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1402沈柯201407030305《认钱不认人》观后感暨成本会计期中论文整个这一期的逻辑思维看下来,罗胖似乎试图利用“价格歧视”等一系列的经济学观点来证明自己“金钱至上”的观点。节目中罗胖援引了很多政治经济学家哈耶克的观点。且不说哈耶克所有有关金钱的观点都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就看他对经济学问题的思考,也往往建立在从哲学家的角度系统思考社会问题,毕竟哈耶克作为经济学家在西方经济学界饱受争议,众多经济学家对其人品和研究成果都评价甚低。但从罗胖的语气来看,他并不知道这一点,况且哈耶克写《通往奴役之路》的动机正是认为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在为个人自由而战斗,而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进。书中哈耶克认为在人类发展的现阶段和可以预见的将来,只有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经济制度才能够解决激励与信息问题。哈耶克把“个人主义”同“自私自利”加以区分,他所说的个人主义对“有效率的生产”和“有效率的消费”而言仅仅是指社会尊重个人独立作出消费和生产决策的权利,并实行相应于此种权利的经济制度。同时他却也认为在这个“个人主义”的社会制度里适当且合理的政府干预是必要并且合理的。《通往奴役之路》中的结论和罗胖所谓的市场定价高于一切这类的结论虽有重叠部分但也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在不了解这个人,不了解他身处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整体思想的情况下,罗胖就这么贸然引用了哈耶克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在我看来显得有些不负责任,到最后也往往栽倒在这偏见和片面的观点本身上。传播思想是好事,不过揪住一个理论就大肆宣扬而不经过科学辩证,似乎是落进了“民科”的旧坑。而关于一开始通过春运一票难求的例子试图来反驳“刚需”论调,以我不够扎实的经济学基础和了解到的部分所谓专家之言来看,似乎也不够说服力。首先,我认为经济学的根本在于效用而不是需求。比如我晚上很饿需要外出花二十元钱买夜宵,这个时候需求是存在的。但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和我说,我给你一百块钱,夜宵你别吃了。那我肯定会放弃那一顿夜宵而选择一百块钱——虽然我很饿,但一百块钱给我的效用更大。但如果我是在荒漠里饿了几天几夜没有进食,而这个时候让我选择一顿食物还是一百万的存款,我显然会选择一顿饭,因为我会饿死,食物的效用超过了一百万的存款。这是最简单的经济学问题。那么第一个《1949》电影片段的例子就有问题了,对于那位有饼干的人,他之前吃过,没那么饿,因此继续吃一口饼干给他带来的满足感小于放弃一点饼干而和那个女人做爱,而那位女人则更饿,能吃到饼干带来的满足感弥补了被睡带来的不悦。因此,在效用比较的基础上,还能说需求是不硬性存在的吗?而罗胖自己也说,一切都建立在选择上,那么,没有饭吃的人选择食物而放弃金钱的行为,是不是正出于他对食物的需求呢?这种需求,难道不是所谓的“刚需”吗?所以说即便罗胖认为“刚需”不存在,其本身所被赋予的经济学含义并没有改变。而火车票是不是涨价又是一个问题。涨价势必会让很多人回不了家,一下春运问题看起来就财务管理1402沈柯201407030305解决了。但从福利经济学角度来看,这会使整个社会福利下降。这不难理解,过年期间火车票涨价,总会有人是负担不起车票的,一年不回去,两年三年四年不回去,可能有些人就会开始不满了,而花高价买到票的人也会不满于回家成本之高,久之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果妄图抬高价格解决春运问题,那和黄牛揽票后高价卖给乘客的行为好像没有本质的不同。薛兆丰先生写这篇文章是2001年,铁路共运输10.5亿人次,而如今铁路运输人数总量上升一倍多,情况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指望通过抬高价格门槛来控制流量的话,虽然不得不承认本身是很公平的做法——用罗胖的话说就是“认钱不认人”,不过不想着提高运力疏通人流量从而扩大供给增加消费者剩余,似乎是将社会福利抛之脑后了。而放眼看去如今有哪家经济学派敢理智气壮地否认国家福利政策的社会调控作用呢?大概是连哈耶克本尊在著作中也是会承认一定程度上政府调控的存在必要性吧。此外,建立在以”钱为标的“之后的所有的分析都是资本主义框架下的,而要注意,中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虽然很多人都认为如今的“社会主义”已经是披着羊皮的狼,但不得不承认,整体的社会架构设计以及国家顶层决策的出发点还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这在可见的未来一段时间大概是不会改变的。我们通俗的说,目前这个中国的情况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区别就在于,权是大于钱的,无论如何,钱是无法凌驾于权的。小地方有小地方的权力交易,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权力交易。所以金钱,只是资本主义情况下的标的物。而中国的情况又要另算,罗胖认为是当初美国的资本主义“只认钱”救了中国,其实恰恰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救了中国自己,很简单,如果在一开始钱不依靠国家的专制规划,而是通过市场自由选择,那么北京现在应该还是一个土城,而上海可能是中国唯一算得过去的城市吧?而在政府干预的结果下,将资本主义引入中国,还经过这么多年制度、观念、意识形态等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发展,如今中国社会的市场经济也不能说发展到了很好的水平。毕竟人本性趋利,脱离国家干预,“认钱不认人”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毫无瑕疵,不过人性社会,又岂是靠公式撑下去的?其实关于“认钱不认人”这个观点的出发点,我认为还是很好的。对于洗涤社会观念是有好处的,对于改变熟人社会的穷人思维,也是大有裨益。但这种从观点出发的对旧理论和经济现象的片面解读和偏激分析,最后往往使观点栽倒在这偏见性的观点本身上。在一个充满偏见观点的陈述中,老罗讲得越来越激动,越来越自以为是,所选取的论据甚至理论基础,都是不全面的。偏激,虽然曾经是罗辑思维作为标新立异的杀手锏,但也逐渐成为其最大的软肋。毕竟偏激和对自我观点的盲目自信,导致的是自我思考的不成熟和思维深度、广度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