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重庆的历史沿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一重庆的历史沿革一、重庆的地理人文环境概述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中央直辖市面积:8.2万平方公里,辖原重庆市和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的40个区市县。(辖19个区,17个县,4个自治县,1259个乡镇)人口3,144.23万人重庆是中国目前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的特大型城市(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城市群)重庆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中国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国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城乡统筹的特大型城市。2、钟灵毓秀的山川地理位置: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气候:重庆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河流:主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3、民族团结的大家庭重庆市拥有55个民族(缺乌孜别克族)。人口最多的为汉族(91%)。少数民族总人口197.36万人(占全市人口6.4%)。主要为土家族(142.4万人,全市人口5%,少数民族人口72.2%)、苗族(约50.2万人,全市人口2%,少数民族人口的25.4%)等。少数民族较多的乡镇有45个,有8个民族乡。域内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习俗。土家族有摆手舞、赶年、花灯,苗族有赶秋节、踩山节,此外还有羊马节、火星节、哭嫁、跳丧等民族习俗和活动。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已成为重庆重要的旅游资源。二、“重庆历史与文化”与“历史”和“文化”的关系:(一)与“历史”的关系“历史”基本含义:1、以往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过程,或过去发生过的事情;2、人们的历史认识或作为历史认识集中成果的历史著作;3、历史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发生过的各种历史现象并探寻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类的历史具有的特点?第一,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前提。第二,一度性,又称一去不复返性;第三,复杂性;第四,统一性和多样性;第五,必然性与偶然性;第六,人类社会的历史与自然史有密切的联系。(二)与“文化”的关系1、文化概念的界定:在西方,“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主要意思是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称之为文化。中国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我国古代“文化”一词主要指“教化”、“文治”。文化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近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首先是由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杂体,要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2、文化的要素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②语言和符号。③规范体系。④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⑤物质产品。3、文化的一般特征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③文化是一定区域共有的。④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三)重庆历史与文化重庆历史与文化就是探究重庆地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既包括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分析和探究,也包括对重庆有史以来产生的所有物质、精神财富的分析和探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庆历史与文化,就是重庆历史和重庆文化。