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D)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B)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B)问题的不同回答A.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B.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C.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D.世界是否可以认识5.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6.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D)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不可知论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A)A.都是一元论B.都是二元论C.都是多元论D.都是可知论8.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A)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存在就是被感知C.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9.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C)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10.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C)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1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13.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这是一种(A)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15.哲学上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D)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16.《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种观点是(A)A.朴素辩证法B.客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相对主义17.中国古代的“五行说”是(A)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现代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18.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A)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19.“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是(D)A.主观唯心主义B.朴素辩证法C.相对主义D.形而上学20.“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论断是(B)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决定论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2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2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A.运动变化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广延性2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说的“客观实在”是指(C)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24.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A)A.主观反映B.歪曲反映C.虚幻反映D.正确反映25.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B)A.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B.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26.意识的本质是(B)A.各种感觉的综合B.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D.“绝对精神”的体现27.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D)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B.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分泌物C.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28.“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D)A.意识是生物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29.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D)A.人脑的进化B.动物心理的形成C.语言的产生D.劳动30.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D)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是统一的31.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3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A)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B.各种实物的总和C.主体和客体的统一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3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D)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3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A.客观实在性B.运动C.结构性D.层次性3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36.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D)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37.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A)A.唯心论B.不可知论C.机械唯物论D.朴素唯物论38.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D)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39.相对静止是指(C)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4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说法:(C)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C.都是诡辩论观点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41.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B)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诡辩论C.形而上学D.客观唯心主义42.时间是指(A)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形式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43.“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D)A.客观性B.无限性C.方向性D.一维性44.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具有(D)A.客观性B.有限性C.可知性D.相对性45.空间的特性是(C)A.一维性B.二维性C.三维性D.多维性46.时间和空间是(B)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47.“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这是(A)A.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B.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C.唯心主义的时空观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观48.“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形式”,这是(C)A.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B.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C.唯心主义的时空观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观49.“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C)A.机械决定论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50.“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5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C)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5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观点是说()A.认识世界没有必要B.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C.实践无需认识指导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53.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54.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实践活动的是()A.农民插秧种稻B.医生诊病开药C.交警维持交通秩序D.科学家做物理实验55.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A.地理环境B.社会关系C.生产劳动D.信息交流56.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最主要是由()A.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B.现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C.科学家之间的互相交流决定的D.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决定的57.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58.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5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60.人们由于利益的驱动,疯狂挖掘草原上的植物——“发菜”,严重地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局部土地沙漠化。这个案例说明()A.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B.过分强调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D.只看到人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眼前活动与生态平衡的长远的间接联系6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A.事物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B.事物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变化C.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D.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变化62.区分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最根本的是看该事物()A.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支持B.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C.在形式上是否新奇D.在时间上是否是新近发生的6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6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A.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B.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处于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D.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6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A.内容决定形式的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6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67.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斗争性,另一个是()A.同一性B.普遍性C.绝对性D.客观性68.事物发展的方向、趋势是()A.向没有矛盾的方向转化B.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C.向矛盾激化的方向转化D.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69.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70.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A.不需要任何条件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