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能体验到期中的意境美。2.体会作者在景物中交融着的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3.通过练字、叠词以及运用通感手法的语句,体会语言运用的技巧。【学习重难点】1.体会作者在景物中交融着的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2.通过练字、叠词以及运用通感手法的语句,体会语言运用的技巧。【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案(一)文化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长于扬州。1920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到过浙江杭州第一师范、江苏扬州第六师范、浙江上虞春晖中学等任教。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其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春》《背影》《荷塘月色》等都创作于这一时期。他的散文善于把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语言简约、朴素、亲切、娓娓动人,在文学界享有盛誉,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文的模范”。朱自清先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1945年抗战胜利后,又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反对内战,争取民主,临终前嘱咐说,拒绝“美援”,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2.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27年7月,而这时候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了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更是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又顾虑着“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生活”,他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正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颇.不宁静()(2)乘.凉()(3)煤屑.()(4)蓊.蓊郁郁()(5)踱.着()(6)点缀.()(7)袅娜..()(8)颤.动()(9)酣.眠()(10)参差..()(11)峭楞.楞()(12)倩.影()(13)梵.婀玲()(14)名媛.()(15)敛裾.()二、课堂学习案21.导入新课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1、2、3、6、7、8、9段的语言,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及变化。第一段:心里颇不宁静(孤寂的氛围、淡淡的哀愁)第二段:路:幽僻、寂寞、阴深深的;树:蓊蓊郁郁的;月光:淡淡的。(苦闷,哀愁)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淡淡的喜悦)第六段: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回到现实,仍然是孤独、苦闷的)第七、八段: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热闹、风流、嬉游、有趣,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反衬自己孤独、苦闷)第九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总结:不宁静——求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3.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束,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忆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明确:①从全文看,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是顺理成章的事。②游荷塘并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联想到江南采莲的风俗,想起采莲的盛况,继而引起对故乡的惦念,无非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表现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三、课堂练习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煤屑.(xiè)幽僻.(pì)参差..(cēncī)B.宛.然(wǎn)嬉.游(xī)点缀.(zhuì)C.仿佛.(fú)眠.歌(mián)乘.凉(chèng)D.脉.脉(mò)颤.动(chàn)袅娜.(nuó)1.C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无精打采瞌睡安慰孺慕久违B.花枝招展惊蛰若即若离蓊郁C.深居简出斑驳冥思苦想岑寂D.天作之合滂沱展露头角暮霭2.D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B.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D.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意义。3.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联合国官员表示,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前夕宣布量化减排目标,显示了中国政府继3续加大力度减少经济发展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坚定决心。B.人们习惯用百度、雅虎等搜索引擎代替传统工具书的当下,十年一修的《辞海》(第六版)彩图本却完成了“四个月卖了7万套”的惊人销售数字。C.《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已经正式实施,该标准对食品过度包装做出了强制性规定,这使有关部门遏制过度包装有了一把尚方宝剑。D.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由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健全,措施不到位,致使一些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碑碣、遗址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4.A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①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②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⑤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⑥在上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A.④⑥②⑤③①B.④⑤③⑥①②C.⑤①⑥④③②D.⑤④③⑥②①5.B(第一步,前语境指明此语段的话题是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各横线处的语句围绕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进一步表达。这样解题的思路就基本明确了。第二步,备选句子的语意分析。①②句表示中国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之后的结果。①句侧重从产量上表示“历史性转变”。②句侧重从中国的粮食与世界的人口的分明来表达。这两句都是总括。到底①在前呢,还是②在前呢?见下一步分析。③句出现了“粮食产量”这样的对象;另外开头有“使”字,使“粮食产量”成了受动的客体对象。④句表示中国重视粮食安全的战略。⑤句表示中国的具体政策和措施。⑥句表示粮食产量“突破5亿吨大关”,此句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为什么能突破,二是突破之后有什么结果或影响。第三步,分析关键词。⑥句中“突破”必须承③句中的“粮食产量”这一对象,所以这两句的顺序就确定下来了。③句中“使”字表明了施动与受动的关系,“粮食产量”是受动对象,那么施动对象是谁呢?这是解决③句承哪一个句子的关键。此有两个句子备选,④句所表示的战略可以使之攀升,⑤句所表示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也可以使之攀升。可是,④句和⑤句的顺序怎么安排呢?按照一般的表达习惯,应先说战略、方针,再说政策、措施。由此确定,④在前⑤在后。同时也可以确定,③句应该直承⑤句。最后讨论①②两句的安排。在第二步的分析中,已分别分析其语意,进一步体会可以发现,①句的总结是直接针对“粮食产量”攀升的情况的,而②句的总结是在①句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所以①句直承⑥句,②句排在最后。因此,答案是B。)6.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正确的一项(▲)“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A.此段文字通过记叙和抒情,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B.此段文字通过记叙和议论,抒发了作者满腹忧愁和对当时社会的痛恨之情。4C.此段文字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思想上受到的压抑和行动上的不自由。D.此段文字主要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的心境。6.D(A、B两项中“记叙”和“议论”的说法不妥;C项中“行动上的不自由”说法不妥。)7.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7.B8.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D.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悦。8.C9.对文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C.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D.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9.C5《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二课时一、课前预习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6段,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和情感。二、课堂学习案赏析课文4—6段。1.在第4段,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它们的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技巧?景物特点技巧月下荷叶繁盛茂密比喻、叠词月下荷花洁白袅娜、晶莹剔透比喻、拟人、排比、叠词月下荷香若有若无,时断时续,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比喻、通感、叠词月下流水饱含深情比喻、拟人、叠词2.在第5段,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动词好处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的特点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3.在第6段,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明确:同:都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都写了树、小路。异: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寂静、阴森,写得简略;第6段重点写树,先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了蝉声、蛙声,写得详细。还可比较两段的手法运用的异同点。三、课堂练习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脉.脉(mò)颤.动(zhàn)乘.凉(chéng)独处.(chǔ)的妙处.(chù)B.酣.睡(hān)参差.(cī)袅娜.(nuó)蓊.蓊郁郁(wěng)C.点缀.(zhuì)倩.影(qiàn)皱缬.(xié)梵.婀玲(fán)D.惦.着(diàn)羞涩.(sè)宛.然(wǎn)踱.着步(dù)1.B(A颤chàn;C梵婀玲fàn;D踱duó)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风致寂默迷迷糊糊风姿绰约B.渺茫羞涩十分妥贴文气酣畅6C.霎时约略月色均匀风流倜傥D.嬉戏消受没精打彩浑然天成2.C(A项,“默”应为“寞”;B项,“贴”应为“帖”;D项,“彩”应为“采”。)3.下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