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考纲: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相关的治理保护措施荒漠化的成因、分布、危害和治理措施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基础知识回顾西北地区荒漠化荒漠化的概念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分析荒漠化的防治内容荒漠化的防治原则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和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概念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模式水土流失的原因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答题模板1、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分析思路针对方向明确区域发展背景分析区域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综合整治措施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区域开发状况和程度自然原因人为原因2、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区域生态问题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与“植被破坏”“过度樵采”有关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湿地破坏。(2)根据区域来判断生态问题如果试题以区域图切入,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具体如下:区域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地区荒漠化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地区,降水集中、植被稀疏地区水土流失山地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平原耕作区水土流失、湿地减少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土地荒漠化(3)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分析图表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和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3、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原因自然原因地形(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气候(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和风向)土壤(土壤组成、肥力、质地)河流(流量大小、侵蚀强度和沉积强度)植被(疏密状况、季节变化)人为原因包括当地的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4、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和对策(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原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对策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耕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的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的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指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石漠化已逐渐演变成继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1000多万广西石漠化地区的群众面临着共同的生存挑战。据最新监测结果,广西有石山面积8.33万平方千米,占该区国土面积的35.3%,比台湾和海南两省国土面积总和还多。其中,已经石漠化的土地达3500多万亩、潜在石漠化土地2700多万亩。(1)广西是我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结合区域自然特征试分析产生石漠化的原因。(6分)(2)结合对荒漠化问题的理解,你认为应采取什么措施来遏制广西地区石漠化的蔓延。(4分)(1)本题考查引起石漠化的主要原因。广西喀斯特地貌发育,土层薄;植被覆盖率低;降水集中,多暴雨。发生水土流失,植被很难恢复。(2)本题考查石漠化的防治措施。应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石山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与生态移民相结合;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2014广东文综D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图下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分)(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下图为黄土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1.对图示地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时,在a、b、c、d四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其中正确的是()A.a地——种草护坡B.b地——沟头防护C.c地——打坝建库D.d地——修筑梯田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适宜建窑洞的是()A.甲B.乙C.丙D.丁3.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A.地表起伏增大B.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道淤塞C.土壤质地变差D.植被条件变差CBB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1.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A.气温分布图B.降水量分布图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2.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流域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3.图4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A.①B.②C.③D.④BDA我国主要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区域生态问题、发展障碍形成原因整治措施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1、黑土开垦后,土壤遭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2、沼泽地的开垦引起生态恶化;3、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冲积平原、滨海平原是中低产田集中地区1、黑土被开垦,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2、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1、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2、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1、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2、片面扩大灌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模式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我国主要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区域生态问题、发展障碍形成原因整治措施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1、发展立体农业;2、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1、对下列各组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A.ab—草原广布、温差大B.bf—地表崎岖、降水少C.ce—光照充足、风沙少D.dg—气候湿润、林地多2、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A.CB.DC.eD.fDC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型或月牙型土坑,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读图完成1—2题。1、图中最宜植树的地点为A.①B.②C.③D.④2、鱼鳞坑有利于物质的A.风化B.侵蚀C.搬运D.沉积CD读下列图表(R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和R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回答1~2题1980年2010年耕地55%40%林地20%44%草地5%7%荒地15%2%其他5%7%1.据资料可以推测,1980~2010年R河流域A.径流季节变化增大B.土壤层变薄C.生物多样性增加D.下游泥沙沉积增多2.四位同学针对如何实现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整治措施,其中较合理的是甲同学:T-R河段西侧坡修建梯田,东侧坡植树种草乙同学:T-R河段东侧坡修建梯田,西侧坡植树种草丙同学:大力治理低湿洼地和盐碱地,发展生态农业丁同学:实行治水、改土与绿化相结合,发展立体农业A.甲、丙同学B.甲、丁同学C.乙、丙同学D.乙、丁同学CD第2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考纲: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相关的治理保护措施基础知识回顾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分布作用脆弱性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影响雨林的开发保护措施北大荒的开发与保护北大荒的区域概况“北大荒”变为“北大仓”的原因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原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2013全国新课标(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年份湿地斑块数目(块)湿地总面积(hm2)湿地比率(%)197622518889342.99198637213963919.1720051973192309.30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下表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2011年全国新课标•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图4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A.泥沙淤积B.气候变暖C.排水造田D.黄河来水量减少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CB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改造、4~5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据此完成1—2题。1、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A、耐湿B、耐旱C、耐盐D、抗倒伏2、若缩短滩涂改造时间,需投入更多的A、化肥B、农家肥C、农药D、淡水DC2010全国文综读河套平原周边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小题1:河套平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断裂抬升、风力侵蚀B.断裂下陷、风力堆积C.断裂抬升、流水侵蚀D.断裂下陷、流水堆积小题2:造成河套平原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有()①地下水位高②蒸发大③降水少④地势平坦⑤降水强度大⑥植被丰富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⑥D.①③⑤⑥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