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教具:课本、练习册、多媒体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生可以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非所问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地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地评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二、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节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指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那么,他为什么这样说?孔子的思想中有哪些智慧值得我们去汲取?(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二)讲授新课一、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1)孔子的生平介绍(简单介绍)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孔子的思想:①政治思想:“仁”和“礼”的学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②教育方面:A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B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C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D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③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2、孟子——继承发展(1)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2)孟子的思想主张:引导学生看史料及课本归纳其主要思想①政治主张:A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B、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②、伦理观: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3、荀子——丰富完善(1)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2)荀子的思想引导学生看课本归纳其主要思想①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②、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③、伦理观: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探究:列表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补充)思想家、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二、老庄之学1.道家学派的整体特点老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道学的奠基:——老子(1)生平: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2)基本思想主张:A、万物起源和演变:“道”。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B、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含朴素的辨证法思想;C、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小国寡民3.道学的形成——庄子(1)生平: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2)基本思想主张: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②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三、法家思想1.法家的出现及其在各国推行的变法(自主阅读)⑴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形势下,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⑵战国前期的法家人物纷纷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主要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等,其中商鞅变法最为有名。A、李悝变法的主要措施李悝在魏文侯时期任相,采取了一系列变法措施: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他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B、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商鞅在秦国两次实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为保证国家的财源和兵源,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编户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连坐告奸,以加强中央集权;燔诗书,明法令,禁止游学游仕,想做官就要学习律令,以吏为师。2、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⑴战国时期法家的不同流派: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法”、重“术”(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人主的权势)的不同学派。(给学生解析:法家的“法“术”“势”的理解。)“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臣民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以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废黜,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和提升。“势”主要是指“权重住尊”的权势、威势。韩非等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有了权势也要造势,形成威严、威势。秦始皇为自己正名,后世皇帝都要人们喊万岁、万万岁,等等,都是要造势。⑵韩非的思想主张:①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②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3.影响:①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②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③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四、墨家的主张1、“兼相爱、交相利”(核心);2、墨子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3、墨家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贡献(学生自主阅读即可)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他提出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这就是有名的“三表法”逻辑学“察类明故补充百家争鸣的意义(全优设计P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四、课堂小结以表格的形式将本节课的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进行小结对比。派别主张或特点代表代表的思想五、板书设计一、百家争鸣1、含义:2、原因3、意义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1、儒家2、道家3、法家4、墨家六、作业布置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情况布置七、教学反思本课有些知识点学生已学习过,所以讲解相对较简单,先根据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然后有教师讲解分析补充相应的知识点。但是本课内容相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较难,必须给学生讲明白让学生在理解运用中掌握知识点。二、儒学的兴起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教具:课本、练习册、多媒体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二、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儒家学说因顺应、维护社会新秩序需要而取得“独尊”的思想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它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它的演变原因及影响。(二)新课讲授一、“焚书坑儒”的批判1、原因:①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③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2、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治(或:统一思想)3、概况①焚书: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②坑儒:儒生(警告文化人)【P9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3)评价: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③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