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Sigma」品質管理的研究(1)■FrancisTo在不少印刷公司取得ISO9000品質保證的同時,在品質保證發展上,近年提出了「6Sigma」的品質管理。不少跨國性企業已採用這品質管理概念,並要求他們的供應商提供此種保證。根據「PublishingWeekly」報導,美國印刷業於昨午已開了一個有關的會議。一些大型印刷公司,譬如RR.Ronaldley等已作有關的嘗試,相信這風氣在未來兩年勢必影響本港。I)「6Sigma」的歷史在70's年代,Motorola面對日本嚴峻的挑戰,其主席BobGalvin決定在品質上改善,來迎戰日本高品質的挑戰。在1981年,他要求其產品必須在五年內有10倍的改善。於1987年,Motorola建立了「6Sigma」的概念,基於統計學上的原理,「6Sigma」代表著品質合格率達99.9997%或以上。換句話說,每一百萬件產品只有3.4件次品,這是非常接近「零缺點」的要求。「6Sigma」計劃要求不斷改善產品、品質和服務,他們制定了目標、工具和方法來達到目標和客戶完全滿意(TotalCustomerSatisfaction)的要求。在過程上他們提供了黑帶(BlackBelt)和綠帶(GreenBelt)的有經驗工程人員和顧問推行整個計劃,並成為品質改善的先鋒。Motorola的「七步驟方法」(Seven-StepMethod),「不斷改善」(ContinuousImprovement)和客戶完全滿意(TotalCustomerSatisfaction)都是取材自TQM(全面優質管理概念)。他們提出新設計文化,簡化生產步驟,採用機械臂、通用網絡等來達到他們5「九」(99.999%)品質要求。1989年,Motorola更成功取得「MotorolaBaldnigeNationalQualityAward」獎項。1989年,BobGalvin又提出另一個十倍品質改善的要求,並於1991年完成。自1981年起,Motorola已錄得1000倍(1000:1)的品質改善。其他公司,譬如Boeing,Caterpllar,Corning,GeneralElectric,DigitalEquipment和IBM等公司都採用「6Sigma」方法去改善品質。2Motorola其中一個成就就是把以前「3Sigma」(合格率為99.73%)的品質要求提高至「6Sigma」。他們把傳統合格率百份比的要求改變為百萬份比或億萬份比。II)何謂「6Sigma」a)Sigma的解釋「Sigma」的定義是根據俄國數學家P.L.Chebyshtv(1821-1894)的理論形成。根據他的計算,如果有68%的合格率,便是±1Sigma(或StandardSteviation),±2Sigma有95%的合格率,而±3Sigma便達至99.73%的合格率。合格率Yield(%)次品於一百萬分之機會DPMO(DefectperMillionOpportunities)Sigma流行年代QualityStandardsacceptedinPeriods6.6893320008.4559154500.12510.568944000.2513.038697000.37515.878413000.519.088092000.62522.667734000.7526.5957340500.87530.85691500135.4356456501.12540.135987001.2545.0255497501.375505000001.554.9754502501.62559.874013001.7564.5653543501.87569.1530850021970s73.4052659502.12577.342266002.2580.921908002.375384.131587002.586.971303002.62589.441056002.7591.545845502.87593.326680031980s94.79521003.12595.99401003.2596.96304003.37597.73227003.598.32168003.62598.78122003.7599.1288003.87599.3862004Early1990s99.56543504.12599.730004.2599.79520504.37598.8713004.599.919004.62599.946004.7599.964004.87599.9772305Mid1990s99.9821805.12599.9871305.2599.992805.37599.997305.599.9976723.355.62599.9983316.75.7599.99910.055.87599.999663.462000s4在70年代,產品如果達到2Sigma便達到標準。但在80年代,品質要求已提升至3sigma。這就是說產品的合格率已達至99.73%的水平,只有0.27%為次貨。又或者解釋為每一千貨產品只有2.7件為次品。很多人以為產品達至此水平已非常美滿。可是,根據Evans和Lindsay一書提出,如果產品達到99.73%合格率的話,以下事件便會繼續在美國發生:每年有20,000次配錯藥事件每年有超過15,000嬰兒出生時會被拋落地上每年平均有9小時沒有水、電、暖氣供應每星期有500宗做錯手術事件每小時有2000封信郵寄錯誤雖然合格率已達到99.73%的水平,但相信各位讀者對以上品質要求並不滿意。所以有很多公司已要求「6Sigma」的品質管理。就是說其品質要求是「3Sigma」的一倍。其合格率為99.99966%(Motorola所謂的5「九」了),每一百萬種產品中只有3.4件是次品(非常接近零缺點要求)。相比之下,3Sigma容許在1百萬件產品中有2700件次品。事實上,日本已把「6Sigma」成為他們品質要求的指標。