三、重庆的历史沿革(一)先巴文明1、巫山人——重庆地区最早的人类奉节智人:距今14万年左右地点:奉节县天坑地缝景区的云雾乡兴隆洞出土物件:一颗古人类右侧第三臼齿化石,20件石制品,数十件哺乳动物化石,3件具有加工痕迹的动物牙齿,1件184厘米的剑齿象门齿化石,上有几组刻划纹清晰可辨。2、铜梁文化和大溪文化:“铜梁文化”简介(铜梁县张二塘村,2.1万年前)发掘时间:1978年,为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出土的物件:300余件旧石器和动、植物化石。大多位于地表以下8米的沼泽地层中。还出土有人类肱骨化石一段,通过碳14测定其年代为距今24450±850年。工具:石片工具为主,石核工具次之。形制都相当原始,粗大而厚重,以刮削器为主,次为砍砸器。主要经济活动:食物采集为主,狩猎活动次之。气候推断:那时重庆西部地区气候温暖而湿润,属于亚热带或暖亚热带气候,比重庆西部地区现代气候稍热,植被茂密,果实丰富。二)巴国建立和巴文化1、勤劳善战的巴人巴人,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巴族的构成,主要有两大部族集团。一是从东方迁到今渝、鄂、湘、陕交界处的廪君族;二是原来就生活于此的土著部族,如:濮、賨、苴、共、奴、蠁、夷、蜑等。距今约3700年前。2、古巴王国的兴亡(1)巴国的建立:周武王时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陕南的汉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缘。(2)巴国的发展时期:春秋时期巴人西迁,进入三峡以西地区后,溯江而上,征服和融合长江、乌江、嘉陵江流域的土著民族,控制了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东至奉节、西到宜宾一大片地区,以今重庆市区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物产丰富的国家。(3)巴国的鼎盛时期:春秋末叶至战国晚期《华阳国志》说:“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巴曼子(4)巴国的灭亡时期:前316年3、富裕的巴国的社会经济农业青铜工艺业制盐业丹砂矿业手工业酿酒业纺织业与编织业制瓷业与制陶业商业4、灿烂的巴文化巴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濮、賨、苴、共、奴、蠁、夷、蜑巴文化的主要代表1)宗教与巫术2)神话与传说3)音乐与舞蹈“巴渝舞”4)巴人风情:住、丧葬习俗三、秦时巴郡和筑江州城四筑渝城:秦末张仪首筑重庆城三国蜀汉李严父子二筑重庆城宋末彭大雅三筑重庆城明洪武初年戴鼎四筑重庆城秦末张仪首筑重庆城张仪(?—310年),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游说诸侯,秦得为大夫,创连横之术。秦惠王9年(前316年),与司马错奉命伐蜀,灭蜀国、巴一国。后辞相职,任秦江州守将。江州城:地处渝中半岛前端,城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四周筑有城墙,建有仓库、民居、军营。在今朝天门、望龙门、千厮门、小会字之间筑就土城。改变了巴国以山为城的传统,这是重庆有城之始,被称为重庆有城之父。三国蜀汉李严父子二筑重庆城李严(?—34年),南阳人。初任刘璋的成都令,后转投刘备,222年,拜尚书令。刘备临终托孤,他与诸葛亮同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建兴四年(226年),改任前将军,移屯江州。后在与曹魏的战争中,多有功劳。234年病逝。新城周围16里,范围已达到今通远门、打枪坝一带。该城南线为今朝天门至南纪门沿江一线,北线为今大梁子、人民公园、较场口一线。大体相当于今天所能见到的古城遗址。宋末彭大雅三筑重庆城彭大雅,江西鄱阳人,进士出身,曾出使蒙古,著有《黑鞑纪实》等著作。在蒙古军侵占川西、川北,四川行政长官战死的危急时刻,他以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就在彭大雅筑城竣工,被屡进谗言,昏庸的宋理宗将他革职查办。第二年,又被贬为庶人,发配赣州,不久,在忧愤中死去。重庆城扩大了两倍,从较场口一线拓宽至了今临江门、通元门一带,第一次建砖石结构的大城,奠定了古城的基本规模。彭大雅远见卓识,及时修筑重庆城,使四川抗击蒙古入侵有了立足的大本营,支撑南宋残破的山河达40年之久,建树了丰功伟绩。明洪武初年戴鼎四筑重庆城清代乾隆《巴县志》记载:“明洪武初,指挥戴鼎因旧址砌石城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十丈七尺,环江为池,门十七,九开八闭,象九宫八卦。朝天、东水、太平、储奇、金紫、南纪、人和、凤凰、太安、定远、洪崖、西水八门闭。”戴鼎,洪武4年(1371年)随明军攻战重庆,就任重庆卫指挥使。为了重建在战乱中毁损的城墙,他组织民工,在重庆原旧城的基础上,用巨大的石条修砌了约合13.5会里的城墙。