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课题: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授课教师:毕根昌授课时间:2016年6月8日第7节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1.内容: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2.分析:郑和下西洋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在明初,我国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朝时中国无疑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在主观上是宣扬国威,但在客观上促进了船队所到地区,特别是南洋一带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明。另一方面,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航行最远的一次远航,开拓意识浓厚,对学生树立开拓创新的观念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二、教学目标分析1.目标: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正确分析其历史影响。2.过程与方法:分析: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清朝的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对中国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教学内容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弱。本课介绍了明清两朝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对外交往活动频繁。明朝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往,促进了南洋的开发。但此时清朝对外关系却转向保守落后与闭关锁国,虽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导致了经济的停滞与倒退,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难点:正确分析闭关政策的影响。三、教学问题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一年的中国历史学习,尤其是对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从建立到加强都有初步的了解。明清史离现在近,现实生活中也有大量有关明清的电视剧、电影和小说,学生对这段的历史感兴趣,也有大致的了解,但是又模糊不清。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新授课五、教学过程(一)教学基本流程复习上一课知识——引入新课——一郑和下西洋——闭关政策——小结(二)教学情景1、导入新课:一郑和下西洋导入我们知道,问题1、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时期,当时对外交往情况怎样?唐朝对外交往情况呢?2举两个例子设计思路:巩固老知识,学习新知识。师生活动:(预测学生回答:活跃、开放等)。(预测学生回答:唐僧西天取经、鉴真东渡等)到了明朝,对外交往又有了郑和下西洋。可见,在我国历史上,强盛时期在对外交往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开放。2、问题与活动问题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设计意图:通过归纳,使学生学会联系前后知识。师生活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你处于郑和时代,要想组建大型船队下西洋,需要具有哪些条件?要点: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答后教师根据回答情况简单评述)在明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同时还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这些条件使郑和下西洋能够成为现实。明确:郑和下西洋具备的条件A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B唐宋以来,我国的造船技术不断提高。C罗盘针的使用等。2.郑和下西洋的情况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熟悉,由学生课前寻找相关的资料,上课时介绍,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制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问题3、并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出发地点及所到达的地点。(指明最远到达的地区)时间,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历史识图能力归纳能力。师生活动:1405―1433年;出发地点,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问题4、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西洋是指什么地方?设计意图:读书,发现问题。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明代把文莱以西的地方叫西洋(并在图上指出)。教师强调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可以让学生课下收集欧洲航海家航海的情况,制成对比表格,从时间、船数、航船大小和随航人数上来对比显示下表: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的航行比较表航海家郑和哥伦布达伽马目的地下“西洋”到达美洲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时间1405——1433年1492——1504年1497——1498年次数7次4次1次人数27800人1000——1500人160人船数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17艘4艘船只大小大号宝船长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与40吨。120吨100吨50吨问题5、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设计意图:掌握最基本的历史师生活动:由学生阅读课文提供的材料归纳完成。(主要掌握:郑和远航各国,促3进了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政府间和人民间的友谊,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二闭关政策从开放到闭关锁国并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问题6、那么,这一过程中导致闭关锁国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设计意图:开放到闭关锁国并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掌握其原因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要点:明朝中后期,倭寇侵扰沿海一带和荷兰侵入台湾,明朝逐渐采取了一些禁海措施;清初,郑成功以及东南沿海一带人民的抗清活动,使清朝的禁海措施更加严厉,闭关政策形成。)可见,闭关政策是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所形成的。