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为什么说苏维埃俄国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苏维埃政权要达到哪些目的?结果如何?2.归纳苏维埃政权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在内容上的不同。这一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哪些实践成果?有什么重大理论意义?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为什么说苏维埃俄国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苏维埃政权要达到哪些目的?结果如何?它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从背景上看:苏维埃政权的主要任务是恢复被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当时苏维埃政权面临着英美法日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叛乱的双重威胁,形势险恶。因此“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就成为决定苏俄政治经济生活的最高准则,这一政策把俄国纳入战时轨道。从内容上看,实行余粮收集制、废除市场经济体制、推行实物配给制、全民所有制和强迫劳动制,这些是迫不得已采取的临时性措施。其理论基础是否认商品和市场、急于过渡,认为只要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来组织生产和分配,就可以实行社会主义。双重目的:首先是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确保战争的胜利;其次布尔什维克党将这一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一种有效途径。归纳苏维埃政权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在内容上的不同。这一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哪些实践成果?有什么重大理论意义?原因:(1)严重的经济危机: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革命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政治危机:农民不满;工人罢工;士兵叛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政策工业政策贸易政策分配制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政策余粮收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工业政策全面国有化允许部分中小企业由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贸易政策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分配制度实物配给制按劳分配制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待三个问题的态度上:即如何对待小生产者、如何对待资本主义成分、如何对待商品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否定了三者的作用,将它们从社会主义经济中彻底清除出去,从而影响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尊重小生产者的利益和兴趣,鼓励其发展生产,引导他们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利用资本主义,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把商品经济作为各种经济成分、各个经济部门联系的纽带,作为工农中间城乡之间的结合点,通过它搞活整个国民经济布尔什维克面临着创建太平盛世的挑战,他们对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毫无准备。过去的历史中没有模式可遵循,马克思主义著作也没有多大用处,因为他们几乎论述如何夺取政权,而没有论及夺取政权以后该怎么办。起初,几乎没有可以试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所谓的战时共产主义盛行于1917年至1921年间。其主要特征一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二是强行征收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内战结束后,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921年由列宁倡导和推行的新经济政策可以视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实行新经济政策,最核心的问题是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直接相联系。十月革命前,列宁说:“社会主义无非是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跨进一步。国家资本主义垄断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梯级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在新经济政策实行之后,列宁是把允许私人贸易原则、含有市场因素的合作制,认同为社会主义的本身。新经济政策的实行确实带来了社会的变化,到1922年底成效已很显著。出现新经济政策这一事物本身的重要性远远地超出其实施的政策范围之外,因为,对于一个处于高度二元化状态的大国,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把互相对立的传统与现实整合为一体,积极寻求过渡环节和中介,从而形成为现代化的动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从传统计划体制向现代市场积极过渡的转型国家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看法。这一观点的实践取得了什么客观效果?有哪些重大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是以国家资本主义垄断为物质基础,是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密切衔接的高级阶段;社会主义条件下允许商品贸易和市场的存在,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客观效果: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克服了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历史意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俄国小农经济主导的国情出发,利用商品和市场货币关系来扩大发展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也对从传统计划体制向现代市场积极过渡的转型国家具有借鉴意义。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有哪些成就和不足?4.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实行的背景。如何评价这一政策?5.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这一模式有哪些特点?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有哪些成就和不足?突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依靠本国力量积累。原因:(1)落后的农业国:(2)险恶的国际环境:成就:提前完成两个五年计划;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跃居世界第二位。弊端: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农民受剥夺。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实行的背景。如何评价这一政策?背景:A理论探索:如何将落后小农业发展为社会化大生产?