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一对一”环境下的教学变革余胜泉陈玲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00875)摘要:课堂“一对一”网络学习环境指每位学生都有一台联网电脑,并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具有丰富资源与工具的共享学习空间。在人手一台联网电脑的环境中,恰当地运用无所不在的技术时,课堂教学中四个核心要素的表现方式、相互作用方式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革,可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课堂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参与度,在促进知识学习的同时,可以有效渗透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真正落实新课程三维素质教育目标,实施知识和能力并重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本文最后对国内比较有影响的“一对一”学习研究项目做了简介,分析了制约“一对一”学习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关键词:“一对一”学习移动学习课堂网络教学教学结构如何去顺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并重的创新人才,实现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培养目标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我们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及时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积极在教学实践中采纳新技术,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乃至教学结构等一系列的变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效率和效果,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一对一”课堂网络教学正是这个教育发展潮流中所涌现的新生物,值得我们关注。一、“一对一”课堂网络教学环境Papert曾说过,“当每个人都买得起铅笔时,学习方式将会随之改变”。同样,当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台能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具有强大的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和实时交互功能的计算机时(OnetoOne,一对一),我们的教学更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一对一”是一个形象的描述概念,指的是至少每位学生配备一个电脑化装置来帮助学习。其中在课堂网络环境下的“一对一”学习,则特指在利用网络技术将若干台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关的设备互联成小型的教学网络环境,每位学生都有一台计算机可随时上网进行在线学习。这一共享的学习环境中,同学和教师均可借助电脑和软件进行互动、协作,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的课堂体验。图1课堂一对一网络教学环境在课堂网络环境下开展“一对一”学习,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所创建的理想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打破课本是知识唯一获取渠道的局限,把学生带入2了计算机网络所构筑的无尽的探索空间,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得到了更大的拓展,情感的体验更加积极鲜明,认知投入更加深入,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提高。二、“一对一”环境下课堂教学变革分析“一对一”课堂网络环境与常规课堂相比,它究竟能够改变什么?能够带来哪些方面的有效变革呢?在做理论分析之前,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具体的“一对一”课堂教学案例。1.案例概述本案例是选自人教版语文初二上的一篇课文《三峡》,它是一篇文言文,出自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课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春、夏、秋、冬四季瑰丽奇特的风光,历来被视为描写三峡奇观的名篇。本案例的整体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能够初步领会课文的写作手法和作者所蕴含的情感,并能够借鉴所学到的写作手法进行迁移表达,深化热爱祖国河山的主题。本课是在人手一台联网电脑的“一对一”环境下展开的,并配有《三峡》网络课件,共分两个课时来完成,主要环节包括:(1)情境引入。教师利用学习资源“近三峡”中的三峡图片(如图2所示)以及“长江之歌”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文,提出学习目标。图2近三峡模块(2)借助学习资源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学生借助学习资源中的作者背景信息、三峡相关背景信息、课文朗读、课文的重难点字词的注释等内容自主学习(图3所示的是课文解读部分,单击文中蓝颜色的字词即可显示相应的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大意,读顺课文。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碰到的问题上传到网络留言板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集中问题,对重难点进行全班反馈和点拨。3图3读三峡模块(3)小组研讨,理解课文。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围绕“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三峡的景”、“课文写出了三峡景色的哪些特点”、“课文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写三峡的景”这几个逐步递进深入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并尝试分析文中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个别提问的方式针对小组研讨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升华文章主题。(4)拓展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围绕“三峡”主题的拓展性材料(图4),包括古今中外的经典诗词、美文。通过拓展阅读,丰富了学生对“三峡”主题的认识。图4拓展阅读模块(5)合作探究,对比阅读。教师提供另外两篇现代写三峡的名作:余秋雨的《三峡》和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如图5所示)。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比较、概括这三篇文章的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写作风格及其中心主题的异同之处。在让小组合作探究之前,教师帮助其明确方法和目的,探究之后则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4图5品三峡模块(6)迁移应用,想象表达。教师提供多个写作题目和相应情境图片(如图6所示),让学生借鉴课文及拓展阅读中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围绕三峡或者是其他景点发挥想象,利用网络留言板工具,进行景物片断描写的在线表达。图6写三峡模块(7)点评和总结。选择个别学生的作品示范点评,然后引导学生在线互相浏览、互相批改、评价其他学生的作品。(8)结束。总结课文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鼓励学生课下进一步了解和记录三峡的发展现状等。2.案例分析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与传统课堂学生听教师面面俱到地讲解课文及相关文言知识的机械教法完全不同,教师通过提供和课文主题相关、适合不同课时、体现不同目标层次的教学资源,围绕课文主题设计各种不同的自主、探究、协作等学习活动,利用网络资源首先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知三峡;然后走进课文,理解文中作者如何描绘三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并结合拓展阅读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题;接下来对比拓展阅读其他作家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写作手法,所描写的自己眼中的三峡;最后自主外化,让学生自己来“写三峡”。