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课型:主读课文上课时间:2013年4月8日作者:陈于单位:枣庄十五中东校2《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2课时)课前预习:查阅生字词、作者相关资料,及本课的原文。阅读文章标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段并简要分析、赏析。相关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教学目标:1.了解托尔斯泰及有关文学常识;识记、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语。2.归纳小说情节;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探寻小说的主题。3.欣赏作品处理情节详略、结尾耐人寻味的特点。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评价任务:1、初读课文,根据重点词句概述寓言内容,能准确地复述故事。2、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主要人物形象。3、感悟寓言,体会其中包含的哲理。教学模式:“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悟导入】每个人都对未来充满了梦想与希冀,不过有的是不切实际的,我们称之为非分之想、妄想。今天我们阅读的作品——《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就是有关欲望3的问题,欲望多少才是适当的呢?让我们先来通过阅读,评一评故事的主人公——帕霍姆对于土地这一生活资料的欲望是否适当?【预习展示】一、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1、走近作者: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重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2、背景资料: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社会上一些人成为拜金主义者。他们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社会风气与日俱下。为此,托尔斯泰写了这篇小说,讽刺批评那些贪得无厌的人。二、积累本文的生字词语:咂(zā):用唇吸;呷。陌(mò)生:生疏;不熟悉。捉摸:思考,思索。棘(jí):泛指有刺的草木。贫瘠(jí):(土地)薄;不肥沃。灼(zhuó):烧;烤。咫(zhǐ)尺:比喻很近的距离。广袤(mào):广阔、辽阔。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与众不同:不同于一般;跟别人的不一样。白白:形容没有任何收获。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争分夺秒:指充分利用时间。敦促:恳切地催促。三、自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注学习所得及不懂的地方,和老师、同学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合作探究】4一、解题:怎样理解题意?可否将“一个人”换成“帕霍姆”?题目中的“土地”象征了欲望。文题以问句的形式向人们提出疑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文中的主人公帕霍姆对于土地的需求,即欲望到底有多大?不能。帕霍姆只是文中具体的一个人,若以此为题,则他的故事只是他自己的故事,无法在读者心中引发起属于自己的思考与感触;而“一个人”既包括了帕霍姆这样一个人,又包括我们读者,——在称呼上更具情感意味;这样在阅读之后,我们将会通过帕霍姆的故事引发共鸣,从而深切地思索个人的生命意义与追求。只有这样,文章才更富有启人深思的力量。二、复述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情节。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也可以采用不同的顺序。角度提示:⑴帕霍姆的角度。⑵故事叙述者的角度。⑶巴什基尔首领的角度。⑷其它角度。(复述评点标准:故事完整、叙述条理清晰,有层次感,语言流畅等。三、阅读课文,梳理课文情节结构。