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傳統文化每週一字德育故事智慧話語讀經教室時尚話題家庭教育處世之道科學發現傳統文化影音藝苑宗教教育祭祖報恩儒學簡介童蒙養正讀書趣談各地諺語禮記選解四書集註德育課本論語講要雪公講述徐醒民教授敬記前言今講此書,注重學道,並以立人格、知天命為學道之本,其沿革等從略。《論語》乃孔夫子與弟子講學之語錄。何人記錄,不能確定。漢劉向謂孔門群弟子選記。宋程子意為有子、曾子門人所記,因書中稱孔門弟子皆為子某,惟稱二子為有子、曾子。《論語》凡二十篇,其中或因文字演變,或因錯簡,而有難講之處。講時有不能通者,取闕疑。讀古人書,尤其讀聖賢書,必須恭敬,遇有疑難者,可加小注,不可妄改。《論語》二十篇,各取首章第一句之二字或三字為題。《論語‧學而第一》講要(一)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來即須求學。「學」、覺也。學喻開蒙,學然後知不足。故二十篇以「學而」為首。◎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此第一章。「子」,古時男子之美稱,此稱孔夫子。研究任何學問,首須明其作用。前清人學《論語》,用於科舉考試,吾人今日用於復興文化。天地人號為三纔,天地皆有好生之德,人為天地之心,應具天地之德,始可稱之為人,此為中國文化。「學」即是學作人之道,初學為士人,以至學為聖人,皆不離學。「時」乃時常,「習」乃練習,「說」即悅。時常練習,所學有成,故喜悅。「朋」,志同道合者。學儒必須尋師訪友,學有所得,又有志同道合者自遠方尋來請教,樂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故雲「樂」。學在自己,用由天命,學成而人不知,不得其用,天命也,君子何慍之有,故曰不「慍」。◎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人身來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故須孝弟。《孝經》說孝甚詳,簡言之,普通人盡孝,其始為養父之身,進而順父母之心。他如求學必勤,戰陣必勇,居官必廉,皆是孝子行為。孝弟之人處社會,少有好犯上者。不好犯上,則必不好作亂,社會由此安寧。「務」者求也,「本」即根本。君子修道必求其根本,「本立」,則得其仁,得其大道。何謂根本,孝弟是也。◎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此章謂巧言令色之人少仁。鮮仁之人,難與共事。「巧言」,善於辭令。「令色」,以容貌悅人。「仁」由本性而來。《中庸》雲:「天命之謂性。」治國平天下,必須明性。「性」難明,必須學「道」。「道」仍難明,遂講「德」。「德」猶難明,遂講「仁」。「仁」從二人,人與人相處,須講厚道。巧言令色之人,仁厚既少,與言道德更難。學仁者多於此處省之。經文:「鮮矣仁。」鮮仁,是少仁。古注或說為無仁,則非經義。恭錄自《論語講要》前頁後頁大方廣網站網站導航-聯係信箱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