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十二五”时期第一个获批的国家战略,对我省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意义重大,对我市而言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威海拥有近千公里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空间布局中处于核心区域。为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更好地落实国家和省的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威海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跨越,努力争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区,依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打造威海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威海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实施意见》,并与《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威海市海岸带分区管制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制定《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本规划所称的威海市蓝色经济区涵盖威海市的全部行政区—2—域,包括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环翠区、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工业新区,涉及陆域面积579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2010年,全市户籍人口253.6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6778元。本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20年,重点是“十二五”时期。本规划是统筹指导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政策纲领,是区域内制定相关专项规划的基本依据。—3—第一章基础条件与重大意义第一节自然资源条件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恰在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圈之间,是东北亚区域的重要节点城市,区位、海洋、生态等优势明显,具备打造蓝色经济区的良好基础。海域空间优势突出。全市海岸线长985.9公里,约占全省的1/3、全国的1/18,海岸带多为基岩海岸,兼有基岩质、砂质和泥沙质三大海岸类型和底质,具有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水深15米以内浅海、滩涂面积300多万亩,优质沙滩40多处,岬湾30多处,拥有海岛168个,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巨大空间优势。海洋资源丰富多样。海洋经济生物种类达到300多种。海岸带和近海海域蕴藏着大量矿产资源,已探明可供开采的有金、铁、铜、锌等30多种,其中黄金、磁铁、石英砂、花岗岩、锆英砂等在全国、全省占有重要位置;海洋能蕴藏量较大,主要包括风能、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和温差能等,开发利用条件较好。海洋生态环境优良。威海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沿海水温常年变化范围在0~29℃,多无冰冻期。海洋渔业生产受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少。全域依山傍海,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城、山、海、岛、滩、湾、林、泉独具特色。城市饮用水源和海洋功能区水质全部达到和优于国家标准,是全国空气质量、海水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4—第二节经济发展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威海市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大市,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海洋综合经济实力较强。2010年,全市实现海洋产业产值1230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60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的海洋产业体系。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213万吨,实现水产品加工产值248亿元,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实现造船完工量126万载重吨,居全省首位。新能源产业初具规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42.85万千瓦。滨海旅游休闲产业发展迅速,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16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港口吞吐和海上运输能力明显增强,港口吞吐量达到486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69.5万标箱,旅客吞吐量165万人次。海陆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按照“公路升级、铁路提速、港口扩建、机场开放”的思路,构建了立体化的区域交通网络。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621公里(含农村公路);实现了与全国各地货物直达运输,开通了至济南、北京、武汉等地的客运列车;全市共有17个商用港口,拥有渔港码头133处;市区一小时车程范围内有威海、烟台两个国际机场。信息网络建设处在全国前列,电力、水源供应较为充足。海洋科技支撑能力较强。组建了国家现代海水养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建了寻山集团海产贝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实验室,目前拥—5—有17家省市两级涉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处院士工作站、1处博士后工作站和一大批大学、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基地。建立了科技兴海、滩涂贝类养殖、浅海生态养殖等50多个示范园区、基地,认定了4个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1个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成立了山大威海海洋研究院和哈工大(威海)船舶技术研究所,建立了5家省级船舶技术研发中心。“十一五”期间,共实施海洋与渔业领域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转化项目300多项,其中“863”项目30多个。海洋经济开放水平较高。积极推动产业国际化,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和领域,与外商投资企业在海洋渔业、水产品加工、海洋运输、船舶工业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2010年,全市批准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47个,合同外资8亿美元,主要集中在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滨海旅游等领域;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39.2亿美元,其中水产品出口创汇7.5亿美元,船舶工业出口13.8亿美元。海洋生态管理成效明显。在全国沿海地级市首批制定出台《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先后完成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确定了全市防风暴潮警戒水位和赤潮监控区,发布了海洋灾害应急处置预案,实现了对全市近岸海域、重要渔业水域的监视监测和渔业病害防治、水产品监督检查,海洋环境监测与综合整治能力进一步增强。第三节机遇和挑战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解决人—6—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三大世界难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国际上,各沿海大国对海洋发展战略给予了空前重视,纷纷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作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大力促进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海洋产业已成为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口、产业加速向沿海集聚,海洋在生产力布局中的战略空间地位日益突出。2003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海洋经济首次作为一个整体进入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党的十六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要求,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做出“发展海洋产业”的重要部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提出,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提升山东省在全局发展中地位的重大战略机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挖掘潜力、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任务。对于威海而言,更是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实现新跨越的一次重大机遇,是谋求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更加有利地位的重要战略平台。面向海洋、开发海洋,是威海的机遇所在、潜力所在,也是希望所在。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与全球经济全面接轨,我国面临着更苛刻的规则约束和更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加速崛起,东北振兴步伐加快,东部沿海区域发展势头强劲,区域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威海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具有资源、区位和环境优势,但也面临一些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海洋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层—7—次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海洋资源开发不尽科学,环境保护压力较大。此外,生产要素瓶颈问题较为突出,人才资源仍然存在总量和结构性短缺,资本市场发育迟缓,企业融资渠道不够顺畅,这都成为制约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主要因素。第四节重大意义打造和建设好威海市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我市进一步提升海洋优势产业,促进海陆统筹、协调发展,推动海洋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海洋经济优势;有利于集约利用海陆资源,保护滨海生态环境,提升“人居”品牌含量;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特别是日韩的产业分工协作,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有利于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培育提升,促进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加速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蓝色经济区建设,能够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主题,更加积极主动地转变发展方式,更加自觉地从战略的高度谋划威海的发展,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确保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优势地位。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8—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以争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区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统筹、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统筹、海洋产业与关联产业统筹、市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实行全域生态保护,培育壮大海洋优势产业,努力打造海洋特色鲜明、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良、生态环境良好的蓝色经济区,把威海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对外开放平台和中国北方富有魅力的滨海休闲度假区,为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做出积极贡献。第二节发展原则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把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贯穿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始终,做到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和保护中提升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水平;坚持集中集约用海用地,促进产业项目向园区、基地聚集,推动海洋经济向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科学规划、严格控制、有序开发沿海岸线,严格保护沿海防护林,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健全海洋水质保护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坚持海陆统筹发展。把海域陆域作为一个整体,统筹海域、海岸带和腹地开发建设,整合人才、技术、资本、土地、海域等—9—要素资源,对海陆产业统一规划、资源统一配置、基础设施统一构建、生态环境统一治理。以海洋开发带动陆地开发,形成开发海洋、提升沿海、带动全市的发展新格局。坚持推进产业高端化。把高端、高质、高效作为产业发展方向,改造提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着力突破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蓝色经济区建设作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坚持突出威海特色。把我市的比较优势作为基本立足点,在产业发展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行重点突破、特色发展,避免产业同构、低效竞争。把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放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统筹考虑,主动与周边城市搞好对接,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产业衔接,努力形成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区域一体化格局。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根本动力。高度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调控、服务作用,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积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努力拓展发展空间。第三节战略定位以我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技力量为立足点,以山东半岛周边沿海城市为参照系,按照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确定威海—10—市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的定位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区。依托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开放程度较高等优势,积极争取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实现率先发展,全面提升对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