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性绷带缠绕法对促进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恢复是人们完成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但由于其在人体承担的运动分工和自身解剖学特性的关系,致使其功能恢复较下肢更为缓慢和困难,有研究报道脑卒中后有69%~80%的患者残留有上肢功能障碍,这些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为了更好的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笔者根据Bobath的关键点控制理论,设计出一种弹性绷带缠绕的方法来促进上肢功能恢复,收到不错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首次发病[1];②意识清楚且病情稳定,能配合康复治疗;③根据Brunnstrom6阶段评价法为III~IV阶段;排除标准:认知功能严重障碍、听理解能力严重低下不能配合治疗者或心、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好者;选取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52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上述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按照患者就诊的奇偶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弹性绷带缠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二、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①床上体位及良姿位摆放:采用抗痉挛体位。②自我辅助训练:双手插握运动、桥式运动、转移训练、俄关节控制训练等。③神经肌肉促通技术:以Bobath技术为主。早期采用较强的促进手法提高软瘫肌肉肌力,并加强软弱肌肉收缩训练,从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④床边或组别例数性别(例)年龄平均病程脑卒中类型(例)偏瘫侧别男女(岁)(天)梗死出血左右对照组2619753.86±3.1728.36±3.061511179治疗组2620652.38±2.9927.93±3.1514121610座椅上坐位平衡训练、双杠内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指导患者穿衣、进食、转移及处理个人卫生等。⑥电疗:软瘫期患者进行低频性电刺激,电极片置于偏瘫侧肢体三角肌或肱三头肌上,频率为30Hz,脉宽为200p8,通电/断电比为5s/5B。波升/波降比为1s/l8,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量,每日1次,每次30min,15d为1个疗程;痉挛期患者进行痉挛肌电刺激,A路电极置于痉挛肌肌腱上,B路电极置于拮抗肌肌腹上,波形为方波,脉冲周期为1.5s,脉冲宽度为0.3m8,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量,每日1次,每次30min。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佩戴一只用弹力布制作的有拇指但没有其余四指的手套,手套拇指尺侧缝制一条宽2.5~3cm的弹力绷带,在患者前臂旋后90度的情况下,把弹力绷带从拇指掌侧绕过拉向手背,呈“S”形旋转拉到手掌再从掌根旋转到手腕背侧,再从手腕背侧拉出绕过掌侧拉到前臂,如果张力较大,可以再绕前臂这样旋转一周用粘合扣固定。患者除了在进行运动疗法和洗浴时,可一直佩戴,在佩戴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手部颜色和毛细血管反应,如果手部颜色变紫或苍白,毛细血管反应变慢或变快都要及时去掉同定带,调整弹力重新固定。三、评定方法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功能评定。①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分0—66分,分值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由10项组成,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四、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版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和组内比较分别采用独立样本和相依样本t检验。结果根据数据显示在康复介入3个月时治疗组因1例复发脑卒中没能完成,对照组失去随访1例。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康复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的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3个月后同期上肢运动功能、BI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BI评分比较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0.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01讨论脑卒中后通常软瘫期时间相对较短(大约一至二个星期),肌张力增高时间较长,有研究报道,65%以上的患者会停留在痉挛性偏瘫这个阶段不在进展,如何尽快、有效的降低肌张力是决定上肢功能恢复程度的重要因素。但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如:神经肌肉电刺激、Bobath技术等虽能收到不错效果,但见效较慢。根据影响脑卒中上肢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时间和上肢功能呈正相关,即发病时间愈短,Brunnstrom6阶段越高,上肢功能恢复就越好,因此尽量缩短Brunnstrom前几个阶段的时间,也是帮助上肢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根据Bobath治疗技术上肢抗痉挛模式要求,需使患侧上肢处于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或指,拇指外展的位置,才可有效抵抗痉挛模式的发生。康复治疗者可通过关键点的控制来缓解肌张力,拇指是上肢远端关键点,只要使拇指处于外展、伸展位,持续片刻就可有效缓解患肢肌张力。本研究根据Bobath抗痉挛模式和关键点控制理论对伴有上肢痉挛的患者采用对患手的拇指用弹性绷带缠绕的方法,使拇指处于外展、伸展位,前臂处于旋后体位。如果患者要纠正这种体位向前旋,弹力绷带就会以拇指掌指关节处为中心进行弧形运动,会增加弹力绷带对前臂的压力,患者为减少这种压力,就会努力使前臂处于旋后体位,达到抗痉挛体位固定的作用,有效降低患者上肢张力,促进功能恢复。本研究26例患者通过此种方法治疗,较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的患者,无论在上肢功能还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都有统计学差异。组别例数上肢运动功能(分)BI(分)对照组治疗前2615.26±2.1730.34±3.12治疗后2539.21±3.6770.26±2.17治疗组治疗前2615.78±2.3531.25±3.89治疗后2546.29±3.7378.63±3.25综上所述,此种方法的弹力绷带固定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上肢张力,促进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但在固定过程中部分患者长时间佩戴会有压力等不适感觉,在实际操作时可建议患者根据自身耐受性间断佩戴,其余尚无发现不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