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反抗外来侵略和民主革命进程【考点评述】●考情分析本专题内容包含的章节多、内容繁杂,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线索,本专题内容在历来高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很多社会热点问题与本专题知识相联系,考查的角度很多,考查的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规律:1.从考查形式上看,2013年考题多以选择题为主,主要是新情境、新材料的设计与应用。2014年高考在全国新课标卷Ⅰ、卷Ⅱ、上海单科、山东文综、四川文综、北京文综、海南单科等试卷中以非选择题命题,呈现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的局面。2.从内容上看,列强侵华史方面,主要考查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和影响,其中列强侵华的史实是重点,而“影响”则是难点,需要考生能够辩证地分析,既要看到主观的消极影响,又要看到客观的积极作用。同时,坚持正确的命题视角——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分析问题。重点考查中国近代史的两条线索——屈辱史和抗争探索史。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考查国共合作,体现国共关系发展的时代热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主要考查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等。3.从考查能力上看,注重学生知识再认再现的迁移能力,以及运用史学理论和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4.从综合的角度看,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是中国近代的革命阶级,都对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高考试题比较重视对三者革命性的比较,要求考生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品味经典1.(2014·山东文综·19)“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它描绘的是()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点评:这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考查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在许多选择题中,都会有一个或多个关键词,成为解题的切入点。例如:本题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不难看出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分析:“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属于国共第一次合作,与题干中“北方山岭”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民族武装起来”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北方山岭”“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等信息说明是全民族抗战,故C项正确;“各解放区连成一片”不符合“民族武装起来”的信息,故D项错误。2.(2014·天津文综·7)《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点评:本题通过近代一系列外交史实,考查鸦片战争后至四十年代我国外交的变化。本题难度不大,但需要抓住所给的时间一九四三年加以分析思考。分析: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再到“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反映出中国在挽回主权,故A项错误;此时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故B项错误;中国在不断挽回主权,外交上逐渐自强,故C项正确;此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压迫下,故D项错误。●命题预测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又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抗争探索史,因此成为历年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考情,预计2015年高考:1.丰富多样的图文史料等将会大量出现,以凸显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的紧密结合。2.将会采取比较的方法对重大历史事件,如两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等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辨析。3.将会运用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等多种新史学观点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进行解读,全面考查中国近代化进程及其深刻的社会影响。4.将联系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关系、中日关系等时政热点,考查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突出“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重点归纳】●复习指导1.复习本专题,要抓住“一个主题”、突出“两个重点”、把握三条“线索”。“一个主题”:救亡图存。近代中国,不管是哪一阶级或阶层,面临的主题都是救亡图存。“两个重点”: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及影响、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三条“线索”:一是列强侵华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三是中国政治近代化。2.重点掌握核心知识,注意运用纵横联系、分析比较等方法认识理解重大事件。在分析具体事件时可联系世界形势,加深对外来侵略和人民反抗的认识。(1)列强侵华史:复习过程中抓住两个阶段四次战争,并能够正确分析两个阶段的特征及其表现。第一个阶段包括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以打开中国商品市场为侵华目的;第二阶段包括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方列强以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为侵华目的。注意将西方列强的侵华特点与世界史联系起来,分析列强侵华特点变化的世界背景。(2)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史:重点复习辛亥革命,复习过程中注意运用多种史学观点分析,如革命史观、整体史观等;也可以从原因、领导、纲领、结果、评价等角度分析。(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本考点包括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内容,复习过程中注意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归纳小专题,加强模块之间的综合,特别是结合必修三的《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与本考点结合起来。(4)注意归纳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变化,能够正确分析两次合作和两次分裂的历史事实,学习过程中注意结合当今的台湾问题,分析台湾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国共两党关系发展变化对中国政局的影响,形成规律性知识。3.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阶段特征。抓住主要矛盾,整理阶段线索。(1)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注意整理北洋军阀的统治、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的史实。(2)1927年8月至1935年,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3)1935年至1945年8月,主要矛盾是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注意整理日本扩大侵华到战败投降、蒋介石集团的对日政策及正面战场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4)1945年8月至1949年4月,主要矛盾是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注意整理国共双方围绕和平民主进行的斗争、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展开战略反攻、进行战略决战及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史实。4.整合小专题复习。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走向成熟的历程。(1)1921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型政党的领导,但未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2)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国情,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3)1923年,中共“三大”没有提出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是国民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4)1927年,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5)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温馨提示1.《南京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对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的侵略要求;《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2.对概念的界定容易出现误区。辛亥革命在狭义上指武昌起义。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场革命的起点是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结束于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清王朝灭亡的标志是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不要误认为是1911年的武昌起义或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3.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或共产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官僚和封建社会)。4.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但因为“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所以“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陈独秀是右倾,王明是“左”倾。5.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回眸一笑1.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1)合作→对抗→再合作(2)再合作→再对抗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比较相似之处: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日本都采取了先制造事端后发动突然袭击的方式,侵华手段极其残忍,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灾难。结局完全不同: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抗日战争中国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改变了中国反侵略战争屡败的局面,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主要有:(1)从领导因素来看: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从民众动员看: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斗争,阻挠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3)从战略战术看: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以致坐失良机,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4)从国际环境看: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华活动采取默许的态度,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专家博客《考试说明》中关于难、中、易试题的比例有两种提法,一种是2:6:2,另一种是2:5:3,不管哪一种提法,中档题和容易题都约占八成,也就是750分中占600分。从历年我们分析学生的试卷得分率来看,真正拉开学生档次的是中低档题。即使是优秀学生有的得了600多分,也有的可能会得700多分,双方差距很大。那么要保证中低档题不失分,训练就要从中低档题着手。我们举出这样的例子,就是要告诉大家平时的训练要以中低档题为主,但是我们反对以练代教、以练代学。练习是必要的、必须的,但练习不是复习。练习是复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复习的一次检查、一个反馈。许多同学对练习的认识存在着误区,认为高考说到底不就是一次练习吗?平时多多练,熟能生巧,高考时一气呵成。这种认识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高考不是练出来的,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能力。能力是知识的积淀,是知识的提升、是知识的升华。我们在着手命题之前会有多次的会议召开,几乎每次会议都会要求我们的思路要重视思维过程的体现。重视思维过程的考查,是一个理解运用的能力过程,不是训练就可完成的。训练、练习要有度,会做的题反复做,会使自己的智力降到最低点;不会做的题反复做会使自己的信心一次次受打击。因此要严格控制练习次数,严把试题的质量关。我们命题始终把考生定位在主体的位置上,把每一道题都视为考生展示才能的平台,在命题过程中特别重视过程与方法,特别重视给考生创设思维空间和发展空间。因此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变被动为主动的一个办法是学会驾驭考试。【热点解读】●热点在线2013年12月26日,安倍悍然参拜了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对此表示强烈谴责,美国、俄罗斯、欧盟也表示“失望”、“遗憾”,认为此举会加剧地区紧张。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工具和象征,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他们是东方的纳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