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次说课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在必修1、2、3的教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了必修1第二章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大气、水、地貌,并在此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从整体来认识地理环境,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阶段总结。同时,本节又是学习必修2,3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可以说: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关于人地关系教学的转接点。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及体现;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差异性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基本内涵;能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利用地理过程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形成地理综合思维能力。2(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去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第二节内容,学生学完了前三章内容,已基本掌握了气候、水文、地貌、等地理环境要素的有关知识,但是因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以及地域差异性的分异规律等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对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三、教法、学法分析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讨论归纳教学法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图表学习法比较学习法案例学习法四、教学过程分析1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复习知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有关知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选取较浅的知识点唤起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整体性的教学做好铺垫。2讲授新课第一部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生阅读: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教师总结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2表现1: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师教授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学生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学习:总结刚果盆地整个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具体表现。教师点评。3案例教学:撒哈拉沙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表现2:一个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是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探究:东非高原整体性表现。探究问题:与刚果盆地相比较,地理环境中哪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其他要素是如何变化的?案例教学: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1)归纳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点明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并强调学生注意掌握本节的重难点知识。4知识迁移,拓展能力。学生阅读资料学案中的材料“以色列的沙漠奇迹”,回答下列问题:A、以色列人通过什么途径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B、这个案例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是呼应了前面教材分析中提到的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关于人地关系教学的转接点,因为只有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所以我设计了这两道题目。为即将开始学习必修2做好伏笔。第二部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师多媒体展示世界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亚马逊平原与北冰洋沿岸长江流域与新疆沙漠等)学生观看景观图片,说出地理环境的差异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地理环境整体性和自然带的概念。教师总结。设疑:各气候对应的自然带名称?地中海气候?同一种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两种气候对应一种自然带?情景模拟教学法: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教师设计三条旅游线路:一,从我国海南经武汉、北京、哈尔滨、漠河到俄罗斯雅库茨克甚至到4北冰洋沿岸;二,从我国连云港出发,沿着陇海兰新线经兰州、乌鲁木齐、哈萨克阿斯塔纳;三,秋季我国庐山。学生分组模拟,汇报沿途典型植被景观并分析制备变化的原因。教师引导总结出地域分异规律。教师读图指导学生: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和喜马拉雅上自然带分布图,学生列表总结并比较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指导学生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思考以下问题:1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有哪些自然带?基带类型?2分析说明分布规律及其原因。3分析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教师引导学生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学生分组探究下列现象的原因1.2.3.4.5.教师总结归纳非地带性的概念。课堂辩论:我国西北地区种草好还是种树好?利用资料说明理由。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五、板书设计5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更替方向形成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水平方向垂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