清政府不予家奴,并没有改善底层人民生存条件的意愿,故D项错误。3.(2015·湖南师大附中期中考试)黎元洪在1916年6月就任大总统的宣言如下:“现在时局艰难,补救之方,以遵守法律为主。元洪谨本前大总统救国救民之意,继任职务。嗣后一切设施,自应谨遵法律办理。惟元洪武人,法律知识较浅,尚望诸公同心协力,匡我不逮,无任感盼。”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A.法律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民国初期中国政局分裂动荡C.黎元洪是法律的积极拥护者D.民主共和观念完全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注意时间:1916年。此时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就逐渐破坏革命成果,其中就包括《临时约法》,A项错误;B项本身正确,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从“现在时局艰难,补救之方,以遵守法律为主、自应谨遵法律办理”等可知C项符合题意;D项说法有些绝对。4.(2015·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期中考试)辛亥革命以后的政治精英,引入了多党竞争的议会民主制度。当时中国出现了三百多个政党,各党派运用自己的政治资源,不遵守游戏规则,在议会中进行权力博弈,最后出现了总统独裁,多元民主政治失败。这说明()A.议会民主制度弊端丛生B.多党并存必然会导致无政府状态。C.辛亥革命导致中国政治败坏D.中国社会缺乏法治传统答案D解析议会民主制度弊端丛生是错误的结论,排除A项;多党合作并存必然导致无政府状态也属于错误的结论,中国现在就是多党并存,排除B项;当时中国政局的混乱与辛亥革命本身没有直接联系,与材料更不相符,排除C项。结合“运用自己的政治资源,不遵守游戏规则”,即中国社会没有与之适应的法治传统,因此选D项。5.(2015·江西省南昌市十九中模拟题)1934年11月,天津《益世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个匪区农况变迁之描述》的报道:“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该“匪区”应该是()A.农村革命根据地B.日本占领区C.陕甘宁边区D.解放区答案A解析此题易用排除法进行分析,B、C两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D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都与材料中所给的时间1934年不符,故选A项。1934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广泛的根据地建设。6.(2015·沈阳二中期中试题)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的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来立论。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A.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B.西方法制精神影响重大C.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D.反满民族情绪日益高涨答案C解析国籍涉及中外之间的民族问题,所以当时中国留学生关注国籍法问题实际上表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复苏和觉醒,故选C项。7.(2015·银川一中月考试题)《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一文指出,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B.近代农村生活的艰辛导致人才外流C.近代城市生活对农村人才的强大吸引力D.近代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日益扩大答案A解析材料中“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说明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其本质特征是工业化的发展,答案选A项;B、C、D三项表述只是表面现象而非城市化的本质。8.(2015·湖南师大附中期中考试)洋泾浜英语是中国沿海商业社会的混合语言,混杂了英语、葡萄牙语和印度语的词汇,说的时候多少按汉语的语法而不根据英语的法则。如“Justnowhavesetteecounter,allafinishee;yougo,youplease.”(“现在我们结清了我们的账目,一切结束了,你要走就可以走了”)洋泾浜英语的出现可以说明()A.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B.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中国与西方保持一定的外贸关系D.中国依然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自居答案C解析洋泾浜英语诞生于18世纪初的香港和澳门,使用者主要是英国人、美国人和他们在中国的雇员或佣人,以及与他们接触的中国商人,说明中国与西方保持一定的外贸关系。A、B、D三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C项符合题意。9.(2015·韶关市十校联考试题)“华侨商人陈启沅出生于一个世代以农桑为业的家庭……1854年出国经商,20年中遍历南洋各埠……1873年回国后,在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A.华侨们都非常热心对祖国的投资B.继昌隆是第一家侨资企业C.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已产生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情况。题干信息中只提到陈启沅,没有说到其他华侨,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继昌隆机器缫丝厂是第一家,B项错误;D项时间是甲午中日战争后,错误;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项正确。10.(2015·湖南省益阳市模拟题)1934年,国民政府公布《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是“依平等原则,在互助组织之基础上,以共同经营方法,谋社员经济上之利益与生活之改善的团体,它是不同于公司的另一经济组织形式”。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标志着封建剥削制度被彻底废除B.有利于国共合作开展全民族抗战C.反映了国民政府规范市场经济体系D.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的经济政策。根据题干的时间是1934年,可知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A项错误,标志着封建剥削制度被彻底废除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B项不符合题干时间,也不是材料的主要内容;D项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不符合题干时间;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经济建设的举措。11.(2015·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期中考试)中国家庭结构的明显变化是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根据调查显示,尽管一些富裕之家仍然保持传统的大家庭,但是4—6口之家的小家庭在北洋政府时期已较为普遍。这样的家庭规模已经不是多代同堂或多个已婚子孙或兄弟共存的大家庭,而多半是夫妻与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小家庭”。上述家庭结构的出现()A.标志着中国传统宗法制的崩溃B.是中国社会人权和个性解放的结果C.标志着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渐解体D.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结果答案B解析家庭结构逐渐变小,说明以族权、夫权、家长制为代表的传统家庭开始解体;越来越多小家庭的出现是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参与社交和政治活动增多在家庭观念中的反映,是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以来人权发展的体现和个性解放的结果,因此B项正确。这一时期,传统宗法制依旧存在,家庭结构变小不是其崩溃的标志,充其量只能说明这一制度在衰落中,否定A项;导致家庭结构变化的因素很多,如生产力水平(春秋战国的个体小农);思想因素(一夫多妻);政策因素(计划生育)等,经济结构解体的标志应是纺与织和耕与织的分离等经济现象的变化上,家庭结构的变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经济结构的变化,但不是标志,C项表述不严密;D项则包含在B项当中。12.(2015·浙江省五校联考试题)严复曾说:“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强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严复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包括()①启蒙思想的传播②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③清末新政的推动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严复属于维新变法时期的代表人物,从“所以祛异族之强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可知当时中国处于民族危亡时期,②正确;再从“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可知①正确,故A项正确;清末新政出现于1901年以后,③④显然与题意无关。故选A项。二、材料分析题13.(2015·吉林省通化市一中模拟题)阅读下列材料: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以国家经济实力为后盾的,国际贸易有助于经济联系和发展。材料一18世纪的中西方贸易材料二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材料三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对比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7分)答案(1)特点:中国不计经济利益的朝贡贸易,西方对外输出商品的殖民贸易。(4分)影响:中国,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造成中国沉重的财政负担。(4分)西方:积累了大量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新的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2分)(2)特征: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4分)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首先成为工业国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新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开拓市场,抢占殖民地,19世纪中期以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4分)(3)变化: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棉纺织品进口增加,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3分)原因: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国外竞争的加剧。(4分)14.(2015·河北省唐山市调研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