第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交待主人公的身份和生活境况,以及他对土地的渴望。介绍故事背景,为后文的发展作铺垫。开端(1——3):帕霍姆为改善生活而欲买地。发展(4——10):两次买地:第一次:收入颇丰;第二次:是第一次的十倍。高潮(11——59):帕霍姆用脚尽力丈量大片土地贪得无厌。结局(60——62):帕霍姆悲惨死去。尾声(63——64):仅得埋葬之地。四、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帕霍姆——A.他需要多少土地?B.他想要多少土地?C.他能要多少土地?生活情况(财产)心情(结果)需要多少土地五十公顷属于自己的土地心中充满欢乐想要多少土地生活比以前强十倍不满足,苦于自己土地太少5能要多少土地想获得比以前多十倍的土地死亡,获得了六英尺的土地【巩固训练】参考所给提示,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发挥想象,写一段故事。(提示:如果帕霍姆死后灵魂有知,那么,你认为他会有怎样的行为、思想与心情。)【测试评价】请学生展示:朗读自己的习作,展示自己的想象成果。师生共同评价。第二课时【预习展示】一、检查复习课文情况:二、请学生展示预习成果:1、谈读了小说的感受或对主人公帕霍姆的看法。2、在预习课文中又产生了怎样的疑问或新的发现?【感悟导入】人性中最不好把握的就是人的“不知足”。人因“不知足”而发奋图强,而“思变”,但也因“不知足”让人走上贪图之道,让人走上断头之台。那么,如何看待和处理“不知足”呢?我们会从托尔斯泰的这篇小说中得到一些启发。【合作探究】一、故事的结局还有哪些可能?参考:可能的结局还有:⑴算计得恰好,既获得了较多土地,人又完好无损;⑵所获有限甚至入不敷出,亏本;⑶眼看无望,干脆放弃,损失一千卢布;⑷人跑死了,结果又没跑到目的地。6二、文后“阅读练习·探究”第一题:你有没有想到主人公帕霍姆最后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你认为是不是最好的?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六英尺”?明确:想到了,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因为他想追求最大值(得到了),结果超越了身体极限(人死了)。死亡是最好的讽刺代言人,一个以追求幸福生活开始的欲望最终死于贪欲的追求中。这样的结局当然是最好的,因为它把许多相反的东西,尖锐的矛盾集中到了一起,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如果换成算计得恰好,既获得了可能限度内的最多土地,人又完好无损的喜剧结果,或者眼看无望,干脆放弃,至多就损失一千卢布的结局,则寓意、主题就很欠缺。特地点明“六英尺”,与他得到的土地形成巨大反差,又以极小反衬前文的不断膨胀的财产追求,精警有力,是对其贪欲的否定和强烈讽刺,或者说是一种鲜明的提醒:这样的追求是否合算?是否值得思考?是否有意义?同时也启发人们的思考:对于生命而言,人们需要什么样的追求;什么样的欲望才是合乎生命逻辑的,等等。三、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小说的主题。明确:小说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批判了贪得无厌的人,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象。文章先写帕霍姆的贫穷状况,又叙述她的贪得无厌的事情,最后对这种人进行了批判和嘲讽。四、文后“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关于小说表现的主题有以下四种看法,你赞同其中的哪一种,抑或另有看法?请依据文本具体说说你的意见。1、批判、嘲讽贪得无厌。2、表现真正男子汉的独特个性。3、主要是批判、嘲讽过分贪婪,但也客观地表现了一个受人赞赏的个性。4、主要是肯定,同时告诫人们要适可而止,量力而行。除以上四种外,还可能有以下看法:1、家人继承其土地遗产,象征一代又一代的奋斗历程。2、主人公作为人类的象征,以死亡换取“获得”,如此“获得”已无意义。3、既获得最大值又安全无损,人类很难把握好这样的两难矛盾。(提示:要注意课文主旨与关键词句的关系。回答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有两点应为基本认识:1、告诫人们不要过分贪心、过度追求;2、对主人公并非一概否定。)7五、文后“阅读练习·探究”第三题:开头部分帕霍姆两次买地的故事,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为什么不从巴什基尔人的卖地游戏直接说起?明确:有必要。