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一.本周教学内容:《过秦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2.背诵课文3、4、5段。能力目标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习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叙议关系,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难度较先秦散文小,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皆融于诵读中。2.评品法。从品评鉴赏的角度,通过设置几个鉴赏点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具体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一)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抑郁而终呢?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二)作者简介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明人辑有《贾长沙集》。(三)背景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1.课堂问答设计提问:“过秦论”,即论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中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学生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然而,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朝力量削弱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一个“何也”,终于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板书:朗读指导:“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以下连用六个“也”表示极其肯定的意思。四个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铦”“抗”“及”。特别应重读“成败易变,攻业相反”。“试使”换假设语气,读出惋惜之意。“然秦”以下句子语势由弱到强,逼出“何也”,结句显志,须用深责的语气读出,“仁义不施”是重点,宜一字一顿。学生试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尝试背诵。2.课堂问答设计提问:“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前四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学生明确:(1)“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议论的是“攻势”,它照应了第1、2段;“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照应了第3段。(2)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第1段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第2段叙秦王朝的扩张发展。第3段主体部分突出秦始皇的守政之策,分别从军事(南取百越之地……却匈奴七百余里)上的扩张之策、文化(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上的愚民政策、经济(隳名城……以弱天下之民)上的弱民政策及政治(践华为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上的防民政策等四个方面来说明。(3)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第1段);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第2段);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第3段);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第4段)。“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教师点拨:“攻”指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指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第3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写的正是秦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应选概括叙述的句子。同样的道理,“亡”指秦的灭亡,第4段从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而迁徙之徒)、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结果等五方面铺叙陈涉起义,概述的句子应为最后一句。板书:3.课堂问答设计提问: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明确:相关语句有:(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提问: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明确:①贾谊生活在汉文帝年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潜滋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地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覆辙。②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板书:(四)鉴赏课文课堂问答设计如下:1.提问:这篇传诵不衰的佳作,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叙事,又在叙事的基础上明理,你认为本文的叙事有何特点?它是如何在叙事的基础上做出论断的?学生分析、讨论。明确:概括地说,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具体地说,本文善于叙事具备两大特点:其一是作者对秦由盛而衰、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叙述运用了“线”“点”结合法。所谓“线”,是指作者抓住了一条纵线,即从秦孝公至秦始皇七代君王分成四个阶段叙述,勾勒出了整个历史阶段发展的轮廓;所谓“点”,是指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作者用浓墨重彩加以铺陈发挥。这样脉络清晰,要点突出。其二是作者善于概括事实,善于从总的、大的方面把握事实。在写到秦的“守”势时,突出写了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概括而简明。在写陈涉时,突出写了他出身贫贱、才能拙劣、地位卑下、起义军势单力薄几个方面,这不仅与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反衬了秦朝灭亡之易,一箭双雕。叙事是说理的基础,要写好说理文,还要靠论断。论,是依据事实立论;断,是从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贾谊就是先把大量的事实摆出来,在此基础上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使理不讲而自明,理少讲却大明。正如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对本文的评论:“《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个评语是非常精辟的。2.提问:贾谊是汉初最富辞彩的散文大家,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一定能体现贾谊作品的语言特色,从文章浩浩如江河,沛然而下的气势里,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本文大量使用对偶句型,排比句法,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全文对偶、排比处占2/3以上,却毫不给人以堆砌呆板之感。若干对偶组成一组排比,辗转成文,一气呵成,恰似长江大河,激起层层波澜;排比句之间,恰当运用虚词关联,犹如珠滚水溅,既闪耀着光彩,又气势贯注,雄浑有力。总体看,这种由对偶形成的排比,有两种类型:一是运用同义或近义的词语组成排比,如第1段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都有“吞并”之意,却无板滞之感;二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组成排比,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四句,强调秦国国力日盛、疆域日广。学生诵读相关文句,感受其语言特色。3.提问:上面所谈的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如果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说,就是渲染和夸张。贾谊在《过秦论》中,以坚实的史实为经,以艺术的渲染、夸张为纬,巧妙编织,井然有致。你对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还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学生明确:文章写惠文、武、昭襄的武功,不仅用“南取”“西举”“东割”“北收”予以渲染,而且用“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予以夸张。不这样,就不能显示秦跬一足而天下震慑的威势。写诸侯会盟而弱秦,先列战国四公子,倍加称颂;再历数六国政治、外交、军事诸方面的人才,竟一气写出24个人名,后又列数9个诸侯国名,大有百万雄师压城城欲摧之势。总之,贾谊用辞赋的表现手法来写这篇政论散文,是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的。板书:教师总结:《过秦论》这篇华章之所以能蜚声文坛,受到历代学者文人的钦敬,绝非偶然,至今仍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以上这三点,供大家品味文章的佳美之处,进而提高大家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五)分类归纳文言知识1.提问:请找出本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初步归纳其活用的规律。(1)名词的活用例句活用类型释义1.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2.天下云集响应同上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3.赢粮而景从同上像影子一样4.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同上在国内向南5.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动用招致6.履至尊而制六合同上登上7.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同上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名词作状语,即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5、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2)动词的活用例句活用类型释义1.追亡逐北动词作名逃走的人词2.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3.约从离衡同上使……离散4.序八州而朝同列同上使……朝拜5.外连衡而斗诸侯同上使……争斗6.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同上使……灭亡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1句。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如2、3、6句;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如4、5句。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3)形容词的活用例句活用类型释义1.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2.以弱天下之民同上使……弱,削弱3.以愚黔首同上使……愚蠢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1、2、3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