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核心考点】(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2.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成功探索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②1960年,提出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③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发展失误①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②“文革”使国民经济遭受劫难(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确立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确定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经济体制改革(1)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②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2)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①1984年以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②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③中共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推进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④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3.对外开放(1)20世纪80年代,先后建立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2)1990年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1997年中共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4)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四)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经验教训项目[来源:Z。经验教训事例(史实)xx。k.Com]中心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文革”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速度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1958年“大跃进”,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1958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建设道路[来源:学.科.网]坚持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建国初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靠力量必须调动一切力量为经济建设服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更具有广泛性【真题再现】1.(2013·海南单科·23)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解析】考查对材料的考查,材料强调一五计划中工业的分布,东北,中部,西部均衡分布,强调工业布局的均衡发展,所以选B。【答案】B2.(2013·安徽文综·17)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解析】从人均年龄的增长,学龄儿童的入学率来看,我们教育和卫生事业有所发展,材料问取决于,A虽然也有道理,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尚未完善,排除C。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的一个方面,所以排除B,选D。【答案】D3.(2013·江苏单科·1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涉及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农业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由此可知①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即可。其余三个选项均符合大跃进的实情,故正确答案选B.【答案】B4.(2013·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新产生的事物,苏联所没有的,排除B.中国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新事物是出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排除A和C,苏联认为20-30年代苏联进行过类似尝试,农业集体化,故选D。【答案】D5.(2013·江苏单科·12)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材料中可甲段时间是1990——1995年,该时期我国的经济理论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十二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AB发生在90年代前,D不属于经济理论。因此正确答案选C。【答案】C6.(2013·天津文综·9)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解析】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所有经营行为都由政府控制,企业效益好坏与企业自身关系不大。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一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故其比较茫然,答案选D。A与史实不符,BC在材料中看不出来。【答案】D7.(2013·山东基能·30)近年来,“大宗商品源源不断从其他新兴经济体流入中国,这些国家由于出口激增收入增加进而增加对中国制成品的消费——中国通过自身的高速增长,打开了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阀门”。这一材料表明()A.中国制成品的进口超过出口B.中国已成为发达经济体成员C.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合作加深D.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竞争加剧【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强。从题干分析大宗商品流入中国和对中国制成品的消费增加,说明中国与各种经济体合作交流程度加深,故答案C符合题意。【答案】C【考点分析】从内容上看,试题侧重考查20世纪50一70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其中,“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是考查内容的重中之重。从命题趋势上看,可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阶段特征、经验教训和历史意义等角度,考查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勇于探索、与时俱进的品质。也可从综合的角度考查,上挂下联、纵横对比,与世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美国罗斯福新政一起考查;也可能出现更多的探究性试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从复习方法上看,确立“一个核心”,即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抓住“两个方面”,即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关注“三个阶段”,即过渡时期(1949-1956年)、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6年)、改革开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对于过渡时期的复习要抓住关键词“成就”,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分析,生产力发展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生产关系变革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大改造”的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是学习的重点,可以分解成两个专题——“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又可以分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对外开放”的复习要注意抓住“渐进性”的特点,整理出“打开窗口”(建立经济特区)→“连点成线”(开放沿海开放城市和建立外向型开发区)→“全面开放”(开放内地城市)→“融入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线索,能够理解这一对外开放战略的积极意义。从易错点上看,注意以下几点:(1)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其中的“和平过渡”既不是由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也不是由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而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2)注意区分“文革”与文革时期。“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革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就。(3)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党的历史上有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它们都对党的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几次转移分别是:第一次是在1927年土地革命时期,工作重合由城市转向农村;第二次是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工作重心由政治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过关演练】1.(2013·北京东城区普通校高三11月联考)下列哪些因素推动我国1952-1957年工业发展迅速,超额完成指标()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大跃进“大炼钢铁”③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行④人民公社化运动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解析】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始于1958年,排除②④,故选A项。【答案】A2.(2013·北京东城区普通校高三11月联考)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在()A.1949年B.1952年C.1956年D.1979年【解析】从图片信息可知,我国公有制占有绝对主体地位,该现象最早出现在三大改造完成的1956年。故选C。[来源:学科网ZXXK]【答案】C3.(2013·北京大教育考试山东卷高三历史)“一切认为农业产量只能按百分之几速度而不能按百分之几十的速度增长的悲观论调已经完全破产了。”“地的产是人的胆决定的。”以上见诸报端的言论出现于()A.社会主义改造中B.大跃进运动时期C.文化大革命之中D.改革开放的初期【解析】“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言论是大跃进时期“左”倾错误的典型表现。【答案】B4.(2013·潍坊北四县高三期中)建国后一首提倡“深耕密植”的民谣唱到:“红色大军千千万,深翻土地突击战,冲天干劲如猛虎,铁锨飞舞似闪电。寒风凛冽汗满面,手中血泡磨成串,保证质量深二尺,超过定额驾火箭。”其创作的背景是()A.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B.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解析】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信息获取能力。从材料看出,但是要求,深翻土地深二尺,在种植种子。明显不符合生产的实际情况,符合这一情形的只有在大跃进运动中才有可能。【答案】C5.(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