如何引导小生产者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劳动者?B落后的小农经济不适合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方针:逐步集体化演变为全盘集体化。评价:积极方面:解决了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和资金问题。弊端:A贪大求公,超越了当时苏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B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C从农民手中拿走的太多,农民利益受到损害,挫伤了生产积极性;D消灭富农的政策加剧了社会矛盾。所有这些都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使工农联盟出现危机。集体化农业的产量一直令人非常失望……苏联的气候比起美国的气候美国的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要不利得多,俄国农场所能得到的机械和肥料比美国农场少,还意味着国家税收高,农产品价格低,使集体农庄农民到年底时几乎两手空空。缺乏刺激这一点对生产率的影响极为不利。苏联的工业已经像事实上那样迅速地向前发展,因为政府提取了大约40%的国民收入用于在投资,相比之下,美国只提取了大约20%的国民收入。而且在计划经济中,政府能随意分配投资资本。到1932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这一惊人的激增不仅是因为苏联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还由于大萧条所造成的西方生产率的下降。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原先的怀疑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农业落后和工业产量迅速上升的原因。五年计划的实施产生了什么影响?农业落后原因:气候较差不利于农业生产;缺乏农业机械和肥料;农业集体化超越了农村生产力水平;国家为积累工业资金,从农民手里拿走的太多,农民收入少,劳动积极性低是主要原因。上升原因: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推动;高积累、高投资的方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国家受大危机影响工业生产下降,苏联借机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影响: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国力上升;苏联的国际地位提高,1933年美苏正式建交;许多国家开始仿效苏联实行不同的经济计划,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这一模式有哪些特点?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1)经济上,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单一的公有制,通过指令性计划对经济实行直接管理;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作用: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苏联经济实力的增长,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体制方面: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总书记斯大林手中;开展大清洗运动。评价: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大清洗运动造成人类史上的千古冤案,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保证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有利于苏联政局的稳定。(3)文化体制:宣扬个人崇拜;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评价:“伟大领袖”的一人思维代替了全国人民的思维,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如何用现代化的观点评价斯大林模式?首先斯大林模式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后现代化国家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次尝试。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使苏联迅速由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落后国家迅速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苏联1937年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建设的成功为欧美国家克服1929年经济危机提供了借鉴,工业化的伟大成就奠定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强大物质基础。其次,这一模式是在脱离苏联国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形成这一模式的三大要素(社会支柱)是农业的全盘集体化、超高速工业化、政治上的个人崇拜和大清洗。具有的基本特征是:(1)以个人迷信为核心的高度中央集权的个人专断;(2)以扩军备战为主导的国家统制经济,即行政命令的计划经济;(3)以闭关锁国(由一国扩展为一个阵营)的慢性自杀方式为特征的僵化体制。这一模式背离了列宁的有益探索,其核心是教条主义地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忽视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落后状态,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在经济上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追求公有制,政治上忽视民主,过度集中。在俄国文化水平落后、传统文化没有经过很好扬弃的情况下,这种政治上的集中就带有封建专制的色彩。斯大林模式在短时间内能够利用国家政权集中资源,迅速推进工业化,但不可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最终阻碍苏联的现代化建设。斯大林模式是一个毁誉参半的模式。沈宗武认为,斯大林模式是落后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现代化、赶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途径。郑易平、龚海林则认为斯大林模式与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理论探索不相一致,从长远看阻碍了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汤德森认为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推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种种弊端。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评述材料中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一或两种观点进行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去世后,中共党报新华日报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称:“罗斯福总统和一切反民主的敌人作了坚决而不倦的战斗,他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来代替了帝国主义式的对外经济掠夺,使美国成为全世界民主国家的大兵工厂”。五六十年代许多学者却称罗斯福新政是什么“彻头彻尾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东西”,“具有很大的法西斯性质”,新政的改良措施,对工人阶级的让步“有很大的欺骗性,不利与革命”,因而新政治是历史的反动,阻碍历史进步。改革开放时期对于新政又趋于客观。美国民主党执政的政府和共和党执政政府之间对于罗斯福新政的不同评价也属于这类情况,例如杜鲁门、肯尼迪、约翰、卡特、克林顿政府同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福特、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