重庆城西边靠山,北、东、南三面临水、故赫“环江为池”。城墙不在江边,却在山上,又称“以山为城”。其后,清代、民国虽有所维修,城池再没有新筑或扩建了。“江北城早在东汉时期就建成了,继通远门修复后,江北城古城墙目前是主城最后的古城墙。”清代道光13年,因白莲教进川至静观,江北城将原用土夯成的城墙改建为现在的古城墙,用于防御白莲教。整座近10公里的城墙,有文星门、问津门、东升门、汇川门、觐阳门、保定门、金沙门、镇安门等“九门”。现在仅存的只有问津门、东升门、保定门三道城门,而正位于江北嘴的觐阳门也在以前重修防洪堤坝时被掩埋。1000余块标着编号的条石用于修建“记忆之城”。(四)东汉三分巴郡东汉献帝兴平元(194)年分巴郡为三:巴郡治安汉,永宁治江州,固陵治鱼复。201年正三巴名:兴平之巴郡为巴西、永宁为巴郡,固陵为巴东。两晋、南北朝时期,重庆地区战乱频繁,流民蜂起,巴郡改巴州,又改垫江、楚州、巴州、楚州、北周明帝武成三年(561),改垫江为巴县。(五)隋唐改江州为渝州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更江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607年炀帝复改渝州为巴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改巴郡为渝州。“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六)北宋——“重庆”地名由来北宋微宗崇宁元年(1102年),下诏改渝州为恭州。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正月,孝宗皇帝淳熙的皇子赵淳封为恭王,二月,即以藩王受禅登上帝位(即宋光宗),自是“双重喜庆”,因此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从此得名,迄今已有800多年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庆秦推行郡县两级西汉实施郡县两级,东汉变成州、郡、县三级三国两晋南北朝,实行州、郡、县三级成汉政权将江州由郡治升为一级州的治所。文物古迹画像石石阙悬棺葬大宁河古栈道遗迹白帝城、永安宫及八阵图张飞庙鬼城丰都隋唐五代两宋时期的重庆渝州、恭州和重庆府名称的由来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重庆行政区划多有变化,大致经历了四种形式变革:州、郡、县三级,州、县或郡、县两级,道州县或道郡县三级,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宋、蒙(元)钓鱼城之战巴渝经济:农业的发展巴渝文化:文学、音乐舞蹈(秀山花灯舞、竹枝)、文物古迹(罗汉寺、大足石刻,潼南三绝、涪陵白鹤梁)(七)元代的重庆路和大夏国1、重庆路:元代分全国十一行中书省,四川为其一。四川行中书省领重庆路等九路,省之下设立四道宣慰司,清四川南道宣慰司驻重庆。2、大夏国的建立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徐寿辉部将明玉珍入蜀,攻占重庆后,建立了农民政权,国号夏,建都重庆。农民政权——大夏国明玉珍(1329-1366)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大夏政权的创建者。湖北省随州市人。原名旻玉珍。素有大志,善于骑射。在家乡招集乡兵1000余人,结寨自保,被众人推举为屯长。22岁时参加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任统军元帅。他领兵西征,占领重庆,摧毁了元朝在四川及周边地区的残暴统治。1363年正月,在重庆称皇帝,国号“夏”,年号天统,以重庆为国都,正式建立了大夏政权。随后,建立各项统治制度,赋税以十分取一,并开科取士,较早实现了社会安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366年,他因病去世。其子明升继位。1371年被朱元璋所灭,历时9年。1982年3月,湮没数百年的明玉珍墓——“睿陵”在江北上横街重庆织布厂的施工现场中被发现。玄宫之碑重庆市江北区上横街明玉珍墓出土;独石制成。通高145厘米,宽57厘米,厚23.5厘米。1982年出土于叡陵”。目前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叡陵”系重庆地区唯一帝陵(八)明清时期的重庆元代对重庆的治理:行省、路、府(州)县明:布政使司、府、县。四川布政使司领重庆等十三府,治巴县。又立按察司付使剑事,分司诸道,四川上东道驻重庆。1644年,张献忠率农民军从佛图关挖地道,埋炸药轰开通远门,攻占重庆。清:省、道、府、县。清代沿袭明代布政使司制,但名称则用元代行省旧名。重庆仍为府治所,又设川东道,驻重庆。元明清时期的重庆经济、文化1644年,张献忠率农民军从佛图关挖地道,埋炸药轰开通远门,攻占重庆。清代初期,清兵、明兵、民军在重庆争战20余年。“天下已治蜀后治”,直到康熙初年,清廷才稳固了四川的统治。民族问题社会经济:时而发展、时而中断。湖广填四川巴渝文化:方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