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它的胜利,给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殖民地民族解放战争树立了范例。也称“美国独立战争”。指1775年波士顿人民在美国来克星顿与英军交战拉开独立战序幕到1783年英军在法国签订《巴黎和约》投降的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独立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也叫“北美独立战争”。英属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人民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革命战争。1775年4月,列克星顿枪声揭开了独立战争的序幕。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6月组建由华盛顿任总司令的“大陆军”。1776年7月发表《独立宣言》,向全世界宣告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后,大陆军掌握了战局的主动权。1781年9月,英军主力在约克镇被围投降,战争结束。1783年,英、美签订和约,英国承认十三个殖民地正式独立,美洲出现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SevenYear'sWar)中,为争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英国与法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英国虽然打败了法国,控制了北美大部分地区,但因长期的战争而导致财政困难。于是,英国政府不断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税收,并实行高压政策,对殖民地进行蛮横的压榨和残酷的剥削,五项不可容忍的法令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后,英国决定采取高压政策,迫使殖民地屈服,接连颁布四项“强制法令”。《波士顿港口法》规定封锁波士顿港,直到东印度公司被毁茶叶得到赔偿。《马萨诸塞政府法》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以任命的参事会取代选举产生的参事会,以加强皇家总督的权力。《司法法》又称为《谋杀者法》,规定英国官兵在殖民地犯罪必须送往英国或其他殖民地审判,马萨诸塞司法当局无权过问。《驻营法》授权英军在波士顿市内驻扎。这些法令严重侵犯了殖民地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接着,英国又通过《魁北克法》,其中规定把密西西比河以西和俄亥俄河以北的土地并入加拿大,否定了其他殖民地对这一地区的土地要求。北美人民把这一法案看做限制东部居民向西迁徙的阴谋。《魁北克法》和四项强制法令被北美人民统称为“不可容忍的法令”,激起了他们联合反抗,直接导致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召开。大陆会议英属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代表会议。1774年9月5日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独立战争爆发后,第二届大陆会议于5月10日在费城召开,通过以武力对抗英国的宣言,建立由华盛顿任总司令的“大陆军”。从此大陆会议成为革命政权机构。1776年7月,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成立美利坚合众国。1781年大陆会议的作用被邦联政府所替代第一届大陆会议1774年9月5日,北美殖民地在费城召开了殖民地联合会议,史称“第一届大陆会议”(TheFirstContinentalCongress)。除佐治亚缺席外,其他12个殖民地的55名代表都参加了会议(多为富商、银行家、种植园奴隶主,佐治亚州因总督阻挠未参加)。大陆会议通过了《权利宣言》,要求英国政府取消对殖民地的各种经济限制和5项高压法令;重申不经殖民地人民同意不得向殖民地征税,要求殖民地实行自治,撤走英国驻军。如果英国不接受这些要求,北美殖民地将于12月1日起抵制英货,同时禁止将任何商品输往英国。大陆会议同时还向英王呈递了《和平请愿书》,表示殖民地仍对英王“效忠”。尽管这次大陆会议没有提出独立问题,但它是殖民地形成自己的政权的重要步骤。第二届大陆会议第一届大陆会议之后,英王变本加厉地对殖民地采取镇压措施,引起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敦康科德的武装冲突。在人民反英武装斗争和高涨的革命情绪推动下,1775年5月10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与会代表66人,新代表中有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波士顿富商约翰·汉考克被选为会议主席。在反英革命战争业已开始的情况下,大陆会议在性质上来说,已发展为国家政权组织,开始起着常设的中央政府的作用。会议于1775年6月15日通过组织大陆军和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的决议。10月,大陆会议开始组织一支海军。11月建立海军陆战队。12月,在大陆海军“阿尔弗雷德”号舰艇上第一次升起一面用13条横道-标志13个殖民地联合的旗帜,这是美国国旗的雏形。1776年7月4日,通过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该宣言宣称“一切人生而平等”,宣布脱离英国而独立。1777年11月15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邦联条例》,1781年3月1日获各州批准,开始生效。据此成立的邦联国会代替大陆会议,成为直到1789年3月为止的美国立法机构2.1785西北法令西北法令亦称《1784、1785暨1787年法令》(Ordinancesof1784,1785,and1787)。美国国会所制定的数项法令。这些法令为西北地方(即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以西、俄亥俄河以北、密西西比河以东和大湖区以南的边陲地区)的垦殖和建州奠定公平合理的程序。1780年以前,当时若干州包括纽约州和维吉尼亚州皆称拥有西北地方的大地。这些州不久把这些土地让与中央政府。至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时,需要有具体措施来规范西北地方的垦殖和画分。由杰佛逊起草、国会通过的《1784年法令》把西北地方画分为若干个自治区,并规定各区人口达20,000人时可派一名代表至国会,人口达到与当时人口最少的州相等时可设立新州(此法后为《1787年法令》所取代)。《1785年法令》规定了精确测量及系统画分西北地方土地的办法∶土地画分的基本单位是镇,为每边长6哩的正方形区域。然后,镇依据长方形格子再行画分属于个人的土地。土地买卖最小为一平方哩(640),每最低价为一美元。每镇均预留土地以作建立学校之用。1862年《宅地法》(HomesteadAct)通过前,这些条例为美国公共土地政策的基础。1787年的《西北法令》奠定了西北地方建立政府和建州加入联邦的基础,为西北诸法令中最重要者。依据这项法令,每区由国会任命总督和法官治理,到成年的自由男子人口达5,000人时,可成为准州,自行组织代表制议会。西北地方至多可建立5州,至少需建立3州。各准州人口达60,000人时可成为联邦的一州。依据这项法令,奴隶制度在西北地方永远非法,各准州应保障宗教自由等公民权,尊重印第安居民,为人民提供教育设施。此法并确立新旧州地位平等的原则。3.内战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AmericanCivilWar),是美国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参战双方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联邦)和美利坚联盟国(简称邦联)。