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解读和模块整体备课——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设计思路:梳理有机模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师在有机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涉及四个层面:有机模块教学内容(核心问题:有机模块的定位和核心的教学内容及特点是什么?有机模块的内容与化学2有机物知识的关系是什么?有机模块内容的深广度是怎样的?如何处理有机模块与化学2的衔接问题?);有机模块教学功能(有机模块体现了那些学科核心思想?有机模块教学对于学生有机化学学科素养的提高有什么意义?)有机模块教材使用与分析方法(核心问题:新课程有机教材能给教师教学设计提供些什么?多版本教材给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带来了什么?该如何使用教材?)、有机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核心问题: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结构、反应类型等概念原理内容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有机化合物性质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什么?)。现场嘉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上述核心问题进行剖析和建议。激发探讨有机模块教学中的问题有机模块教学中的主要问题1.有机模块体现了那些学科核心思想?2.有机模块教学对于学生有机化学学科素养的提高有什么意义?1.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哪些问题?2.结构、反应类型等原理内容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什么?3.有机化合物性质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什么?1.新课程有机教材能给教师教学设计提供些什么?2.多版本教材给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带来了什么?3.该如何使用教材?1.有机模块的定位和核心的教学内容及特点是什么?2.有机模块内容的深广度是怎样的?3.有机模块的内容与化学2的有机知识是什么关系?4.如何处理化学2与有机模块的衔接问题?模块教学功能教学设计基本思路教材分析与使用模块教学内容主持人:陈颖场内嘉宾:王磊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导任宝华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化学教研员樊博生山东省济南市化学教研室化学教研员一、有机模块在实验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的反思及对策1.1教学内容本身的功能与价值定位樊博生:介绍现状并提出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1.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教育功能的定位问题开始时教师还是以传统的知识立意的观念来看待教材,不能以新课标的要求来引领和指导教材的分析。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教师还不是很清楚。2.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价值的理解问题教师对于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价值的体会不是很深刻,特别是还没有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能力提高为主导的理念。对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方向把握得还不够到位。任宝华:结合北京教师的教学反思谈对于有机模块新增内容的理解新教材中有一些新增的内容,对于这些新增内容的教学价值教师们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以第一单元新增内容为例,介绍有机化合物分类是为了让学生初步认识有机物;介绍同分异构是为了认识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后续学习的有利工具;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方法,特别是仪器分析的方法,提供给学生一般性、定量化的研究有机物结构的方法。总的来说,这些新增内容是工具性的,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帮助。陈颖:像樊老师说的,很多教师对于教材模块的理解还停留在理念的层面,如果要真正在教学中实现模块的功能价值,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还需要进一步对每一部分内容做细致的研究。王磊:分析选修有机模块主要的功能价值认识偏差我们做的一些调查发现,教师对本模块的认识偏差主要有三层,第一层是与其它模块相比,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特殊功能价值认识不清;第二层是有机模块与必修中的有机内容在学生认识发展方面承担的不同责任认识不清;第三层是对有机模块内部各个内容的所承担的教学价值没有清晰的理解,有的教师孤立地教授每一部分内容,没有注意所讲内容对其它部分的作用和价值。如学习化学键类型的教学对有机结构的认识有何作用,结构的认识对有机物性质的学习有何帮助,前面学习的有机物对后面的有机物学习有何帮助。1.2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把握樊博生:提出教材内容深广度的把握问题。一方面教材内容深广度何如判定,学生学习要求如何确定?另一方面必修与选修模块如何衔接,选修教学中如何避免过度的扩展?王磊:提出有机模块深广度把握的两种可能偏差一种是过低的要求,应该深入的内容没有深入进去,应该打开的角度没有打开,应该提升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总体还停留在必修水平;另一种是投入过多精力在非主要的、细节化的问题上。王磊:提出必修到选修阶段三个重要认识发展任务。1.认识对象的发展——从典型代表物上升到类别官能团选修有机模块的教学应当围绕这个任务展开。比如选修醇类的教学,既然必修已经介绍了乙醇作为典型代表物,选修阶段就应当及时补充其它醇类的例子与性质,不应还总停留在乙醇性质上。而且讲其它醇类时也要基于官能团这一核心问题进行讨论。2.认识角度的发展——从官能团、断键部位、反应类型等多角度认识有机物必修阶段仅研究典型代表物的典型反应,如乙醇的反应。而选修阶段既然学习了官能团、断键部位等内容,就应该在学习时从这些方面多角度地研究有机物的性质。3.认识深度的发展——能够解释、说明甚至预测有机物的性质。选修模块第一章要学习有机物结构,包括成键类型、饱和度、键极性等,这些有机物结构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解释有机物的性质。不仅如此,通过结构信息还可以主动预测反应的性质,如一个有机物能发生什么反应,在什么部位发生这个反应等等。如果更进一步的话,甚至可以让学生预测反应后可能的产物。这些认识发展任务就告诉我们必修到选修课程内容的深广度应该如何把握,重点发展哪些内容。任宝华:补充了深广度把握的实例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第一章同分异构体部分的教学中,有一种教学设计是把历届高考相关内容放到这节课上,结果发现学生吃不消。课后教师反思后发现,这一阶段的同分异构教学是使学生初步形成方法的阶段,使学生初步掌握同分异构这一工具。此时学生只需要学会使用工具,而通过在之后的学习中不断地使用这一工具,才能逐步加深理解,最终才能达到高考的水平要求。