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⒉通过学习《长亭送别》,进一步了解元杂剧中“生、旦、丑、末”等戏剧角色和“云、科”等戏曲吟唱道白手法的作用。⒊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微妙心理。⒋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重点:⒈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⒉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教学难点:体悟莺莺别离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教学方法:⒈策划分角色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⒉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⒊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⒋运用比较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积累有关知识,为鉴赏课文打好基础,把握课文情节内容,赏析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一首歌唱得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道出了人生就是不断奋斗、追求的一生,决定了大多数人要四处漂泊,不断踏上新的征程。新的相聚,往往意味着又一次的别离。“人生自古伤别离”,别离情从古唱到今,无论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惆怅,还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都难掩“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尽管奢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发出“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豪言,也难免“循墙绕柱觅君诗”的渴望,殷勤致问“君子意如何”。但是,最令人牵肠挂肚、难舍难分的恐怕还是要数本拟长相厮守却又不得不别离的恋人了。李商隐在《无题》诗中这样写道: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怕见之不易,更觉别离之难,东风无力,人生何堪?唯效春蚕、蜡烛,终生相待。殷殷嘱托意难尽,但求青鸟常往返。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商隐在此诗中更是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风渐起,黄叶飘零,又一对相亲相爱的人儿就要别离了,他们是否会像那些伟大的诗人一样畅叙别情呢?打开课本,请看《长亭送别》。二、基础知识:⒈作者简介:王实甫(约1260~1336年)名德言,字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序》《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西厢记》是王实甫最成功的作品,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的高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贾仲明在《凌波仙》吊词中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的故事最早来源是唐代元稹所写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即《董西厢》对王实甫的影响更大。王实甫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发展、提高,对情节也进一步加工,使人物性格的发展更为合理,同时充分发挥了戏剧表演的长处,使冲突更为剧烈,人物形象更为丰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也更为细致,语言也更加精练,从而使《西厢记》成为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⒉作品介绍:《西厢记》长达五本二十一折,这同一般的元杂剧仅有四折不同,课文节选自第四本第三折,原题为“哭宴”,写崔母被迫许嫁后,便令张珙入京应试,求取功名。张珙临行前,崔莺莺在十里长亭为其送行,原题中的“哭”字非常形象,道出了刚刚取得母亲认可爱情的女主人公又要与心上人分别而异常痛苦的心境,正所谓“离愁别恨”。但崔张分别的痛苦,是崔母一手造成的,她认为女儿是名门闺秀,张生只是一介布衣,因此门不当户不对,故而在崔张爱情既成事实之时,还要强迫张珙进京应试为官,否则不准完婚。“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崔张二人就是在象征封建势力的崔母的逼迫之下才被迫分离,选文以“长亭送别”为题,虽然委婉文雅,但过于大众化,流于一般,远不及原题那一个“哭”字更令人伤感。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⒈听读课文(播放录音磁带)(要求:学生可轻声跟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体味抑扬,领会感情)⒉学生自行默读(要求:结合注解,弄清句意,并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⒊明确本文所化用的诗句及典故由学生自行提出,教师归纳并用投影显示。⑴化用诗句:“碧云天、黄花地。”由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化用而来。“阁泪汪汪不敢垂。”语出宋人《鹧鸪天》“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蜗角功名,蝇头微利。”语出苏轼《满庭芳》。“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出自元稹《莺莺传》,是莺莺谢绝张生的一首诗。“伯劳东去燕西飞”,出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后化为成语“劳燕纷飞”喻别离。“一春鱼雁无消息”,出自秦观《遮鸪天》词“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⑵典故成语:十里长亭、举案齐眉、望夫石、红泪、司马青衫、鱼雁、青鸾。⑶戏曲术语:洁、幺篇、下场诗。⑷元人口语:上朝取应、迍迍、破题儿、辱末、斜签着坐的、死临侵地、奈时间、煞强如、怕不待。⒋《长亭送别》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这幅图由几个画面组成?请同学们为这些画面拟个小标题。