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隐性致病的突变基因存在于常染色体上比存在于性染色体上较易被保存B.有害的隐性突变基因在纯合状态下比在杂合状态下较易被保存C.对人类有利的突变,在生产条件下比在自然条件下较易被保存D.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的突变比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中的突变较易被保存解析:选B一个隐性致病基因存在于常染色体上,可能由于另一同源染色体上显性正常基因的掩盖而得到保存。一对隐性致病基因纯合时会表现出来,易受到环境的压力,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容易被淘汰。从对基因的影响来看,人类的许多生产活动就是延续对人类有利的生物基因。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比较稳定,其中的基因容易被保存。2.(2013·青岛模拟)下图甲和图乙为基因型AaBb的生物某分裂时期的细胞,图丙为染色体7的放大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有两个染色体组,8条染色单体B.基因突变造成染色体3中两条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C.基因B、b只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发生分离D.图甲所示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解析:选D该生物为二倍体生物,图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含8条染色单体;根据染色体3、7的形态判断,二者为同源染色体,由于交叉互换,染色体3上的两条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在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B、b分离,在减Ⅱ后期,着丝点断裂,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B和b分离;根据染色体5推断染色体1上两条染色单体携带的基因为a,染色体3上携带基因B和b,因此图甲所示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Bb。3.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片段,成功替代了草履虫的1号和3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了重组草履虫,将重组草履虫放归原生活环境中仍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对于该重组草履虫的认识,下列错误的一项是()A.该重组草履虫仍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B.该重组草履虫的进化方向与原草履虫有所不同C.该重组草履虫的出现增加了草履虫的基因多样性D.该重组草履虫的变异属于人工导致的染色体结构变异解析:选B草履虫属于真核生物,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突变,外因是自然选择,虽然重组草履虫的内因有所变化,但生物的进化是以种群为单位进行的,重组草履虫没有脱离原种群而生活,由于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所以重组草履虫不会单独改变进化方向。人工片段中的基因与原草履虫有所不同,增加了草履虫的基因多样性。重组草履虫的变异属于人工导致的染色体结构变异。4.(2013·汕头模拟)动物中缺失一条染色体的个体叫单体,黑腹果蝇中Ⅳ号染色体(常染色体)缺失一条能存活,而且能够繁殖后代。该染色体上控制长翅、残翅的基因分别为A、a,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果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和性别有关B.单体形成的原因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数目发生改变C.杂合长翅果蝇与Ⅳ号染色体单体残翅果蝇交配,后代残翅果蝇概率为1/2D.Ⅳ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产生的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均为3解析:选C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有关;由题干中单体的定义可知单体形成的原因是染色体数目变异;杂合子长翅果蝇基因型为Aa,用0表示基因缺失,则4号染色体单体残翅果蝇基因型为a0,二者杂交后代中残翅(a0、aa)∶长翅(A0、Aa)=1∶1;正常果蝇的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单体果蝇体细胞中有7条染色体,经减数分裂所产生的配子中的染色体数为4或3。5.基因型为Bb的玉米自交后所结的一个玉米穗上结出700多粒种子(F1),挑选F1植株中的显性个体均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进行自交,另一组自由交配,统计两组F2中B的基因频率和Bb的基因型频率,可能的关系是()A.B的基因频率相同,Bb的基因型频率相同B.B的基因频率不同,Bb的基因型频率相同C.B的基因频率相同,Bb的基因型频率不同D.B的基因频率不同,Bb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解析:选C基因型为Bb的玉米自交后,显性个体中BB占1/3,Bb占2/3。自交得到的F2中BB占3/6、Bb占2/6、bb占1/6,B的基因频率为2/3;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BB占4/9、Bb占4/9、bb占1/9,B的基因频率为2/3。6.(2013·合肥模拟)基因a、B为玉米的优良基因,分别控制矮秆和抗叶斑病。现有基因型为AABB、aabb的两个品种(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图表示不同的培育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过程的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定向产生新基因aB.⑤和⑦过程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C.表现型为矮秆、抗叶斑病的植株经④过程后,子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所占比例是5/6D.②过程是将优良基因集中于同一生物体上解析:选D①过程利用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不一定能产生新基因a;⑦过程只能产生单倍体幼苗,故只能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表现型为矮秆、抗叶斑病的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aaBB∶2aaBb,子代中aaBB所占的比例为13+23×14=12;②过程即杂交过程,其目的是将位于不同个体的优良基因集中于同一个体上。7.农田害虫防治始终是农民比较关注的问题。某农民起初在农田里喷洒某种农药R,取得较好的效果,但c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间段内,农田中甲虫的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AC段表明甲虫种群中抗药基因的频率先降低后升高B.通过分析BC段可推知这种抗药性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C.农药对害虫所起的作用是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基因频率D.