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参目录前言一、教材的理念与特点二、设计思路本册教材的立意与内容结构一、本册教材的立意二、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第一课珍惜新起点第二课把握学习新节奏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第三课珍爱生命第四课欢快的青春节拍第五课自我新期待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第七课品味生活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第八课学会拒绝第九课保护自我前言一、教材的理念与特点教材是个系统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即对教材理念、教材特点和设计意图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把握每一课的设计意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建议。因此先把我们关于教材的理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以及我们对教材特点的认识与老师们交流。(一)教材的基本理念(1)基于“学习论”的德育观,以帮助学生“道德学习”作为教材的主要功能。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学生是道德学习者,德性的成长发展靠自己学习,别人帮助、引导、促进是必要的,但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好比别人不能代替自己吃饭一样。这是事物的发展必须通过“自己运动”(黑格尔语)的原理。基于这个原理、基于道德学习论的德育观,本教材的编写,更多地从学习者“学”的角度考虑。教材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的道德学习,教材是作为学生道德学习的导引,作为学生通向道德世界的桥梁。教材设计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思考。教材与学生的关系是对话关系,教材不是学生的“支配者”、“说教者”,而是学生的“对话者”、“商谈者”。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教育引导,而是教师作用的性质和方向不同了。教师与学生也是对话关系,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参谋、伙伴,是学生学习教材的组织者、引导者。如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所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道德学习愿望”。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当然要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活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道德生命活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2)基于“生活德育论”,教材力求走进学生文化。学校道德教育旨在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成长。道德生命是在健康、文明、道德的生活中成长与发展的。“课标”明确提出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因此教材内容的确定充分考虑学生德性成长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使其内容具有实践性、针对性。但教材内容的安排以学生自身成长的逻辑为主线。学生的成长,其理性因素的发展是连续性的,有一定的逻辑顺序;非理性因素的发展是非连续性的、间断性的。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矛盾和问题,据此教材内容的安排是逻辑和非逻辑的结合,也就是系统性、逻辑性与问题性、针对性结合。所谓系统性逻辑性,就是依据学生生理、心理、德性成长发展的序列安排教材;所谓非逻辑的、问题性的,就是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发展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教材内容。我们依据上述两个方面整合教材内容。我们以初中三个年级为参照,标志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成长阶段的心身发展及其在生活和社会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是确定教材内容的依据。道德学习是学生道德生活或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教材作为学生道德学习的引导,就是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也就是说,帮助学生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过积极向上、富有情趣的道德生活。因此教材的编写力求走进学生文化──心理世界,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心灵去想。也就是说,教材力求从学生文化──心理视界去思考、去设计、去表达。教材所设计的单元和每一课内容的选择,考虑是为学生所关心、所希望得到帮助的问题。我们力求做到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价值冲突的辨析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从而使教材为学生所接受、所喜爱。(3)体现当前德育改革的精神,以“主流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结合”为教材编写的总原则。市场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网络信息、价值多元等等,使我们的德育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生态环境。贯彻课程标准有关“导向正确,内容科学”的要求,教材既要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又要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没有引导就没有教育。但引导不是代替学生的道德学习,道理已如上述。引导是以主导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自主的道德建构。教材要起这种引领作用,通过课文内容和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引导他们自己认识、体验、践行,促进道德生命自由成长。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原则是道德学习论思想的体现。基于学习论的德育理念和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结合原则,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学生与教材的关系都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材不是学生的支配者、说教者,教师也不是道德权威,不是道德灌输者。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4)基于德育美学观,教材应是美的存在方式。美是生命的内在需要,德育也应当是美的,德育教材应是美的存在方式。美的教材是我们的追求。美的教材不仅仅表现在呈现方式上,更重要、更根本的是教材的内在美,是教材所蕴含的美德,教材是美德的载体。教材作为美的存在方式表现在多方面。在内容选择上,我们力求符合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的要求,即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注重不同内容的内在联系,有机整合,形成整体,力求和谐统一的美;在呈现方式上,讲究艺术性,贯彻课程标准有关“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自学”的要求。我们还力求语言优美,图文并茂,版面活泼。考虑审美要求,有利于改变说教的面孔,使教材人性化、生动化,具有亲和力,不仅能使学生喜欢它,乐意接受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所以,教材审美化,不只是关注美的工具价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略思维之美,享受文化财富,使自身变得更加高尚”(苏霍姆林斯基语)。