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教师用书】2014高考政治总复习【配套练习】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针对训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选择题1.2012年10月25日,中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精确入轨。这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亚太组网、形成区域服务能力,并按计划于2013年年初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正式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实践()①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③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④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A。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④错误,含④的选项均应排除。2.“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九号”飞船手控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两个飞行器要以比子弹还快数倍的速度飞行,完成无缝对接,难度好比百米之外“穿针引线”。这直接体现了实践具有()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相对独立性解析:选B。“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九号”飞船手控交会对接,体现了科学实验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即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故答案选B。3.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掌握了命运的中国人民以空前的力度重整祖国万里河山,彻底告别了旧中国水系紊乱、堤防残破不堪的江河状况。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B.意识能动性C.社会性D.历史性解析:选D。建国60多年来,中国人民以空前的力度重整祖国万里河山,彻底告别了旧中国水系紊乱、堤防残破不堪的江河状况,这说明中国人民的水利实践经历了历史发展的过程,故答案选D。4.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该观点蕴含的哲理是()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真理具有客观性和绝对性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D.真理和谬误没有明确的界限解析:选A。科学属认识范畴,“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说明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故答案选A。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B项错误。C项干肢不符。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D项错误。5.美国科学家通过开普勒天文望远镜新发现了一颗宜居类地行星,据观测该行星每290天绕其恒星旋转一周,表面有很多岩石并可能有水,温度在“宜人”的22℃。可见()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实践手段对人类认识器官有延伸性③人的认识活动有反复性④实践手段对实践的主体具有替代性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选C。通过开普勒天文望远镜新发现宜居类地行星,说明实践手段对人类认识器官有延伸性,也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①②正确。③干肢不符。实践手段对实践的主体来说仅仅是一种工具,④观点错误。6.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这是因为()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解析:选B。“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强调的是人们要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能夸夸其谈,①④正确指出了其中的原因,故答案选B。材料并未强调认识是从哪里来的,也未说明实践是如何推动认识发展的,②③干肢不符。7.漫画《小马过河》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要自觉投身社会实践②要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③要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④注重发挥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选A。小马能不能过河要通过“试一试”才能知晓,问别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启示我们,要自觉投身社会实践,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①③符合题意,②④干肢不符,故答案选A项。8.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当时散布虚妄迷信谶纬之学、虚论惑众的经学之风,给予了严厉的批判。他提出“疾虚妄”、“重效验”,主张认识必须以事实为对象,同时以效验来证明,做到“订其真伪,辩其虚实”。王充的观点蕴含的哲理有()①主观体验需符合客观事实②事实虚实由经验来判断③认识起点基于经学事理④检验真伪需要实践做标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B。“以事实为对象,同时以效验来证明”,强调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④正确。②③观点错误且与题意不符。9.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因为()A.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B.实践有联系主观和客观的特性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解析:选B。实践有联系主观和客观的特性。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故答案选B。10.毛泽东说过:“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表明()A.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认识都是相同的B.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C.真理就是科学理论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真理解析:选B。毛泽东这句话说明真理只有一个,谁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谁就发现了真理,可见,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故答案选B。A、C、D三项观点错误,应排除。11.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解析:选B。题干考查真理和谬误的联系,A不符合题意;C“融合”的说法错误;D说法也错误。12.“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波普尔的这句名言说明()A.认识永远都在无限接近真理B.真理包含谬误的成分C.认识引导着真理的不断发展D.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解析:选A。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波普尔的名言告诉我们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认识、丰富认识,不断地追求真理,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真理性的认识和谬误是相对立的。实践不断引领真理发展,排除C项。D项与题意无关。13.德国思想家、文学家莱辛说:“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真理之所以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是因为()A.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真理是具有反复性的认识D.真理与谬误是截然对立的解析:选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与时俱进,使主观与客观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不断地发展真理、占有真理,故答案选B。A项观点错误,C、D两项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14.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形成灰霾的主因。目前人们还找不到一种能够实时准确测量PM2.5质量浓度的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进而无法得到准确并且被广泛认可的观测数据。这也是人们对部分城市观测数据差异产生质疑的原因所在。这进一步佐证了()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②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往往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③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因立场不同会有差异④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A.①②B.①④C.②④D.②③解析:选B。因为目前人们还找不到一种能够实时准确测量PM2.5质量浓度的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而无法得到准确并且被广泛认可的观测数据,这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也说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①④正确。②③材料体现不出。15.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和政府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C.真理是永恒不变的D.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解析:选D。党和政府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不断达到新的高度,体现了人们对真理无止境的追求,故答案选D。二、非选择题16.近年来,滥用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在世界各地发生。由食品添加剂引起的恐慌情绪正在全球蔓延,而作为防止食品腐败的必需品——防腐剂,更是被摆到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风口浪尖。为解决防腐剂的毒副作用问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实验室通过技术攻关,成功地从人类内脏中提取出了一种无害菌,制作成了一种新型防腐剂,这种新型防腐剂不仅绿色安全,而且防腐时间可以长达几年。它的问世与应用,意味着“防腐剂有毒”的说法,即将成为一种历史。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解析:本题以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为话题,创设情境,综合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应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考点所包含的具体知识,然后结合材料调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等知识组织答案。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解决防腐剂的毒副作用问题是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迫切需要,同时,新型防腐剂技术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在科学实验中产生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为人们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人们在探索解决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原有食品防腐剂技术的突破。(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科学家研究新型防腐剂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服务。(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原有防腐剂的毒副作用,是在接受实践的检验中暴露出来的;新型防腐剂经过科学实验的初步检验,具有绿色安全、防腐时间长的特点,它的可靠性还需要接受今后进一步的实践检验。17.人们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最初,文化被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首先文化建设被单列出来,后来上升到与政治、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建设提高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可见,人们对文化地位与功能的认识是不会停止的。结合材料,请从认识发展角度说明“人们对文化地位和功能的认识不会停止”的正确性。解析:本题考查认识发展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的知识限定,据此审读辩题可知,“人们对文化地位和功能的认识不会停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认识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一是说明认识需要不断发展和深化。据此回顾教材,不难对接相关原理。答案:(1)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文化地位和功能的认识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的地位功能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对文化地位和功能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随着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之后的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我们对文化地位和功能的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向前发展。因此,人们对文化地位和功能的认识是不会停止的。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