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生物·必修3(人教版)章末过关检测卷(五)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测试时间:45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不可缺少是因为()A.是食物链中重要一环B.能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C.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D.与生产者、消费者都有关系答案:B2.用英文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用箭头表示食性关系,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下列哪种食物链或食物网中a种群较为稳定()解析: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之间的取食关系是很复杂的。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不只吃一种食物。各生物成分之间在取食关系上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各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连接,形成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普遍而又复杂的现象。能量的流动,物质的迁移、转化就是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环扣一环。如果某一环节发生故障,链条就失去整体性,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紊乱。因此当环境发生变化时,D项中a种群较为稳定。答案:D3.下图是一个生态系统内各种成分的关系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字母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中,c为第二营养级,e为三级消费者B.如果大量捕杀e,则d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多后减少C.进入c的能量约有10%~20%的能量传给d,一部分通过c的呼吸作用被消耗,另一部分传给fD.由于长期使用DDT,c类群产生了对DDT的抗药性,c类群抗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变异的结果解析:长期使用DDT,c类群抗药性增强,主要原因是在DDT的筛选作用下,将不抗2/7药的个体除去,而抗药的个体比例逐渐升高。答案:D4.假设下图所示食物网中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N,能量传递效率为10%,且均匀传递,则人类获得的能量()A.等于10-1NB.等于10-2NC.少于10-1ND.多于10-1N解析:人类全部取食水稻时,获得的能量为10-1N,在同时取食鸭和奶牛时,获得的能量就少于10-1N。答案:C5.下图为生态系统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解析:因为研究对象为碳循环,所以要考虑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只有生产者才能吸收二氧化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要产生二氧化碳,所以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f为无机环境,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答案:B6.对于绿色植物来说,与生态系统碳循环密切相关的生理过程是()①渗透吸水②吸胀吸水③光合作用④蒸腾作用⑤矿质元素的吸收⑥呼吸作用⑦顶端优势A.②⑤B.③④C.①⑦D.③⑥解析:绿色植物与生态系统碳循环有关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氧呼吸)。答案:D7.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现象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A.花香引蝶B.豪猪遇敌竖起体刺C.候鸟南飞D.警犬嗅寻毒品答案:C8.下列生态系统中,最容易退化的是()A.农田生态系统B.湖泊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解析: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A这种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稳定性差,所以最容易退化。答案:A3/79.“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能量在系统中不能循环利用;生态农业模式注重系统内部自身调节作用,还需要外部投入。答案:C10.下图是我国南方开始尝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秸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沼渣肥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B.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某种杂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C.在生态系统中,基本组成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因而不需往农田中不断施加任何化肥D.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差解析:所有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都是太阳光能;调查杂草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较为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差;该生态系统被人类利用强度较大,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答案:C二、双项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1.下列对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B.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一般相同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D.一个群落的抵抗能力强,那么它的恢复能力也很强答案:AC12.4/7右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只有2条食物链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C.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度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D.若c所含能量为5.8×109kJ,d含1.3×108kJ,则a至少约含4.5×107kJ解析:分析图解可知:该食物网中有三条食物链,c→d;c→b→a;c→e→a。根据生物富集原理,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度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d含1.3×108kJ,消耗c最多1.3×108÷10%=1.3×109,流经a的能量为(5.8×109-1.3×109)×(10%)2=4.5×107kJ,故a至少约含4.5×107kJ。答案:CD13.如下图表示某种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多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解析:分析图解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才构成群落。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多。分解者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菌和真菌(微生物);另一类是其他腐食性动物(如蜣螂、秃鹫、蚯蚓等)。分解者的作用:它们将死亡的有机体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中无机物能再为植物所利用,保持生态系统的循环。臭氧层的破坏和臭氧空洞的出现,是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也就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地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ODS)”以及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废气造成的。CO2导致温室效应。答案:AD14.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根据下图所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5/7A.增加自养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C.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解析:自养型生物能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故增加自养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与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有关;该生态系统中所有自养型生物是生产者,异养型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构成了生物群落,故C对;该图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不能反映能量流动方向,能量一般是单向流动的,故D对。本题难度中等。答案:AB三、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15.(9分)研究者对某水域浮游生物群落进行调查,绘制出如下能量金字塔,据图回答:(1)该群落共有________个营养级。生产者主要通过________获得能量。(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________,该群落必须________,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3)调查该群落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一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抽样统计方法);调查发现,受到生活废水的轻微污染后,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该群落的组成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由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组成的食物链共有三个环节,即三个营养级。生产者分为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能动、逐级递减。该群落必须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3)调查该群落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一般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答案:(1)三光合作用(2)递减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3)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自我调节能力16.(16分)夏季校园的浅水池塘中生长着多年生草本植物水毛茛,它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呈扁平状,浸在水中的叶呈丝状;它全株有毒,为一般鱼类和水生动物所不食。生物兴趣小6/7组的同学拟在池塘中放养专食水毛茛的转基因小金鱼,经过实际调查和科学计算,他们共放养了x尾小金鱼,认为这是该池塘能平衡喂养的最大数量。(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是如何进行调查和计算的?①进行池塘内水毛茛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②计算出________(A);③计算出每尾小金鱼的平均生物量(B);④按照________%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出x=________(用字母A、B表示)。(2)生物兴趣小组用水毛茛的茎尖进行________,可获得脱毒苗,体现了植物细胞的________。此过程中细胞肯定不会发生的事件是________(从以下四项中选择,填标号)。A.细胞分化B.细胞脱分化C.染色体变异D.基因重组(3)水毛茛与蓝藻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它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呈扁平状,浸在水中的叶呈丝状,说明了表现型是共同作用的结果。解析:(1)②流经该池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专食水毛茛的小金鱼其能量来源为水毛茛固定的太阳能总量。④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题中要求该池塘能平衡喂养的最大数量,则传递效率为20%;从而求出x=20%A/B。(2)在科学家发现植物分生区附近(如茎尖)的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切取一定大小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再生的植株就有可能不带病毒,从而获得脱毒苗。由于植物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繁殖,细胞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的情况。(3)水毛茛是真核生物,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而蓝藻是原核生物,不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呈扁平状,浸在水中的叶呈丝状,原因是:表现型=基因型+环境。答案:(1)②水毛茛的总生物量④20%20%A/B(2)组织培养全能性D(3)水毛茛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而蓝藻没有基因型和环境17.(10分)某地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动物种类繁多。后来,由于上游地区一农药厂的污染废水排入河流,造成该地农田土壤环境持续恶化,原本常见的泥鳅、田螺等几近销声匿迹。为了调查污染废水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在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距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表中距污染河流不同距离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0.10.51.02.04.0动物类群数/类2023375058动物个体总数/个36566575019832490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土壤动物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理由是。答案: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2)遭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仍存在一定数量的土壤动物,是因为农田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而不同类群的土壤动物具有__________。过度污染的农田会丧失生产能力,原7/7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相对稳定性不同的耐污能力当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时,会导致系统稳定性(稳态)被破坏,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