我们通过以前所学的知识知道,国家开放与否,与国家的强盛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对于统治者来说,他们当然希望国家强盛以稳固政权,但当国家强盛与政权的稳固与开放发生矛盾时,他们宁愿放弃开放。关于我国这一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马克思评论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你能用你知道的史实来印证这句话吗?(学生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评、补充。教师小结:清政权在稳固后,它的闭关政策并非是与世界各国完全断绝往来,而是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中外经济交往不仅只允许官府,而且还限定了地点。3、目标检测:阅读课本材料闭关政策的产生是与中国比较稳定的小农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相适应的。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已有缓慢发展,但是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不需要大宗的外国商品。封建的自然经济使清朝统治者固步自封、虚骄自大,闭关自守。闭关政策并非完全闭关,对外贸易时还有照顾外商之意。乾隆帝曾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清军入关后,一些抗清力量转入南洋一带,清政府担心这些人重新打回来。而这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经常进行海盗活动,甚至把炮艇开到中国沿海、内河,进行武装讹诈,这更使清政府忐忑不安,担心中国人民跟外界接触后会“滋扰生事”,威胁它的统治,故实行闭关政策。请学生阅读上述材料讨论并归纳:1.清朝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2.闭关政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清朝的闭关政策对我国有什么影响?师生活动:(1)经济上没有迫切需要;(2)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表现:限定通商口岸对进出口货物的限制提高关税,抑制出口实行行商制度,垄断对外贸易,监视外国商人①积极方面,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对我国的侵略;②消极方面,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并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2、小结设计意图:了解本课的难点,总结全文。师生活动:本课共分两个子目,“郑和下西洋”和“闭关政策”。前者体现了明朝初期开放式的对外关系,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后者介绍了清朝保守落后的对外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4扩展资料南洋华侨的由来欧洲传教士来华闭关政策的影响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情况16世纪时殖民者在我国沿海地区的侵略南洋华侨的由来早在唐朝以前,我国就同南洋各国展开贸易。我国的商人到南洋经商,都是乘冬季多北风的时候扬帆出海,等到第二年夏季多南风的时候才回航。如果他们错过了第二年夏季候风的时令,就须滞留南洋,待到再下一年夏季才能返航回国。这样的事,叫做“住蕃”,也叫做“压冬”。一般地说,进行一次海外贸易,就须在南洋停留一年以上的时间。时间久了,就有很多人在南洋长期居留下来,成家立业,成为华侨。后来,福建、广东一带失去土地的农民和贫苦的手工业者,也到南洋去谋取生路,构成华侨的大多数。还有一些在国内受到政治迫害的人,流亡海外,成为华侨。当地居民,称这些华侨为“唐人”。到郑和下西洋时,在旧港(今印度尼西亚巨港)一地,已有华侨数千人;在爪哇,出现了一千多家华侨聚居的村落,叫做“新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情况永乐三年(1405)六月,郑和第一次奉命下西洋。郑和因“有智略,知兵习战,姿貌才识,内侍中无与比者”而被任为正使,太监璟弘为副使。他们率领一支有62艘船的船队,载有将士2.78万余人和大量金、帛、货物出使南洋群岛及印度洋一带。史书记载,郑和的宝船,船身最大者有44.4文之长,宽18丈,中者有37文之长,宽15丈。船队从苏州刘家河出海,先经福建,到达占城。以后经爪哇、苏门答腊、南渤泥,到达印度古里,1407年秋回国。此次出航,最远到达印度西岸。随郑和回国的还有南洋各邦国的众多使者。明成祖非常高兴,给郑和加赐爵位俸禄。永乐五年(1407)九月,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他率船队沿着首次开辟的航线,先后到达了爪哇、古里、退罗(今泰国)、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国。郑和每到一处,颁布明朝皇帝诏书,服者赐给金帛,不服者则用武力征服。在离开锡兰后,郑和船队满载着各国进献的珍奇异宝返航,于1409年9月上旬回到南京。永乐七年(1409)九月下旬,郑和奉命第三次出航,率官兵2.7万余人,乘坐48艘船只,从刘家河出发,到达古里、满刺加、苏门答腊,爪哇、退罗、占城、柯枝、小柯兰、南渤泥等国。此次出航是要巩固明朝同南洋已通好国家的关系,1411年船队回京,随同前来朝贺者有19国,当时的朝廷“万使云集”。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郑和又奉命开始第四次远航。这次出使的地方比较多,除了古里、苏门答腊、爪哇、暹罗、占城等国外,还到达了忽鲁谟斯(在令伊朗波斯湾口)、非洲东岸席林、木骨都刺、不喇哇等国。各国使者带着贡马及犀象方物来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十二月,郑和奉命第五次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这次远航的目的是护送前来朝贡的各国使者回国,这时的明朝,威震海外,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发展起来。明朝赠予和交换物品大多为丝绸、珠宝、瓷器等,换回大量供朝廷享用的奢侈品如琥珀、珊瑚、珍珠、玛瑙、药材等。十七年(1419年)七月,随郑和前来朝贡的有各国的王子、王叔或王弟,他们带来了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麒磷、长角马哈兽、千里骆驼、驼鸡、庭里羔兽等各国的珍奇异兽。永乐十九年(1421)春,郑和第六次远航,到达榜葛拉、古里、阿丹、木骨都剌、不喇哇等国,1422年八月回到南京,随同的各国使者达1200余人。宣德六年(1431),郑和最后一次出使西洋。由于明朝的国势渐衰,海外诸国前来朝贺者渐少,宣宗决定重振国威,派60多岁的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郑和船队的分支到达天方,得各种珍奇和天堂图真本,于宣德九年(1433)回京。1434年,郑和在归国途中病逝于古里。5以后,明朝虽然也间或有船队出洋,但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影响之深都远不及郑和,明朝在海外的声誉也大不如前了。前来朝贡的海外使者、通商客旅,比起永乐年间,就十分稀落了。闭关政策的影响闭关政策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中国一直是对外贸易的出超国,有发展贸易的有利条件。但清朝前期政府害怕国内人民和外国人勾结“滋事”,实行闭关政策,千方百计限制商人出海贸易,如规定出海商船不得超过500石,“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776),乘船出海的客商、水手“各给腰牌,刻姓名、年貌、籍贯,庶巡哨官兵易于稽查”(《清文献通考》卷33)。由于禁令森严,中国大商人都视远洋贸易为畏途。即使有个别商人想与外商展开竞争,也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