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特别说明:因时间关系,本资料试题未经校对流程,使用时请注意。一、选择题1.【2012•济宁期末考】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解析】B从题干情境看,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说明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答案为B。2.【2012•青浦质检】《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古代中国出现这种现象之时,政治上主要表现为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开始实行分封制C.分封制被严重破坏D.礼乐制度的崩溃【解析】C据材料含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贵族可以收取地租,说明奴隶制的井田制开始遭破坏,政治上表现为分封制开始遭破坏,答案为C项。3.【2012•衡水质检】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主要表明()A.重农思想影响工商业发展B.宗族制度在古代有重要意义C.租佃经营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D.人们注重对私有财产的支配【解析】B材料的关键词是“接济族人”,是以血缘关系来确定接济的对象,说明宗法制对这一邹姓富户影响极大,B项符合题意。4..【2012•青岛期末考】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解析】D材料的意思是说,分封制下层层分封之后,宗族的分支多了,分散在各处,难以统一,所以才制度宗法制度,用宗法制度来维护各层次的政权。答案为D。5.【2012•南昌调研】《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解析】A材料没有反映血缘关系即宗法制方面的内容,排除B、D。材料中虽然提到了神,但这里的神只是作为一个等级存在,排除C,从材料中的“十等”、“下、上、神”、“王、公、大夫、士、皂”等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答案为A。6.【2012•安徽名校模拟】《诗经·公刘》曰:“食之饮之,君之宗之。”这与下列哪个制度的思想是相一致的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国并行制D.中央集权制【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从材料中的“君之宗之”体现出的是宗法制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项。A、C、D在材料中不能反映。“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大意是:公刘招呼众人吃、喝,众人拥戴公刘做君主和族长。7.【2012•南京一模】《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解析】D材料显示,纣的母亲有三个儿子,长子和次子是她为妾的时候生的,纣是她做正妻后生的。微子启虽为长子,但是“妾”生的儿子,不是嫡长子,所以不能做太子;而纣是“妻”之长子,是嫡长子,有资格为“太子”。这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说明商纣时期已经确立了这种制度。答案为D。8.【2012•聊城五校联考】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首先实践上述政治思想的是()A.封邦建国B.确立皇帝制度C.置“三公”“九卿”D.全国郡县化【解析】B韩非子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C、D都是秦朝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事在四方”的“事”指的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圣人”指皇帝,“执要”就是总揽,意思是有皇帝一人来总揽全国的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这是皇帝制度的内容。9.【2012•普陀一模】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A.反对郡县制B.主张郡县制C.反对中央集权D.主张中央集权【解析】A这位大臣主张“师古”即仿效商、周实行分封制,反对将“海内”给予诸“臣”而非“子弟”管辖,也就是反对推行郡县制。答案为A。10.【2012•衡阳六校联考】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所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对郡县制的认识正确的是①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②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③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④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D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①不正确;秦始皇设郡无定数,元设行省亦无定数,所以③不正确,故答案为D,11.【2012•长宁区期末考】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解析】C按照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诸侯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样诸侯国势力(枝叶)越来越小,中央集权(本干)得到加强,司马迁认为这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表明他肯定推恩令的积极作用。12.【2012•静安期末考】右表乃根据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整理而成,此表反映的现象是A.西周:“封建亲戚”B.秦朝:“独尊儒术”C.西汉:“布衣将相”D.隋唐:“金榜题名”【解析】C萧何、陈平、樊哙等人具为西汉开国名臣,据此可确定此表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的现象;从他们的出身和所担任的官职可知符合“布衣将相”。13.【2012•济宁质检】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解析】A汉代的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中朝决策﹐支配外朝﹐丞相的权力日益转移到中朝,皇权和相权矛盾尖锐。而三省六部下,相权分散,但各司其职,即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14.【2012•虹口区期末考】“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上述材料反映出A.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保持一致B.元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C.元朝在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D.元朝推行的民族政策【解析】C材料中“大新制作”表明元朝制度大不同于宋代,A项错误;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B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提到了“行省”、“路、府、州、县”,说明C项正确。15.【2012•南京一模】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解析】C西汉时期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由各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C项正确。A项反映的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B项反映的是科举制,隋唐开始实行;D项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16.【2012•南通期末考】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这一制度是指A.郡县制B.科举制C.察举制D.行省制【解析】B材料是说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就可以获取官职,反映的是一种选姓名官职出身萧何相国县吏陈平丞相游士周勃太尉吹鼓手樊哙左丞相狗屠灌婴太尉布贩官制度,A、D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察举制以“孝廉”而不是以“学养”为主要选官标准,排除D。答案为B。17.【2012•黄冈期末考】“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解析】C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根据材料中的“条侯一中尉一丞相”的升迁顺序可知选官制度由血统向才能转变。18.【2012•青浦质检】《剑桥中国史》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D.唐代门阀势力依然不小【解析】D材料显示在唐代,通过科举考试而产生的官僚只占全部官僚集团的10%,其他大部分官僚仍来自于“名门望族”“书香门第”,说明门阀势力仍很强大。答案为D。19.【2012•九江一模】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C汉代的察举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唐代的科举制,打破了依靠门第选官的制度,使庶族地主地位上升。C项符合题意。20.【2012·合肥一模】《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该材料主要说明了A.科举制是在隋朝时创立的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C.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D.当时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解析】C材料的关键信息是“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说明进士及第是时人推崇的为官途径,C项正确。21.【2012•武汉江岸调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符合材料所述特点的是A.郡县制B.三省六部制C.行省制D.三司制【解析】C元朝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受中央(都省)节制,该特点与材料所述一致。22.【2012•苏北四市联考】“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A.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