生命是美的,生命需要美。对成长中的少年说,使道德学习和审美学习结合,教育和生活结合,从而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教材编写的审美化,并不在于追求豪华、浮华,而在于使其具有庄重之美,朴实之美,快乐之美;同时也考虑减轻学生负担,减低印制成本。(二)教材主要特点(1)避免德育课程学科化的倾向,追求教材内容的整合性生活是复杂的,德性成长是复杂的。生活与德性成长不是某一个学科研究的问题,思想品德课教材也是复杂的,做好教材也不是某一门学科的学问。为了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的学科化,教材的设计考虑了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改变把教材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工具的状况,从过分重视道德知识传授转向增强课程的育德功能,重视促进德性发展。因此教材在注意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二是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按课标有关规定,“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以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统筹设计教材结构”。也就是说,不按学科知识的系统,而是按生活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矛盾,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学科的内容,整合为统一整体。整合,不是机械相加、简单拼凑,而是依据其内在关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我们试图作这样的努力,但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有待改进。(2)教材编写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体现教育内容的生成性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文本。教材应体现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学生现有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的互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意义世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教材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具有不同的意义;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都可能生成新的教育内容。因此,我们主张用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知识;注重认知工具的给予;注重信息资源的扩展和更新;注重学生生活逻辑的主导,使内容的呈现与活动设计融为一体,即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以利于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3)教材有必要的留白,强化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的表达,要有适当的留白,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避免简单化地作定义式的解读;力求在启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在鼓励他们尝试探究的过程中,体现教材的开放性、诱导性、引领性。也就是说:要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4)新颖活泼的语言风格,便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过程中,作者们不但重视贯彻课标精神,在教材内容结构上力求有一定的创新,而且在语言表达风格方面,也注重形成自己的特色。他们认为教材是与学生对话的文本,是陪伴学生成长的朋友,因此,不仅应以平等的、友好的语气说话,而且语言应简约、朴实、活泼,形成自己的风格。教材的作者认为应当尽自己努力做到:语言简约,但内容丰富,涵义深刻;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生僻的词语,更少难懂的专门术语,但内容实在,没有空话;语言活泼,丰富多样,不呆板、不僵化,但富有情感、蕴含哲理,尽可能使用中学生喜欢的格言警句。教材使用平实、易懂的语言,但并不流于肤浅,而是包含了生命意义、青春价值、人生哲理等重大主题。只是这些重要而深刻的思想,尽可能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而已。教材的语言风格,得到了专家肯定,获得了较高的评价。专家们认为该教材“新颖、活泼,适合少年阅读”“语言朴实、准确、流畅,便于学生接受。”当然,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已做到完美、不存在缺点和问题了。以上是我们认为应有的德育理念、教材理念,是我们劳动所努力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本教材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根本转变。德育观:“培养论”→“学习论”。理论基础:疏离生活的德育理论→生活德育理论。教材功能:讲授的文本→学习的文本;“支配者”、“说教者”→“对话者”、“商谈者”。教材任务:重知识传授→重育人育德,重道德思维发展;重道德认知学习→重道德情感学习和道德行为学习。教材形态:道德知识载体→美德的载体。二、设计思路(一)教材体系的构建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组织教材内容有三个维度:①学科的维度: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②课程目标的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③学生生活的维度:认识自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社会逐步扩展的顺序。就本教材体系的构建而言,我们的追求是:既要体现综合,又要有整体感;形散神聚,杂而不乱。其基本点是:立足于学生当前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心理历程),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终身信守的价值取向(核心概念),分年级组织教材的逻辑体系、内容结构。根据学生现实的成长历程的特点和需求,安排教材内容序列,同时结合初中学生不同年段的主要问题,确定各个年级的教育主题,围绕教育主题扩展教学内容。回目录根据现代教育精神突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和“学会关心”的21世纪教育主题,根据有关德育理论重视尊重、责任的基本价值观,根据我们对课程标准的整体把握,确定以“尊重、关爱、责任”为整个初中阶段的基本价值目标。这种基本价值观的培养,将在初中各个年级的教育内容中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为体现整个初中阶段基本价值目标的精神,也为统整各年级教学内容,确定各个年级教育的核心概念和教育主题。根据学生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统一的特点,教材内容的组织也表现为逻辑性、系统性与针对性、问题性的结合。基于上述几方面考虑,我们对各年级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核心概念和教育主题,做了如下归纳。初一年级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走向新的学习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统整本年级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是关爱、自尊、自强,兼及其他。其教育主题是珍惜初中生活,学做生活的主人。初二年级是学生青春期过渡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