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表格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十四中教学支持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课题《醉翁亭记》(第一课时)设计者王喆教授者王喆学科语文授课班级九(1、4)授课时数四课时课型新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积累本课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也、而、于、之、名、辄、乎、寓、风箱高洁、水落石出、颓然、谓。2、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经历,从而加深理解课文。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情感目标接受课文美好情感的熏陶,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教学重点重点: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难点:把握课文的脉络,理解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感受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和美好的理想。2、学生探究、比较与辨析。3、思考和感悟。教学资源录音、欧阳修以及唐宋八大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知识引入新课文。1、介绍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2、写作背景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的“醉翁”,都是夸张的写法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之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方便,民风淳朴。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哀,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二、正音,配乐朗读课文。1、正音,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学生主动听,认识作者。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滁琅琊辄肴翳伛偻洌弈觥蔌瞑颓霏2、听教师配乐朗读,3、然后自由朗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4、老师检查学生的读5、听配乐朗读录音四、美读课文,巩固效果。学生读准字音学生把握断句。请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出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评议学生找寻差距学生分角色美读作业1、背诵1、2段2、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全文,思考课后练习板书设计醉翁亭记39岁—“醉翁”—夸张—自嘲—与民同乐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文忠公集》正音:滁琅琊辄肴翳伛偻洌弈觥蔌瞑颓霏教学感悟十四中教学支持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课题《醉翁亭记》(第二课时)设计者王喆教授者王喆学科语文授课班级九(1、4)授课时数四课时课型新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积累本课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也、而、于、之、名、辄、乎、寓、风箱高洁、水落石出、颓然、谓。2、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经历,从而加深理解课文。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情感目标接受课文美好情感的熏陶,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教学重点重点: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难点:把握课文的脉络,理解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感受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和美好的理想。2、学生探究、比较与辨析。3、思考和感悟。教学资源录音、欧阳修以及唐宋八大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一、抽查背诵。二、研读课文(一)、教师指导学生研读第一段。1、朗读第一段2、学生翻译第一段,并找出难懂的字句。3、师生共同解析难懂的字句。4、欣赏第一个景点——醉翁亭①、补充交代: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概括,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②、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学生接受检查指名朗读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并找出难懂的字句学生批注做笔记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回答交流划分情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③、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④、根据提示背诵此段。(二)、教师指导学生研读第二段。1、朗读第二段2、学生翻译第二段,并找出难懂的字句。3、师生共同解析难懂的字句。4、欣赏第二个景点—琅琊山早晚及四季美景。①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②欣赏景点之二:琅琊山早晚及四季美景。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物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③、根据提示背诵此段(三)齐读一、二段学生试背指名朗读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并找出难懂的字句学生批注做笔记学生听教师讲解做笔记学生试背学生分角色朗读作业1、背诵1—3段2、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全文,思考课后练习板书设计教学感悟十四中教学支持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课题《醉翁亭记》(第三课时)设计者王喆教授者王喆学科语文授课班级九(1、4)授课时数四课时课型新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积累本课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也、而、于、之、名、辄、乎、寓、风箱高洁、水落石出、颓然、谓。2、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经历,从而加深理解课文。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情感目标接受课文美好情感的熏陶,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教学重点重点: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难点:把握课文的脉络,理解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感受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和美好的理想。2、学生探究、比较与辨析。3、思考和感悟。教学资源录音、欧阳修以及唐宋八大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一、背诵抽查二、研读课文(一)、教师指导学生研读第三段。1、朗读第三段2、学生翻译第三段,并找出难懂的字句。3、师生共同解析难懂的字句。4、欣赏景点三:官民同游。①、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②、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学生接受检查指名朗读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并找出难懂的字句学生批注做笔记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回答交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③、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④、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⑤、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5、根据提示背诵此段三、朗读全文。学生听教师讲解做笔记学生试背分角色美读全文作业背诵全文、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全文,思考课后练习板书设计教学感悟十四中教学支持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课题《醉翁亭记》(第四课时)设计者王喆教授者王喆学科语文授课班级九(1、4)授课时数四课时课型新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积累本课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也、而、于、之、名、辄、乎、寓、风箱高洁、水落石出、颓然、谓。2、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经历,从而加深理解课文。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情感目标接受课文美好情感的熏陶,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教学重点重点: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难点:把握课文的脉络,理解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感受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和美好的理想。2、学生探究、比较与辨析。3、思考和感悟。教学资源录音、欧阳修以及唐宋八大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一、背诵抽查二、教师指导学生研读第四段。1、朗读第段2、学生翻译第四段,并找出难懂的字句。3、师生共同解析难懂的字句。4、研读第四段。①、太守,众宾为何而“乐”?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②、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5、根据提示背诵此段学生接受检查指名朗读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并找出难懂的字句学生批注做笔记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回答交流学生试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四、默读全文:思考:本文主旨是什么?写作上有哪些艺术特点?五、总结全文1、主旨理解本文是一篇著名游记,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描述醉翁亭一带的山水景色和游宴场面,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理,即展现出一幅作者理想的封建社会“官民同乐”的生活图画,也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他对朝廷和保守派的不满和愤慨。2、艺术特点:(1)结构严谨巧妙。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六、齐读全文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全文学生听讲批注做笔记学生分角色美读全文作业1、完成配套练习。2、运用本课所学方法,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板书设计艺术特点:(1)结构严谨巧妙。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教学感悟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