b)「6Sigma」的計算方法其實「6Sigma」是有別於1920年代Bell研究所的研究員WalterAShewhart發展的「品質管製表」的概念(注解1)。它是根據(Cp)ProcessCapabilityIndex而定出其關係的。5但是如果要達到6Sigma,Cp必須達到2注解2。其實,根據「TheSixSigmaWay」一書注解3的公式,可以很簡單便算出其結果。根據PPM的結果,在換算表中便可得知是否已達到「6Sigma」的要求。資料來源:《印藝》207期/2001年3月6「6Sigma」品質管理的研究(2)■FrancisToc)品質改善的發展一九二○年代,Bell研究所的研究員,WalterA.Shewhart根據統計學方法發展出「品質管製表(ControlChart)」的概念。他的同事,W.EdwardsDeming把此方法在戰後的日本發揚光大,從而制定了日本產品商品質要求的路向。五十年代便發展了AQL(AcceptableQualityLevel),AOQL(AverageOutgoingQualityLevel)和LTPD(LotTolerancePercentDefective)等方法。六十年代,由於蘇聯在太空發展上較美國成功,美國國防部提出「零缺點」的管理要求。他們以為如果工人能保證生產可達到零缺點,品質便有保證。一九八七年,影響各行各業的ISO9000出現。在品質管理上,它是一個很好的制度。可是,這些文件管理只產生官僚化現象。這制度只可以保證現有品質要求,但在產品不斷改善(ContinuousImprovement)方面,並沒有什麼貢獻。其實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亦倡行全面優質管理方法(TotalQualityManagement),其方法是不斷改善品質,以達到零缺點的夢想。在西方國家,有幾位品質管理專家對國際品質管理有異常重大的影響,其中佼佼者有戴明(W.EdwardDeming)、朱蘭(JosephH.Juran)、哥斯比(PhilipCrosby)等。過去十多年來,西方國家的大企業若考慮推行品質改善計劃,差不多都一定會參考這些大師的著作,甚至聘請他們為顧問。特別在日本,Deming和Juran皆有異常崇高的地位,以Deming為名的「DemingAward」(戴明品質獎),至今仍是日本品質管理的最高榮譽。可是,當時Juran提出的品質成本曲線理論(CostofQuality),在八十年代已備受挑戰。(見圖一)7他以為當品質改善至某一程度時,就算再大量增加資源改善,其效果是不明顯的。所以所謂零缺點是不切實際的理想。當時亦流行當品質達到某一範圍,便算合格。其理論正如射龍門一樣,若足球射在方格內,便取得一分(見圖二及三)。由於科技進步,各類儀器能夠取代人手,發揮防止次品出現的機會。一個突破性的品質成本曲線出現(見圖四)。如果在預防和檢定增加資源方面,「零缺點」理想是可以達到的。再加上當時日本一位品質管理專家Taguchi推翻射龍門的品質要求理論,他提出產品品質要在某一點的中線位置,高於或低於此點便代表成本上升(檢查、測試、翻工等),並代表增加客人的不滿(見圖三)。其他品質管理專家,如Ishikawa,Kaizen等都抱著同一理念。在品管理論上,當時的品質管理大師都以為通過品質圈(QualityCircles),品質控制及保證和各級員工訓練和參與等,便能達到「全面優質管理」的效果。經過十多年的努力,除了Xerox的例子比較突出外,其成就並不顯著,考其原因,正如PeterS.Pande在「TheSixSigmaWay」一書提出注解1,「全面優質管理」概念缺乏有經驗的管理層由上而下推行。最致命的是缺乏明確目標來推行,他們不知道怎樣才能達到目標。所以很多時候他們定位錯誤,引致浪費資源。「全面優質管理」的努力並不是白費的,Motorola在一九八七年提出的「SixSigma」品質管理方法,是建基於「全面優質管理」並加以改善。他們「不斷改善」(ContinuousImprovement),七步驟方法(Seven-StepMethod)和客戶完全滿意(TotalCustomerSatisfaction)等都是取材自「全面優質管理」(TQM)概念。Motorola在口號上加上「6Sigma」的產品要求目標,並利用黑帶(BlackBelt)的有經驗管理人員來推行。Motorola和GeneralElectric便是典形的成功例子,亦引發其他公司學習。與此同時,不少有關「6Sigma」的書本、文章在互聯網上出現。再加上不少品質顧問公司宣揚及提供「6Sigma」管理的服務,可謂百花齊放,一時無倆。8可是,「6Sigma」的成功亦引來不少敵人,如ThomasPyzdek的「Motorola'sSixSigmaProgram(注解2)和ArthurM.Schneiderman的「Question:WhenisSixSigmanotSixSigma/Auswer:Whenit'stheSixSigmaMetric!!」(注解3)一文都質疑Motorola在統計學上的偏差。根據他們的計算,6Sigma代表每一億個產品只有2個次品。Motorola所謂的6Sigma可能只達到4.5Sigma而已。在本質改善方面,6Sigma並不代表終極,8Sigma、10Sigma、12Sigma會繼續出現,根據ArthurM.Schneiderman的說法,當達到10Sigma時,以Motorola的方法,便和正確的方法有1000倍的偏差。再者,他又質疑釐定品質要求的標準是否合理。在生產成本節省上,亦代表產品開發和品質檢定的成本增加,他們是否取得平衡呢?他認為所謂「6Sigma」其實只是口號,其中心還是「全面優質管理方法(TotalQualityManagement)」再者,KekiR.Bhote,曾在Motorola推行6Sigma計劃擔任高級顧問一職,在他的「WorldClassQuality」一書中指出Motorola提供的只是嬰孩形的「6Si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