因为前两次买地为最后一次得到土地却丧了命作铺垫。帕霍姆过分的的贪心是逐步发展来的,也是前面过于顺利造成的。第一次买地可说是为了摆脱贫困,但进展顺利造成了他后面欲望膨胀的基础。第二次自称是为了不受穷,其实至少应是为了日子越过越好,结果更为顺利,生活强了十倍,这就大大激发了他的欲望,他希望眼前所有的土地都属于他,他的贪欲大大膨胀了。这才有后面买大批土地的决定和表现出的过分贪心。这样的情节才使故事不显得生硬和突然。直接从巴什基尔人的买地游戏说起,虽一样可以揭示主题、寓意,但可能较为离奇,教化味较重;而采用民间寓言故事或传统小说的叙事风格,生活味较浓,且娓娓道来,似拉家常,效果当然好。六、为什么我们对文章所叙述的人物的贪得无厌不感到厌烦?明确:从写法角度讲,文章两次写到帕霍姆买地,一次写他用脚“圈地”,均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贪婪,但我们不觉其烦。这是因为作者总是采取不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主人公的贪婪进行刻画。从人物角度讲,因为他的贪婪没有伤害到别人。另外他的贪婪也是普遍存在于人们身上的。人们可以通过主人公的结局反省自己,而不是厌烦他。七、语言赏析:你认为本文哪些语句写得好?为什么?示例:1、“尽管我们从小就在土地上耕耘,但我们农民到头来仍将一无所有。只要我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他经常想。心理描写,表明了他对拥有土地的渴望。2、于是他们全家人集思广益,考虑用什么办法才能买到土地。他们积攒了100卢布,卖掉了一匹马驹,一半蜜蜂,还让自己的一个儿子给人家做长工以便提前拿到报酬。帕霍姆还从妻子的弟弟那里借了一部分钱,才凑够了买地的一半钱。具体叙述主人公一家集思广益的结果,为买地,他们绞尽了脑汁,想尽了办法,可见对地的渴望之情。83、他借来种子,开始耕种,并获得了一个好收成。“借”表明帕霍姆贫穷,“好收成”表明帕霍姆的生活状况开始有所改善。4、“当他去耕地或者察看庄稼、草地的长势时,心中充满了欢乐。那里生长的青草与盛开的鲜花在他看来都与众不同。”在帕霍姆看来,那原本普通的青草与鲜花却“与众不同”起来,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些青草与鲜花现在属于自己,对自己的东西便格外喜爱。5、帕霍姆的心中充满了渴望。“如果别人能在其他地方活得很好,”他心中想到,“我为什么要呆在这里受穷呢?我应该卖掉这里的土地与田产,然后带着钱去那里寻求新发展。”心理描写。人总是不能满足于现实,帕霍姆开始打算去寻求新的发展。6、“如果这些土地都属于我,该有多好啊。”帕霍姆想。心理描写,暴露出了他无限的贪欲。7、这些人一看到帕霍姆两个人就走出帐篷,把他们围起来。他们向帕霍姆递来茶水及马奶酒,并杀了一只羊招待他。动作描写,一是说明巴什基尔人很好客,二是说明巴什基尔人因土地广阔而非常富裕。8、巴什基尔人听了他的话看上去非常高兴,告诉他必须和他们的头领谈这件事。“非常高兴”说明其中可能有蹊跷。9、帕霍姆吃了一惊。“一天可以走过很大一片土地。”他说道。心理描写,表明对这种有如天方夜谭般买卖土地的办法感到出乎意料、大为惊讶。语言描写,表现出帕霍姆对土地极大的占有欲望,还没有交易,便已想象到“一天可以走过很大一片土地”了,其内心的贪欲已暴露无遗。910、我将把其中最贫瘠的卖掉,或者租给其他农民耕种,把最肥沃的留着自己种。两个“最”字再次展现了帕霍姆的贪心。11、看着这片土地,帕霍姆的双眼充满了喜悦:这是一片处女地,像手掌一样平整,像罂粟花种子一样乌黑,而且在洼地中生长着各种齐胸高的杂草。对土地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土地的平整和肥沃。表现了帕霍姆为即将拥有这片肥沃的土地而兴奋的心情。12、他勒了勒腰带,把一袋面包放进怀中,在腰间挂上一个水袋,向上拉了拉皮靴筒口,然后从仆人手中拿过铁锨,准备出发。“勒、放、挂、拉”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明帕霍姆为占有更多土地而做好各种准备,写出了他的贪心。13、在阳光的映照下,小山丘及上面的人与闪闪发光的车轮看得还很清楚,天变得越来越热,他脱下外套,搭在肩上继续往前走。“看得还很清楚”表明帕霍姆认为自己所占的土地还不够多,所以他继续努力向前走。表现了他的贪欲。14、“我再向前走上三英里,”他心想,“然后再向左转。这片地真不错,不要未免太可惜了。越向前走,土地看上去越好。”心理描写,写出帕霍姆对土地的赞美,反映了他贪欲炽盛的内心。为他的可悲下场作铺垫。15、他停下来,挖了一个大坑,并在里面堆了一些草皮。接着他把水袋从腰带上解下,喝了一口水,然后向左边拐去。他向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