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6页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⑴产生途径特殊:列强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缺乏资本原始积累,先天不足。⑵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主要是纺织。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重工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⑶区域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⑷生产水平较落后⑸具有明显的双重性: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具有妥协性和革命性。(根本原因: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二、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⒈不利因素:缺乏资本原始积累;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合理的工业布局;政局动荡,缺乏稳定的环境⒉有利因素: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了自然经济;兴办实业;中国人民反帝运动(收回利权运动,抵制日货)实业救国;进步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三、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作用: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不断动摇和冲击者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四、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比较项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专业私营手工业经营方式个体小农的副业官府管理征役制—雇募制,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家庭小作坊、此后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产品特点自给、交税,很少进入市场产品由政府制定、调拨、不计成本,不进市场从事商品生产,生产范围日益扩大发展情况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西周到明前期居于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明中叶以后居于主导地位作用①稳定小农经济②妨碍市场和商品经济①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提高技艺①有利于技艺提高,社会经济发展②冲击自然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五、城市的繁荣第2页共16页1、功能和格局的变化西周——唐朝宋代——县治以上置市乡村,集镇、草市市长市令管理不受官府控制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增强坊市制坊市界限不存在定时开启时间不受限制,晓市,夜市同类商店集中在一起,称为“行”娱乐场所——瓦子,也叫瓦肆六、经过时间航海家支持国航路1405—1433中国,郑和明朝七次,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1487—1488葡*迪亚士葡萄牙非洲好望角1492意*哥伦布西班牙美洲新大陆1497—1498葡*达伽马葡萄牙欧洲到印度1519—1522葡*麦哲伦西班牙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七、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间1760S1870S显著标志蒸汽机1785年瓦特电力主要依靠工匠经验,科学和技术为真正结合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生产力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开始国家英国首先开始,主要在英国发明几个主要资义国家同时开始部门棉纺织(轻工业)重工业社会组织工场——资义工厂,中小企业大企业,垄断组织形成社会结构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级和工业无级垄断资级,经济结构农业比重下降,走向工业文明重工业主导经济思想自由主义强调国家干预,进入帝义阶段侵略方式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国际格局东方从属于西方差距拉大影响中国1、两次鸦战,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2、近代工业产生3、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4、无级、民资先后产生1、掀起过分狂潮,完全沦为2、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资登上历史舞台(维新变法)3、人民救亡图存的高潮第3页共16页八、荷兰十七世纪取代西葡的原因: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英国取代荷兰的原因:商业资本不敌日益发展的工业资本九、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⒈经济: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⒉政治:专制统治沉重剥削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重本抑末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自然经济。海禁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原始积累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⒊思想:文化专制,愚昧自大,固步自封,鄙薄科技。十、英国的发展的影响?⒈对世界: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市场的格局也发生变化。⒉对西欧国家:从殖民地掠夺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欧洲的海外市场广阔,推动工业革命进行。⒊对殖民地:工业革命之前:给非洲和美洲带来深重的灾难,欧洲人用掠夺来的财富在欧洲消费,刺激亚洲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之后:殖民主义是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困,但殖民主义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民主政治和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进程。第14课社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1、背景:1)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式:①资义武装干涉②国内反革命叛乱2)经济形势严峻,物资严重匮乏2、目的: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争取战争的胜利;3、内容:1)农业:余粮收集制;2)工业:普遍实行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3)流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不得食原则4、特点:单一公有制,排斥市场、货币关系,采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经济运转,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超越了苏俄当时生产力水平;战后进一步加强导致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1、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迫切需要恢复被严重破坏的经济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频繁发生暴动2、目的:1)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2)找到过渡到社义的合适道路3、确立:1921年俄共布十大,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4、内容:1)农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国家同样享有获得粮食的优先权)2)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国有国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物理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4)分配:按劳分配第4页共16页5、特点:1)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符合苏联落后生产力的实际。6、评价:1)理论方面:表明俄共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在对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实践方面:取得工人和农民的支持,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三、斯大林体制(1930S中期确立)1、原因:⑴根本原因:苏联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情所决定的;⑵客观原因:资本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环境造成的结果;⑶理论方面斯大林照搬了马克思的关于社会主义设想。3、表现:1)单一公有制;2)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4、评价:1)积极:国家能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财力、物力,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工业生产总值欧一世二。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综上,斯大林体制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四、启示1、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在进行社建的过程中,要从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一、大萧条1、导火线:纽约股市崩溃。2、原因: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⑵主要原因:供求与需求的矛盾;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⑶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过度和分期存款膨胀,增加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3、表现:1)银行纷纷倒闭2)企业破产,生产下降3)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减少4)失业剧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4、应对:1)美国:胡佛总统“自由放任政策”2)国际政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提高关税,减少进口;货币贬值,增加出口)5、影响:1)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国内社会矛盾严重(人民示威)2)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3)资义制度遭到怀疑———资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4)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6、特点:来势猛、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第5页共16页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1)美国处在严重的大萧条之中2)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无力解决3、措施:1)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信心2)调整工业生产:①《全国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②保障劳动者权利3)调节农业生产:减少产量,提高价格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①《社会保障法》②公共工程,扩大就业4、评价:1)核心: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求矛盾,缓和社会矛盾。2)实质:对资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维护资义的。3)局限:没有改变自已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义的经济危机4)意义:①经济: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社会生产力恢复②政治:广大民众从新政中获得了好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了资统③模式: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④世界:资义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背景:1)二战后急需恢复经济;2)1930S凯恩斯主义;3)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2、措施: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西欧突出)(单一私有变为混合经济)2)制定经济计划(日本突出)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美国)3、评价:1)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2)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政府直接采购等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国家财政开支过度膨胀,财政赤字增长过快,国家债务负担加重。二、企业经营的调整1、人民资本主义1)背景:生产力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2)含义:股票分散化,普通职工拥有企业的股票3)评价:①积极:股票分散化起到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②局限: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的手里2、经营者革命1)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生产过程日益复杂,要求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2)含义:企业所有者推出了经营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3)评价:①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②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福利国家的出现1、建立:1)背景:二战后生产力提高2)资金来源:个人、企业、国家(英国、丹麦突出)第6页共16页2、特点:1)单纯救济——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2)种类繁多3)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英国等被称为“福利国家”)3、评价: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2)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3)扩大了消费;4)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5)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四、影响——黄金时代1、时期:1)1850—19142)1950—19732、原因:1)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力进步2)社会稳定3)调整和改革(干预、人民资义、经营者革命、福利)3、结束:1973年“滞涨”4、调整:1)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2)凯恩斯主义失去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说明: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义的经济危机)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1)和平时期,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突出;1953斯大林逝世2、措施:1)农业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针对弊端3)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②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③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针对弊端1)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针对弊端3)2)工业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针对弊端4)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