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乡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课题:6.黄河颂课型:新授课课时:二学时主备教师:马忠仓日期:2014-3-14审阅:【学习目标】1.有表情朗读诗文,感受黄河雄壮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2.把握诗文基调,理解诗歌内容,陶冶爱国主义情操。3.找出诗中美妙诗句,养成鉴赏诗歌的能力,感悟诗歌的魅力。【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学习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学时安排】2学时【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一、课前自学(一)了解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二)解题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这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河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光未然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三)基础训练: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词注音。山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四)通读课文,思考问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哪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其内容是什么?第二学时一、课堂导学(一)明确学习目标(二)检查预习情况(三)研习课文⒈整体感知(1)全文分两部分:朗颂词与歌词,概括这两部分的内容。(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3)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2.句段品读(1)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屏障”?(2)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3.探究质疑(1)“望黄河滚滚”,“望”统领哪些内容?写出黄河的什么特点?(2)“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3)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能从学过的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二、达标练习⒈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①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②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伟大坚强。()⒉黄河自古以来都是诗人深情吟诵的对象,请你至少写出两句有关黄河的古诗词,注明作者和诗题。⒊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⒋你认为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三、巩固提高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1.揣摩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2.歌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请你默写出两句有关长江的诗句。四、布置作业⒈抄写“读一读,写一写”的生字。⒉预习下一课。五、整理与感悟1.知识整理2.学习感悟极乐乡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课题:7最后一课课型:新授课课时:二学时主备教师:马忠仓日期:2014-3-14审阅:【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3.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写法。4.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学习重点】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作用。【学习难点】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的特定含义。【学时安排】2学时第一学时一、课前自学(一)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二)解题《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三)小说文体简介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5.环境描写的种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四)基础知识。1.本文的作者是国作家,写的背景是1871年爆发的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词注音。哽.住()祈祷..()踱.步()郝.叟()二、课堂导学(一)明确学习目标(二)检查预习情况(三)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这篇小说按情节结构划分为四个部分,请说出各部分的起止小节,并概括意思。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句段品读A.阅读小说1-6段“序幕”部分,回答问题。(1)“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这段心理描写刻画了小弗郎士什么性格特点?(2)“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段心理描写的作用是?B.认真阅读7-10段,最后一课与平时有什么不同?这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3.探究质疑(1)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2)“又出什么事啦?”这句暗示了怎样的时代背景?三、达标练习1.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运用的描写方法是2.“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一句表达了小弗郎士怎样的感情?3.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B.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D.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四、巩固提高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就这样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掏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1.第一段单句成段,其作用是什么?2.第二段中有4个感叹句,集中表现了小弗郎士的深厚感情。3.第二段中三个“这些”各指代什么?4.“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这句话说明小弗郎士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五、布置作业划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把握他的性格特征。第二学时一、检查作业二、研习课文1.句段品读A.阅读课文11-23自然段回答问题。(1)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学时,讲的话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点?(2)怎样理解韩麦尔所说的阿尔萨斯人的“最大的不幸”?2.探究质疑(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中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2)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要发给我们写有“法兰西”“阿尔萨斯”的新字帖?三、达标练习1.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2)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2.《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和对祖国的,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四、巩固提高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角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呀,”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1.速读“下课”部分,说出对韩麦尔先生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2.为什么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为什么我觉得他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3.韩麦尔先生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读与练习二、三题。六、整理与感悟1.知识整理2.学习感悟极乐乡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课题: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课型:新授课课时:二学时主备教师:马忠仓日期:2014-3-14审阅:【学习目标】1.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3.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学习重点】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学习难点】领悟课文的语言美。【学时安排】1学时一、课前自学(一)作者简介李大钊,李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就学于早稻田大学。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报》主笔。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在这篇教学设计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被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意在动员更多的人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事业成为全民事业。(三)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词注音,并解释词语。逼狭.():崎岖..():阻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