这场战争的起因为美国南部十一州以亚伯拉罕·林肯于1861年就任总统为由而陆续退出联邦,另成立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的政府,并驱逐驻扎南方的联邦军,而林肯下令攻打“叛乱”州。此战不但改变当日美国的政经情势,导致奴隶制度在美国南方被最终废除,也对日后美国的民间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使美国迅速成为工业化强国。但是,内战并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美国内战(1861—1865)即美国南北战争。独立后,美国北部资本主义经济和南部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种植园经济都得到迅速发展,南北政治、经济对立日趋严重。1860年11月,北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林肯当选总统,激起了南部种植园奴隶主的不满,在1861年初发动了11州叛乱,并在南部建立了政府,向北方发动军事进攻。战争初期,南方军队由于准备充分,取得了一些军事胜利。1862年林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民主措施,通过了《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激发了广大民众的革命积极性,使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此后北方转入反攻,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军事胜利。1865年4月3日攻占了南部同盟首都里士满,4月9日,南方投降,内战结束。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消灭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联邦统一,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4.天定命运‘天定命运’一词最初由1840年代杰克逊式民主的信徒所使用,用以宣传兼并今日的美西地区(俄勒冈属地、兼并德州、与墨西哥割让)。表达美国凭借天命,对外扩张,散播民主自由的信念。19世纪40年代,美国人的内心再次充满了扩张欲望。他们坚信他们的国家注定要扩展到太平洋海岸,或许整个北美大陆。这种信念,就是所谓的天定命运(manifestdestiny)。天定命运的思想,源于下列一些因素的推动:(1)渴望土地的美国人盯上了广阔富饶但人烟稀少的西部土地;(2)爱国者们担忧英国人对这些土地有所图谋;(3)与亚洲有商船往来的美国东部商人需要在太平洋海岸拥有港口;(4)怀有民主思想的人坚信美国领土的扩展意味着自由的传播;(5)美国的民族主义者追求美国的强大。“天定命运论”:随着1837年经济恐慌的爆发和人口压力的增加,为了缓解各阶级、各派别在国内问题上的争论,将美国人的不满转向外部,约翰·奥沙利文在《兼并》一文首次提出“天定命运论”。主要含义有三个方面:一是美利坚合众国建立的必然性,二是美国领土扩张的合法性,三是传播民主制度的神圣性。其实质是侵略性的扩张主义理论,目的在于夺取他人的领土,扩大自己的版图。它后来成为兼并古巴、购买阿拉斯加和吞并夏威夷理论工具。5.城市问题:市政改革6.冷战冷战(1947年——1991年12月)冷战(ColdWar)一词是当年美国政论家斯沃普在为参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讲稿中首次使用的。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敌视和遏制政策,因此巴鲁克说:“美国正处于冷战方酣之中”。“冷战”与“铁幕”一词同时流行,表示美苏之间除了直接战争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处于对抗的状态。序幕: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此外,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间接表示冷战的开始。开始:杜鲁门主义(1947)结束:苏联解体(1991.12)两大阵营:社会主义阵营:苏联为首资本主义阵营:美国为首军事集团:华沙条约组织(华约1955)苏联为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1949)美国为首。实质认识: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起了资本主义的恐慌冷战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与矛盾引发的经济竞争与军备竞争和科技竞争美苏争霸冷战具体化美苏争霸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这一阶段苏联的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因此苏联还不足以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真正的撼动,因此当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追求的缓和冷战开始以来僵硬的美苏关系,希望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同时又有一些有挑战性的举措对外扩张,前者的标志性事件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后者的标志则是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这一阶段美国凭借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的优势占据战略优势,典型例子就是迫使苏联撤走了在古巴的导弹。第二阶段: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苏联强势扩张,美国则处于战略守势。这一时期,苏联缩小了与美国的实力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一举超过美国。而美国由于长期陷于越战,加上73年的石油危机以及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霸主地位被严重动摇,不得不采取相对保守的战略,响应苏联提出的缓和政策,试图通过外交手段遏止苏联扩张和维护自身地位。在这一阶段双方关系曾经有一段缓和时期,大体是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主要标志是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和签署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条约。苏联的扩张到79年入侵阿富汗达到顶峰,随后就有了衰退的迹象,而随着里根的上台,美国也开始扭转战略被动局面,争霸格局再次面临改变。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到苏联解体,开始的标志是戈尔巴乔夫上台。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美国重新获得优势,而苏联则是全面收缩。里根上台后有效复兴了美国的经济,以此为基础扭转争霸中被动防守的不利局面,以军事实力扩张为手段,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根本重新获得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