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小学)讲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3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小学)国家教师资格综合素质考试介绍考纲解读一、考试目标: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二、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三、试卷结构:单项选择题:约47%非选择题:约53%100%合计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48%基本能力13%文化素养1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3%教育法律法规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13%职业理念题型比例模块考核真题内容导读一、职业理念(正确认识、观念及价值取向)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共13%)二、教育法律法规(特别是关于中小学教育改革及教育教学规范方面)1、有关法律法规;2、教师权利与义务;3、学生权利保护(共13%)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班主任工作条例、教师行为规范)1、职业道德;2、职业行为(共13%)四、文化素养(代表性科技、文化、艺术知识)1、中外科技等常识;2、文学文化常识及艺术鉴赏知识(共13%)五、基本能力(辨析、处理、解决综合应用)1、阅读理解;2、逻辑思维;3、信息处理;4、文体写作(共48%)备考建议1.知识涉及面很广(关键词:素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法律法规、教师权利与义务、学生权利保护、职业道德、职业行为、文化素养、科技常识、文学知识、艺术鉴赏、阅读理解、逻辑思维、信息处理、写作能力…..)教材记忆理解表达关注教育相关新闻第一章教师职业理念一考纲标准要求:1.1素质教育观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其他各节见当节内容)二本章知识结构素质教育观: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一、素质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1.狭义:有机体有生具来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点--遗传因素或其他先天因素。2.广义:身心发展总水平—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教育、自身认识和实践素质教育:操作性定义—“五育”、“六学会”、“四有”。—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一种主要思想《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操作性定义:1.提高民族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的教育。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比较中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观之—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教育要面向全体2.教育要促使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格、思维、技能。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5.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小学素质教育的构成:含义、内容、影响、要求。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6.心理健康教育单选题:*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A)。A.德育B.劳动技术教育C.体育D.智育(四)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师生观。2.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3.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单选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属于(C)。A.道德素质教育B.思想素质教育C.政治素质教育D.心理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B),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A.记忆知识B.“发现”知识C.积累知识D.搜集知识(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素质教育观之—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五)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A.基本途径:学校教学,教学最优化1.课程计划的全面性和科学性2.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全面性和科学性3.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科学性4.教学方法的科学性5.教学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6.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交往的和谐性B.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辅助途径:学校教育(校内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社区活动。(六)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7.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考纲标准要求:1.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2.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3.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有教无类4.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现代学生观内容: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终极目的。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量、质、度二、“以人为本”的基本涵义:以“人”为“根本”—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人的幸福。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可能性、可塑性,个体与环境互动。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校教育主导性,教师的权威性4.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性,独特性,与成人差异性5.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观之——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人尽其才,人人成才—教师职业的基本责任所在(一)因材施教的前提1.分析研究学生的内容—备课第一步备学生2.分析研究学生必须的技能—沟通,分析、观察,双向互动3.分析研究学生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教学目标、思想、内容、方法。4.分析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成绩、性别、个性特点。(二)实施因材施教的措施1.教学要有针对性。2.多引导,多表扬:欣赏教育、鼓励教育单选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的优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这句话提示教师(A)A、尊重和欣赏学生B、对学生严慈相济C、对学生因材施教D、团结和关心学生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考纲标准要求:1.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2.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4.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本节主要内容: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一)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1.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教与学的关系。2.注重实效性学习:盲目式、盲从式。3.强调研究性学习4.提高专业化学习5.坚持工作中学习6.成为反思型教师(二)强化创新精神(三)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四)教师要成为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二、教师专业发展方法(一)制定教师发展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可持续发展和成长,“育己”过程。(二)履行教师职业承诺:学校、学生、教学、专业、职业。(三)丰富教师专业生活:目标感,责任感,专业技能,学习能力,约束力,积极性。材料分析题*为推广新的广播操,某学校决定举行广播操比赛。有人选择某年级四个班针对广播操比赛全过程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四个班主任在动员、训练中对学生的教育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比赛结束成绩公布之后。某(1)班(冠军):“同学们,经过全班同学的努力,我们班荣获了四个班级广播操比赛的冠军,老师祝贺你们,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某(2)班(第三名):“老师不打算对这件事进行评价。”某(3)班(第四名):“同学们,这次广播操比赛,很多同学都尽力了,但还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太好,因而成绩不太理想。失败不可怕,只要同学们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将成功的经验用于今后的活动中去,改进这次比赛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我想我们一定能够成功!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这次比赛同学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某(4)班(第二名):“这次比赛由于有的同学不努力,我们班没能获得冠军,老师很失望。”*问题:请你根据四位老师不同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答案要点】比赛结束后,有一个班获得冠军,至于是哪个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不能把这次比赛与整体教育割裂开来,只注重比赛成绩。从动员比赛到比赛结束的过程中的教育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更好地总结经验和教训。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本章知识结构与考纲标准要求:一教育基本法律法规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二教育类的特殊法律政策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节选)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四教师的权利与义务1.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2.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五学生的权利保护1.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2.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一、教育基本法律法规:实施时间,地位,重点内容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1995-9-1实施;我过教育根本大法;第三条、第九条、第十二条、第72条、76、77、78条。2.《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4-12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2006-6-29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22次会议修订;19-24条,28-31条,34-36条。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10-31八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四次会议通过,1994-1-1起实施;3、7、8、11、13、37条。单选题:*(B)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A.国务院B.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C.全国人大D.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下列现象中,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是(C)A、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造成严重损失的B、违反有关规定享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C、侮辱、殴打教师,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D、侵犯学校校舍、场地和其他财产的*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教育的原则是(A)A、分级管理,分工负责B、统筹规划,以县为主C、统筹规划,协调管理D、统一管理,分工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自(A)起施行。A.1994年1月1日B.1994年9月10日C.1993年11月1日D.1995年1月1日二、教育类的特殊法律政策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9-4七届人大常委会21次会议通过,2006-12-29修订,2007-6-1实施;1、2、3、5、17、18、19-26、63条。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C)周岁的公民。A.14B.16C.18D.15*未成年人享有(),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B)。A.学习权B.受教育权C.集会权D.人身权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6-28,1999-11-1起实施;5、7、16、24条。单选题:*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A)的原则。A.教育为主、惩罚为辅B.惩罚为主、教育为辅C.教育与惩罚并重D.开除学籍3.《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2-9-1教育部颁布;3、4、5、9、13、15条。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节选)1.第一部分之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之二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2.第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