在整个案例中,教学活动环节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教学结果来看,无论是学习内容的习得方面,还是学生知识、综合能力目标的达成方面,“一对一”课堂教学都出现了新的转变。首先,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拘泥于课本。学生了解、阅读了更多和课文主题相关的资源,5如三峡的图片、背景信息、古今中外描写三峡的美文、诗歌等,增大了课堂的阅读量,拓展课堂学习的广度;其次,拓展阅读向学生提供了深化理解课文的途径,为学生的写作表达提供借鉴。通过对照阅读三篇描写三峡的名作,学生整体感悟了文章,加深了课文阅读的深度,引发了高阶的思维体验;第三,人手一台联网电脑,学生可以利用电脑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相互批改、分析文章,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提升了课堂的参与度。图7“一对一”学习拓展了课堂的广度、深度和参与度从学生知识、综合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来看,在相同的课时容量下,由于课堂的广度、深度和参与度都得到了拓展,因此无论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都在课标的基础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教师并非简单直接呈现给学生三峡文章的译文及其主题思想,而是在相关的学习资源支持下,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对相关信息的阅读、思考、提炼、加工的基础上,和同学进行合作研讨,在一个一个主题相关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达到知识领会、方法掌握和主题深化的目的,因此学生对学科知识理解也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锻炼了交流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传统课堂中,如果一个特级教师来讲这篇课文,或许也可以实现字、词、句、课文等知识的高水平理解。但在“一对一”环境中,除了知识目标的高水平达成之外,学生在课堂中还有自主学习的机会、交流讨论的机会、分析问题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机会、运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这些机会是训练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必要途径。在传统课堂中,一个优秀的教师,课讲得越好、讲得越多,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参与课堂的机会越少,反而能力素质得不到发展,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而在“一对一”环境下,不仅仅是让学生对知识理解深刻,而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和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过程参与中,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而这些,即使是再好的老师讲课也讲不出来的,这也是“一对一”环境下教学的独特价值所在。在“一对一”环境下,可真正落实新课程三维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知识和能力并重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总之,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会发现,“一对一”的课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的关键在于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中使用合适的技术手段,使学生完成某些用其它方法难以做到的事,使学生在高水平完成既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渗透获取信息技术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3.“一对一”课堂教学变革特征分析结合上述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与在普通教室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相比,在“一对一”的课堂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都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由于结构决定功能,因此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和地位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这种结构关系的转变,给教学带来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传统的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构成,教师通过向学生讲授教材来达到知识传递的目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8所示:6教师学生教学内容123教师学生教学内容123教学媒体表现工具教学工具认知工具图8常规教学系统结构图9“一对一”教学系统结构这三者之间是一种相对松散耦合的模式,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途径是:①传授;②接受;③师生交流,它们代表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而在“一对一”环境下,则要加入一种新的要素:现代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使得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如图9所示),对教学内容来说,它是一种表现工具,它可以实现更优化的内容表现;对于教师来说,它是一种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工具,它可代替教师做很多常规的工作;而对于学生,它是一个认知工具,不仅可以帮助获取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扩展学生的认知水平。现代教学媒体的三种主要作用,使得教学系统由松散的耦合系统变成一种紧耦合系统,大大提高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频率和强度,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信息传递和转化的效率,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系统的质量。在“一对一”的课堂网络环境下,每个学习者都拥有与教师平等的技术,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作为教师辅助教的工具,而是用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能实现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资源之间的多重交互,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学生的按需学习,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教学结构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及其具体体现[1]。“一对一”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在于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如图10):教师教材教学媒体学生教师学生教材及各种其他学习材料传统教学媒体及多种现代电子媒体代表强交互代表弱交互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图10“一对一”课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结构转变“一对一”课堂网络环境,不仅仅是给课堂带来了先进技术。其变革的本质不是要看信息技术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而在于在“一对一”课堂网络环境下,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这四个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在教学展开的进程中,其作用和表现形式所发生的实质性的转变[2]:(1)“一对一”环境下教学内容的变革“一对一”环境下教学内容内在结构发生了转变。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