明确:四幅:长亭路上长亭离筵席残人去(或长亭分别)远望张生(或长亭目送)四、具体研析:⒈本折的标题为《长亭送别》,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一说起长亭,不由使人想起了别离,因为古代驿路上总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古人的送别也总是在这里设宴饯别,故而“长亭”本身也就带上了别离的色彩,自习时我们阅读了祝肇年先生的文章《情境交辉》,了解“情由景生,境由情现”的说法。他告诉我们:“没有了境也就没有了景,情也就难有所依托。”并且结合曲词分析了四幅画面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请问,同学们对此有何看法呢?明确:这篇评论,从情、景、境的关系入手,细致地分析了情与景、情与境的相依相生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简言之,即是“情由景生,境由情现”。作者重点论述的是情境相生的艺术原则。文章的前两段,以两例曲词来说明情中见景和景中见情,这也是从总体上来说情景交融,说明这样的景不仅能传情,还能象征人物的品格、气质。中间六段是文章的主体——谈情境交辉。先写整体的情景交融,重在异中之同,把全部人物形象都包容在秋山落日的秋境之中。不论是途中之境、离筵之境,还是席残相别之境,总是先以凄然的秋景入手,这个完整的秋境与莺莺的离情是一致的。再写局部的情景交融,重在写同中之异,把完整统一的秋境图分成四幅小画:长亭途中、长亭离筵、曲终人散、张生远去。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这四幅画中,作境异情殊的描写,自然情境各异的四幅画,又是统一在全篇总的色调之中。最后两段,说锤炼语言是达到情境交融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再次强调《长亭送别》中情境交辉的艺术价值和意义。这篇评论的不凡之处,就是对“景”字作了深度的开掘,指出“景是属于境的,人可以离景,却不可离境,只有从写境的意义上去写景,才能正确处理景与情的关系”。也就是说,景从属于境,没有境也就没有了景,情也就难有所依托,可见境在艺术描写中的重要位置。⒉祝肇年先生说:“《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同学们,你在这“美妙的感受”中,最爱哪支曲子,能把你那“美妙的感受”用语言描述出来吗?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学生甲:〔端正好〕作者只捕捉几样形象,略加点染,便绘就了一幅动人的长亭送别图。碧云密布,黄花遍地,西风渐紧,北雁南归,由上到下,耳闻目睹,好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这四句,一句一景,衬托出了莺莺为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自问自答,经霜的树林,在充满别离愁绪的莺莺眼中,尽是离人的斑斑血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惨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学生乙:〔滚绣球〕一曲,更是字字珠玑,句句玉声,“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一个“怨”字,一个“恨”字,写出了莺莺内心的悲苦无奈,也道出了莺莺蕴藏于心的抗争情绪。垂垂的柳丝,在莺莺的眼中成为拴马的缰绳,疏朗的树林,也可挂住斜阳的绳索。拉住心爱的人儿不再前行,拖住将落的夕阳,让时光永驻。周围的景物一切都成为莺莺抒发心中离愁的对象。经历了千辛万苦,多少波折,才结束了苦苦相思,还未等倾吐衷曲,又被发誓“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狠心母亲逼迫分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夸张地表现了在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尤其是“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更是妙绝,马儿慢慢行,是莺莺的希望,更是张生的心愿,再慢也要前行,车儿只得快跟。一慢一快,紧相追随,多希望马停车偎,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代,永在长亭。这一番微妙的心理,真是把莺莺的情思,写得淋漓尽致,真不知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学生丙:〔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花、靥、被、枕、杉、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意,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学生丁:〔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更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窃窃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了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地展现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五、课堂小结作者运用古典诗词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吸取古典诗词的语言精华,加重了文章的斑斓色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表现。情同景生,境由情显,恰切地在“长亭”这个令人伤感的地方演绎了一曲“秋”的悲歌,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曲词的艺术魅力,希望同学们多选几首曲子来背诵。六、布置作业1.选背曲词,争取多选。2.用散文的笔法改写〔端正好〕一曲。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鉴赏曲词的艺术特色,体味人物内心情感和《窦娥冤》进行比较阅读,明确本文的反封建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屏幕显示:李商隐的《板桥晓别》板桥晓别李商隐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李商隐的这一首《板桥晓别》诗,正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微妙心理的真实写照,经历艰辛才获得的幸福。转眼间又将失去,喁喁情话犹在耳边回响,缠绵柔情仿佛还在眼前。却“破题儿又遭别离”。张生如同已跨上鲤鱼的水仙,此一别何时相见。“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难怪忧心忡忡的莺莺红泪,要遍染霜林醉了。二、分析人物形象⒈结合剧情,概括人物个性特点。明确:崔莺莺——相国之女,名门闺秀,她性格善良,知书达理,是个深沉、幽静的美丽少女。与张珙在佛殿相逢后一见倾心,尔后又于墙角联吟,真诚相爱。这就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天理”。之后,她不改初衷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