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27—30页。【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立体图形知识。在低年级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已经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体;在前几册教材中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以及这些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因而,要充分利用平面圆形知识,使学生由对二维空间的认识,发展到对三维空间的认识。学生进入高年级,思维的水平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空间观念也相应提高,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才刚刚开始,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形成三维空间观念。教学中通过充分的观察、操作、演示、测量,使学生获得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同时数学学习方式、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2、能比较、区别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演示、测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教学重点】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宽、高;面、棱、顶点;棱长总和。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教具学具】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框架。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纸盒;橡皮泥;细棒十二根(分成三组,每组四根长短相同)。【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多媒体出示:2.请学生说出已学过的平面几何图形的名称。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3.提问:长方形有几条长、几条宽?长度怎样?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边的长度怎样?四个角都是什么角?二、导入新课1.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水平的长方形水平向上运动的长方形2.请同学们说出观察所想。3.多媒体出示,各种物体(冰箱、砖、楼房、衣柜、电视机、包装箱等)的实物图。4.提问: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冰箱、砖、楼房、衣柜、电视机、包装箱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5.明确:像长城上的砖、高楼、衣柜、冰箱这些物体都是长方体(多媒体课件:由实物抽象出长方体图形);电视机包装箱这种物体都是正方体(多媒体课件:由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图形)。6.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长方体和正方的认识)三、合作探究(一)学生提出设想: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特点……怎样来证明这个设想呢?请小组的同学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吧。(二)解决问题。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让学生拿自己准备好的包装盒摸一摸,互相说说,感受一下。2、实物投影出示表格(每组发一张),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完成。长方体的特征面数量有()个面形状每个面都是(),也有可能有两个相等的面是()大小相对的面的面积()棱数量有()条棱长度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顶点数量有()个顶点(1)小组活动,解决顶点个数。①活动:通过拿包装盒摸、指完成。②交流反馈,得出结论。(注意引导学生或按顺序数,或按大小、长短数等)(2)小组活动,解决面的形状。①交流反馈,得出结论。②质疑:是否所有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课前准备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3)小组活动,解决面、棱特点。①交流反馈,得出结论。②质疑:不同的棱应该怎样命名呢?3、认识长、宽、高。(1)要求学生把12条棱分组。(2)利用学具小棒,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3)告诉学生这分别就是长方体的长、宽、高。(4)学生拿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感知。(5)练习:要求学生量出手中的长方体框架的长、宽、高,求出棱长总和。(6)讨论:长方体棱长总和和长、宽、高的关系。4、小组合作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完成下面的表格。正方体的特征面数量有()个面形状每个面都是()大小每个面的面积都()棱数量有()条棱长度每条棱的长度都()顶点数量有()个顶点5、实物投影出示表格,交流汇报,教师指正。6、对照表格,小组内探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形体相同点不同点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长方体正方体7、实物投影出示表格,交流汇报,教师指正。8、对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多媒体出示关系图:四、解决问题(多媒体出示)1.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点。()(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相等。()(3)、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4)、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5)、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6)、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2.用橡皮泥切成一个长方体,并指出它的面、棱、项点;指出它的长、宽、高;指出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以后学习表面积做准备。)3.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1)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2)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4.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长方体正方体9cm6cm7cm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左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五、总结收获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由学习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正确把握教学起点。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本课在复习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请学生说出已学过的平面几何图形的名称,并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自特点,为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的面、棱长知识作了铺垫。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先观察多媒体演示的平面图到立体图的变化,从而有一个由面到体的意识,再出示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最后由实物抽象出标准的长方体图形、正方体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为进一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做准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相互配合,分工明确,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找到。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教学师生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9cm3cm2.5cm面,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探究,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注重指导动手操作。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向我们揭示了小学生数学概念的获得,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而得到的,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因而,动手操作的方法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智慧之花开在手指尖上”,正是此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做一做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节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长方体的研究上。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单纯用技术取代传统课堂教学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可取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如果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根本无法启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思考”能力。因此,本节课我采取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寻找“传统”与“现代”教学的结合点。课堂上,侧重于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去探索,教师寻视指导,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汇报交流时,将学生的记录表格投影到大屏幕上,便于所有学生都能注视到,便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课堂效果显示,本方法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