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综合测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七综合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国内战争期间,农民契诃夫拿100卢布到市场购买了100斤粮食,对此判断和理由正确的是()A.真的。余粮收集制实行后国家把口粮也收集起来,人们只能去买B.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C.真的。苏俄政府改变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D.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的能力。根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项符合题意要求。2.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A.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B.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D.人民怀念沙皇统治时的荣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3.“长期以来,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宣布为投机倒把,甚至视为反革命行为而予以惩办。现在,他们(农民)处置自己的农产品的行为就不能再叫做投机倒把了”。这种转变是由于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现在,他们(农民)处置自己的农产品的行为就不能再叫做投机倒把了”,结合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的措施可以判断B项正确。4.“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究其共同原因,主要是()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B.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C.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D.所制定的目标远远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答案】C【解析】人民公社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严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违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5.“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实验”的内容()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取消自由贸易C.全盘农业集体化D.按劳分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题干中“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说明该方法不是从资本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过渡方法。取消自由贸易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特殊政策,它不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A项属于新经济政策,C项属于斯大林建设时期的内容,D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6.在苏俄新经济改革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是()A.农业领域B.流通领域C.工业领域D.分配领域【答案】C【解析】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资本家经营,从而使当时的苏俄的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所以选C项。7.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点是()①极为困难的形势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③最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新经济政策实施时,苏俄经济濒于破产,工农联盟濒于瓦解,罗斯福新政实施时美国面临严峻的经济危机,所以①是相似点。前者以俄共通过决议由苏维埃政府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后者罗斯福政府采用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等政策法令的形式对国家经济进行干预,所以②也是相似点。③只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而④只与新经济政策有关,故答案选A。8.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A.应当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B.需要稳定的国内外社会环境C.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以巩固工农联盟为根本目的【答案】C【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主要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题目的求答条件不符,D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直接目的之一。9.西方一经济学家认为:国家必须有计划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须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与这一理念相悖的经济模式是()A.斯大林模式B.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C.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D.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在材料的第一部分,这位经济学家认同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第二部分,又认为国家不应该过于控制经济,反对极端发展到计划经济层面,否则就不是经济正常发展的状态。由此可见,这位经济学家的主张是坚持市场经济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与之相对的自然是完全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所以本题选A项。10.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的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为此苏联()A.片面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C.重点发展银行业D.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答案】A【解析】在帝国主义包围下,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11.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B.苏联20世纪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D.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时间1931~1932年,当时正值西方经济危机期间,失业现象严重,大量的美国工程师到苏联工作,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但是,这是苏联工业化的外因,不是决定性因素。12.“1930年冬季成为农民的恐怖冬天,抄家、流放和处决成为寻常的事。”“恐怖冬天”的来临是因为苏联(俄)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答案】D【解析】从题干所给的时间和内容判断题干讲的是农业集体化,故选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间是1918~1921年,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时间是1921~1928年,B项错误;题干信息与工业化无关,C项错误。13.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同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相同点是()A.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B.改变分配的方式C.采取强迫命令加入D.改变所有制性质【答案】D【解析】A、C两项符合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项没有反映出本质特征。D项符合二者。14.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在此主要总结了苏联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B.只注意发展生产不注意改善人民生活C.农业集体化为了配合工业化,从农民身上夺取过多D.全盘集体化过程中出现了过火的行为【答案】C【解析】考查苏联经济建设中的问题与弊端。主要结合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建设的关系思考问题。苏联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全盘集体化并没有起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自身发展的作用。15.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答案】B【解析】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通过指令性计划直接管理经济,完全排斥了市场调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都要由中央调配”等信息不符。16.《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B.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改善C.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展开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了斯大林模式重工业轻农业、手工业,不关心民众基本生活的情况,不注重改善民生,这种单一重工业、轻民生的做法最终不利于工业化的发展及经济的持续发展。17.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揭示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本质D.比较全面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答案】D【解析】“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优越性,“无情的国家公式”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相关信息不符。18.下表是《苏联1961~1985年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情况表》。它所反映的变化趋势产生的原因不包括()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1~1985年6.57.85.74.33.6A.斯大林模式的日益僵化B.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C.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答案】D【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于1985年,不符合题干表格中“1961~1985年”的时间限制条件,故D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根本原因的范畴,B、C两项均属于直接原因。19.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能力。赫鲁晓夫开始是批判斯大林,进行了广泛的改革但最终没能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模式,导致改革失败,因此材料提出赫鲁晓夫既是“掘墓人”,最终还是“守墓人”的现象,C项正确。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与题干所指的斯大林模式是两回事,A项错误;B项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D项表述错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但最终失败。20.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要在三四年内使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揭示了他改革失败的原因是()A.作风专制B.局部改良C.脱离实际D.理论保守【答案】C【解析】“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体现了赫鲁晓夫违背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这一规律,脱离了实际。21.美国学者赫德里克·史密斯在《俄国人》一书中,讲到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时,说:“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这一现象的实质是()A.苏联的工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B.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明显优越性C.经济体制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D.工人阶级有强烈的主人翁精神【答案】C【解析】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致使工人生产积极性下降,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22.1936年以来,公有制在苏联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1985年以后,却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这是因为()A.斯大林体制B.赫鲁晓夫改革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D【解析】斯大林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未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体制。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2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共同点是()A.都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经济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