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标准模版,参照拟写)(赵自乾编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每日一句格言:当我们拥有梦想的时候,就要拿出勇气和行动来!温馨提醒: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1-郑州九中学校语文学科导学案执笔:赵自乾审核:审批:学案编号:006号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学生姓名班级课题《荆轲刺秦王》课型课时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重点难点1、重点在于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2、难点在于对荆轲性格的把握。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口译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教师点拨;知识链接(一)、《刺客列传》主旨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二)背景简介: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每日一句格言:当我们拥有梦想的时候,就要拿出勇气和行动来!温馨提醒: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2-预习检测一、自主阅读导引《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淬.火()变徵.()提()揕.搭()拊()樊於.()期夏无且()箕踞()()忤.逆()戮.没()惛()偏袒.()扼.腕()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第一部分(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燕国危亡之际,太子丹就请荆轲谋策,荆轲想用樊於期的头取悦秦王,以便行刺,太子不忍,引出下文。第二部分(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遂发”)行刺的准备1.荆轲私见樊於期,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2.入秦行刺的第一件准备工作:函封樊於期首级。3.入秦行刺的第二件准备工作,求徐夫人的匕首。4.入秦行刺第三件准备工作,令秦武阳为副。5.荆轲迟发缘由。6.太子丹见荆轲迟迟未发,“疑其改悔”。荆轲怒斥太子丹,告别赴秦。第三部分(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到“终已不顾”)易水送别1.以“白衣冠”送荆轲,为易水送别,创造悲壮、凄怆的气氛。2.易水送别,有力地突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的刚毅性格和英雄气概。第四部分(从“既至秦”到“秦王目眩良久”)廷刺秦王1.秦武阳脸色大变,引起秦国群臣的怀疑,荆轲谈笑而饰,足见超人的勇气、胆量和智慧。2.秦王被逐狼狈不堪,荆轲行刺一无所惧。3.写在极短的时间内,秦王殿庭上下混乱,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群臣惊愕,左右呼喊,有动作,有表情,有高呼,有怒骂,组成一幅惊心动魂的场面。4.身受八处创伤,事败还能“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凛然无畏的性格刻画无遗。5.荆轲被斩后,威震六国的秦王仍因惊惧而“目眩良久”,其紧张慌乱情状如见其人。学生笔记栏研读第一部分:行刺准备。1、〈1-2段〉人?事〉→商议计谋学生笔记每日一句格言:当我们拥有梦想的时候,就要拿出勇气和行动来!温馨提醒: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3-课堂学习(1)词句:微、亲、说、穷(2)理解:①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②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2、〈3-4段〉人?事?物?→〉求取信物(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见陵、偏袒扼腕(2)理解①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②荆轲私见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3、(5段)→准备匕首淬4、(6段)→配备副手敢、忤5、(7-8段)人?事?→怒斥太子(1)词句:无意、竖子(2)理解:①“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②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6、分析一下易水诀别场面描写的作用对荆轲的气质、性格、精神风貌作了画龙点睛的揭示,为整个故事渲染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7、荆轲形象有何特点?【提示】沉稳隐忍,侠肝义胆、扶危济困,果敢勇决、不畏强暴、机智镇静、秉性刚烈。栏知识卡片1.通假字积累吾曩者目摄之荆轲嘿而逃去祸必不振矣北购于单于心惛然恐不能须臾太子送至门,戒曰其意不厌莫敢合从使悉反诸侯侵地秦王必说见臣右手揕其匈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请辞决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图穷而匕首见卒起不意2、古今异义词积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古义:今义: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古义:今义:且至于燕古义:今义: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古义:今义:足为寒心古义:今义: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古义:今义: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古义:今义:太子逢迎古义:今义:合别人的心意不知臣精已消亡矣古义:今义: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古义:今义: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古义:今义: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积累①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每日一句格言:当我们拥有梦想的时候,就要拿出勇气和行动来!温馨提醒: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4-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居顷之擅巴、汉之饶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②使使往之主人使使往之主人使者还报使得至前使得毕使于前使得毕使于前③徙于卫荆轲游于邯郸北购于单于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言足下于太子也④其先乃齐人其后乃可图也乃造焉⑤以术说卫元君酒酣以往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易水以北柰何以见陵之怨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以次进⑥遂发发尽上指冠秦王发图4、词类活用积累盖聂怒而目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必入臣太子前顿首於期乃前曰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稍蚕食诸侯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发尽上指冠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又举兵南伐楚太子受而舍之使使以闻大王臣海内之王者太子迟之群臣怪之5、特殊句式积累荆轲者,卫人也()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归而求为报秦王者()置之匈奴()可与谋()驽马先之()使悉反诸侯侵地()以试人()欲与俱()而为治行()待吾客与俱()见燕使者咸阳宫()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故尝质于赵()窥以重利()嘉为先言于秦王()燕王拜送于庭()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往而不返者,竖子也()达标阅读《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完成1—4题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祖.,取道祭祖B.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回头C.群臣皆愕,卒起不意.料想每日一句格言:当我们拥有梦想的时候,就要拿出勇气和行动来!温馨提醒: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5-测评达标测评D.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掷击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不忍杀之,以.赐公B.北蕃蛮夷之.鄙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C.燕王拜送于.庭精兵锐卒必竭于.外D.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愿为.诸君快战9.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荆轲“果敢勇决”的一组是()①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②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③左手把秦王之袖④秦王环柱而走⑤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10.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易水送别,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怒发冲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B.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C.见秦王时,秦武阳变了脸色,害怕得发抖,“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刻画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大义凛然。D.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译文②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译文。延1.你是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提供资料】古人对荆轲的评价非议:苏轼:“始速祸焉”鲍彪:“轲不足道”每日一句格言:当我们拥有梦想的时候,就要拿出勇气和行动来!温馨提醒: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6-伸研究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肯定:司马迁:“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左思:“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仅供参考】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因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历来其他学者对荆轲的不同评价历来歌颂荆轲这一人物不乏其人。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东晋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也写有《咏荆轲》一诗,“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对荆轲敢于和秦王政拼搏,就作了大胆的肯定。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不要回避历史的真实。对于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苏洵认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