通过老师的教学实践,就发现学生认识发展规律是教学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而通过教学实践与反思,教师自身也更能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衔接问题,在必修阶段中适可而止,在选修阶段能有重点地进行发展。王磊:借同分异构体内容具体说明认识角度的发展与深广度把握问题。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的同分异构体内容,一方面要将必修中介绍过的一些现象纳入到体系中来,另一方面给后面具体有机物性质学习提供了新的认识角度,后面的烃类、醇类、醛类等性质学习中都应该关注到它们可能的同分异构现象。而这种关注又是对同分异构体内容本身的补充和发展,同分异构现象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的内容。任宝华:另一种认识发展——转化观的建立与深广度把握。从教师的教学反思看,教师们发现必修阶段学习的内容是单点的,而选修阶段学习的内容是连贯的、相互转换的。教师们认识到,学习官能团性质不是孤立的为了认识某一官能团,而是为了知道其转化关系,有机合成这一单元的加入也说明了这一问题。官能团的转换对于学生预测有机物化学性质及联系实际应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樊博生:用动态的、综合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深广度把握问题。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教师对深广度把握的理解会越来越合理。深广度的把握要结合教学实践的进行,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识基础和认识特点、课标的要求和课程的设计意图。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认识能力也在逐步增强,故前后内容深广度的标准可以动态地发展变化。1.3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调整樊博生:提出由于选课、走班等带来了两方面问题。1.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基础的差异问题。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和多样化的选择,有的学生出于兴趣选择课程,而有的是出于学校的要求,故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动力等方面会存在一些差异。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是需要深入考虑的。2.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安排等问题。由于学生的兴趣、动机、学习基础呈现多元化,那么相应的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等安排都应有所变化。怎样的课程安排更能适合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这是值得教师和学校考虑的问题。王磊:进一步明确问题,如何在学生兴趣、学习基础不同的情况下激发、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认识发展。从宏观上看,目前的模块设置基本实现了文理分开,理科学生基本上都要选择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但即使是这样,学生的差异依然是明显的。同样是理科的学生,会有明显的分行。有的学生对有机学习很有感觉,而有的学生明显学不进去。就算是教师也有这样的分化,有的教师对有机的教学很有心得,而有的则不喜欢有机部分的内容。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不可能像必修做很多实验,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也不很直接,故不同学生的兴趣保护和激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有机化学模块内容比较抽象,一直以来有机反应的记忆、理解和应用都是一个难点。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如何开展教学,使学生得到认识发展也是我们应当研究的问题。王磊:请樊博生老师介绍山东师大附中实施“走班”教学制度的情况樊博生:山东师大附中的“走班”教学是同时开设三个模块(有机化学基础、物质与结构、化学与技术),每个模块为期十周的课程。学生在这一轮可以三选一进行学习;之后再开设第二轮三个模块为期十周的课程,学生可以再次选择。而且有这样的情况,即学生第二轮选课继续选择有机模块,这就说明这些学生对有机内容非常有兴趣。而“走班”教学也为这样的孩子提供了很好的支持。王磊:“走班”教学的建议和新的教学空间构想为了让“走班”制度更能适应学生不同的需求,是不是可以考虑对于第二次选修有机模块的部分学生单独开班进行教学?如果这样的话,一般学生会接受必修加选修两轮有机学习,而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能接收到第三轮次的有机学习,这就丰富了我们的课程形态和教学空间,也给老师们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而对学生而言,“走班”教学制度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如果学生对物质结构毫无了解,不敢学物质与结构模块,那么他就倾向于先学有机模块,通过有机模块的学习慢慢发觉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如果学生必修阶段就对结构问题比较好奇,那么他就先学结构模块,之后再学有机时,更能基于结构的观点看问题,学习自然能够更有深度。王磊:提出基于模块的备课组的设想“走班”教学有望使教师教学出现分化,可能会出现基于模块的备课组,使得教学更加细化,教师的特点和专长得到更好地发挥。陈颖:总结教师应关注的三方面问题1.模块的教育功能与价值定位,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2.模块内容教学的深广度把握,注意必修与选修,选修内各个内容之间的衔接3.应对学生差异和课程模式变化带来的挑战,增加教学的效率二、有机模块具体课例分析陈颖:结合《糖类》课例进行具体探讨有机模块《糖类》课堂实录片段96中高平引入环节:讨论糖电池的原料问题,以反映学生对糖类的认识理解和生活经验展开环节:回忆糖的科学分类体系,并把糖类的生活经验纳入到科学分类体系中。并按科学分类顺序分别探究几类糖的性质。探究过程中,注重通过糖类结构特点来推测其可能的性质和反应。并通过丰富的实例说明糖类在生活中的应用。2.1糖类内容本体的结构与价值陈颖:从教学内容上看,应该教什么?为什么?任宝华:认为本课例以糖类的结构与分类的教学为基础,在此之上进行扩展。该课例中的基本内容是按照糖类的科学分类,即单糖——二糖——多糖的顺序组织的。对于某种糖,教师注重通过探究,从结构特征推测其性质,而不是被动接受其性质。对于在必修中已经熟知的性质,教师巧妙地借助它们反推结构特征。另外本课例很重视糖类性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挖掘,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樊博生:谈本课例内容对课标要求的把握。课标对《糖类》的要求:1.必修阶段:知道糖类主要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2.选修阶段: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的特点;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糖类的价值。课标在必修阶段对糖类的要求是基础性的,知道组成和主要性质;而选修阶段要求更加深化,建立更科学的糖类组成分类体系。不仅知道典型糖类物质的性质,还要了解该类物质的普遍性质特点。这节课体现出了课标这方面的要求。另外,对于课标中糖类在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功能价值的认识要求,本课例也做了比较到位的把握。王磊:对课标要求进行分析,指出课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