如果a~d年间都为农药防治期,c年后害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农民更换了农药的种类解析:选A在图中AC段,由于农药的选择作用,抗药性个体所占比例不断增大,所以甲虫种群中抗药基因的频率一直在升高。BC段抗药性个体逐渐增多,说明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通过农药对害虫的选择作用,即自然选择,可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如果a~d年间都为农药防治期,c年后甲虫数量又开始下降,说明农药对甲虫有毒害作用,但如果仍然使用的是农药R,则不会出现该现象,所以c年后害虫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农民更换了农药的种类。8.(2012·江苏高考)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下图)。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解析:选D由于“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所以以该植株为父本,理论上测交后代应该全部表现为白色性状。后代中出现部分红色性状,可能是图示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但这种可能性很小,故A项不是最合理的;也有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B基因转移到染色单体1或2上,这种情况最为常见,D项解释最合理。9.(2013·石家庄模拟)多倍体鱼类较正常鱼个体大、生长快、抗逆性强。下面是采用低温和秋水仙素处理,利用二倍体鱼培育多倍体鱼的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由a、b分别受精后发育成的①和②所含染色体组数目相同B.育种过程中可能发生三种可遗传的变异C.秋水仙素阻止染色单体分离导致染色体加倍D.①中雌雄个体杂交产生的后代基因型可能不同解析:选B①是由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卵细胞和一个染色体组的精子结合而成,含有3个染色体组,②是由二倍体的受精卵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经秋水仙素处理发育而成的,含4个染色体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有丝分裂间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可以发生基因重组,低温和秋水仙素处理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形成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个体①为三倍体,不能进行有性生殖。10.某生物兴趣小组偶然发现一突变植株,该突变性状是由其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发生突变产生的(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为了进一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方案:将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中雌、雄植株中表现为野生性状和突变性状的数量,结果如下表:性别野生性状突变性状突变性状/(野生性状+突变性状)雄株M1M2Q雌株N1N2P下列有关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Q和P的值分别为1、0B.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的值分别为0、1C.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该突变个体的基因型为XAYa、XaYA或XAYAD.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的值均为1/2解析:选C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该突变基因只能传给雄性植株,即子代中雄性植株全部表现为突变性状,Q和P的值分别为1、0;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突变雄株的基因组成为XAY,野生纯合雌株的基因组成为XaXa,子代的基因组成为XAXa、XaY,即雌性全部为突变型,雄性全部为野生型,Q和P的值分别为0、1;由题干“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发生突变”可知,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不会是XAYA;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Aa,野生纯合雌株的基因型为aa,子代中无论雄性植株还是雌性植株,Q和P的值都为1/2。二、非选择题11.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材料。果蝇有长肢和短肢、棒眼和圆眼两对相对性状,且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性状都为长肢圆眼的雄果蝇和雌果蝇进行交配,子代雄果蝇中有一半表现为棒眼,另一半表现为圆眼,而雌果蝇均表现为圆眼,同时还可观察到雌雄果蝇中均出现表现为短肢的个体,且比例相同。则控制肢体长度和眼形的基因分别位于________和________上。(2)若在所用该种果蝇种群中,长肢果蝇中杂合子的比例为30%。现用该种群中一长肢圆眼雄果蝇和上述子代中长肢雌果蝇杂交,则后代出现短肢棒眼的概率为________。(3)右图表示含有部分染色体的果蝇的精原细胞,其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EEeXbD的精子,则其余三个精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4)果蝇的自然群体中,某基因发生突变后出现甲、乙、丙三种类型的新果蝇,在不同温度下三种突变类型果蝇的存活能力与标准型果蝇的比较(以标准型为100)结果如下表所示。温度类型25.5℃30℃16.5℃标准型100100100甲9998100乙10111087丙9289109分析表中数据可看出,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如果果蝇生存环境的温度明显下降,经过较长时间后会形成一个新品种,则这一新品种将类似于类型________。如果这一新品种与原类型之间存在____________,则其就是一个新物种了。解析:(1)亲本都为长肢,后代出现短肢,且雌雄个体中各表现型所占的比例相同,则控制肢体长度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都为圆眼,后代只有雄性果蝇中出现棒眼,则控制眼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2)若短肢基因用a表示,棒眼基因用b表示,则亲本果蝇基因型为AaXBY、AaXBXb,所以子代中长肢雌果蝇关于肢体长度的基因型为2/3Aa或1/3AA,关于眼形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该种群中长肢圆眼雄果蝇关于肢体长度是杂合子的概率为30%,则后代是短肢的概率:2/3Aa×30%Aa→2/3×30%×1/4=1/20,棒眼的概率:1/2XBXb×XBY→1/2×1/4=1/8,因此后代出现短肢棒眼的概率为1/20×1/8=1/160。(3)据图分析可知,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EeXbDYad,由题中精子的基因型判断该精原细胞减Ⅰ和减Ⅱ时期都发生紊乱,减Ⅰ发生紊乱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EEeeXbDYad、YadXbD,次级精母细胞EEeeXbDXbD所经历的减Ⅱ也是紊乱的,其所形成的精子的基因组成为EEeXbD和eXbD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