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才之路】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测试题人民版必修3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2012广东联考)谭其骧在1994年说:“当前我国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理所当然,在文化上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政策。”文化上的对内搞活政策,主要指的是()A.“三个代表”B.“五讲”“四美”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三个面向”【答案】C【解析】文化的发展指的是文学、艺术、学术方面的自由发展,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所以C符合题意。2.“文革”期间,出现了“八亿人口八个戏”的局面,“双百”方针遭破坏的根本原因是()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B.“文化大革命”的开展C.“左”倾错误的影响D.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看待【答案】C【解析】据所学内容分析可知A、B、C、D四项均为原因,但A、B、D三项均为“左”倾错误的具体表现,故C项正确。3.“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的客观要求。”这里“客观要求”指的是()A.发展科技文化B.确立社会主义制度C.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D.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能力。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落后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表现在文化上就要求大力发展科技文化,A正确;B、C、D均不符合材料。故选A。4.1961年8月,北方昆曲剧院公演《李慧娘》,受到首都文艺界的广泛赞誉;1963年5月《文汇报》发表文章,公开批判《李慧娘》。“文化大革命”期间,北方昆曲剧院被解散;1979年4月,北方昆曲剧院恢复建制,《李慧娘》一剧恢复上演。上述状况揭示的本质问题是()A.文艺发展受到政治运动的左右B.该剧剧本存在严重的问题C.“双百”方针贯彻的曲折D.党的文艺指导方针不断变化【答案】A【解析】从材料看,该剧经历了好评——批判——恢复上演的曲折经历,在这一曲折过程2中,因为受到了“左”倾思想的影响而遭受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项事业拔乱反正,一切又重回正轨。本题易误选C项,这只是直接反映的问题,不是问题的本质。5.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答案】A【解析】1950年,扫盲工作成为新中国教育的重中之重,“简体字”有利于这一工作的开展。6.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①重视全面发展②重视德育③教育要面向世界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从材料可判断①②④正确。③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开始后提出的教育方针,在该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7.1957年与196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年份学校数目招生人数在校学生1957年229所10.5万44万1960年1289所32.5万96万以上情况出现的背景是()A.实行九年义务教育B.实施“教育大革命”C.“文革”D.高校扩招【答案】B【解析】本题为图表式选择题,由题中时间可得在校生人数激增,结合所学,是由“教育大革命”造成的,可知答案为B。8.刚解放时,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20%,成人的文盲率则高达55%。为此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应着重开展()A.义务教育B.成人教育C.识字教育D.高等教育【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提到的两个数据去分析,当时最迫切的任务是开展识字教育,扫除文盲。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①有教无类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③“三个面向”思想④发展希望工程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3【答案】C【解析】“三个面向”思想主要体现了教育的现代化与走向世界,这与题干材料中“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等没有直接关联,故排除③。10.下列教育措施中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有()①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②“两种教育制度”的实行③“七·二一工人大学”的兴办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B【解析】有同学选择A项,误认为“七·二一工人大学”和“上山下乡”都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而错选。“七·二一工人大学”实际上是废止了升学考试制度;“上山下乡”对教育事业也造成严重冲击,应排除,故应选B。11.中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以上,这说明()A.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率是相当高的B.义务教育的辍学率比较高C.高等教育的发展D.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两个数字可以看出中国适龄儿童基本能够完成义务教育的学习。这体现了义务教育的迅速发展。1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其主要原因是()①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和立法②加强基础教育,发展高等教育③确定了“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④重视少数民族教育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解题关键是对历史基础主干知识的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A。13.“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这段话的根本依据是()A.教育是预防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战斗阵地B.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进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C.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组成部分D.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教育【答案】B【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应该从问题的本质方面考虑,科技在人才,人才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重要地位。14.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下联是“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请选择一个合适的横批()A.科学发展B.科教兴国4C.和谐发展D.改革开放【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上下联的信息看,反映的是科技、教育主题,四个选项中B项符合题意。15.有人说:“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邓小平,袁隆平)。”这句话说明()A.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B.邓小平、袁隆平重视农业C.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D.杰出人物有时能决定历史的发展进程【答案】A【解析】邓小平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所以说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16.1950午,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当今中国,杂交水稻播种范围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1976年到1998年水稻产量累计增产3.5亿吨。这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推广()A.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B.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C.使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实效D.使袁隆平享有了很高的国际声誉【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杂交水稻的推广,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17.俄国和苏联科学家,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够永远留在摇篮里。”新中国科学事业发展历程中符合上述说法的成就起步于()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B.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C.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答案】A【解析】新中国航天事业开始的标志是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8.人类上天揽月的梦想自古就有,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工程的终极梦想。根据上述意境判断,该标志是()【答案】B【解析】题干中有两大信息:第一是“一轮圆月”,四个选项均符合;第二是“一双脚印”,只有B项比较鲜明,而这样的组合又神似“月”字,能很好地体现“探索月球”的意境。故5答案为B项。19.一团蘑菇云伴随惊天动地的巨响翻腾而起,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泱泱大国走进了新时代。这反映了()A.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B.导弹核试验成功C.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D.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天【答案】C【解析】第一团蘑菇云的升空指的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20.“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和硬着陆的政治意义在于()①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③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④经济和文化融合,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A.②④B.①②C.①③D.②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的政治意义,本题要求从政治角度分析,而②属于经济生活角度,④属于文化生活角度,故都不符合题意;①③是从政治角度分析了“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的意义,故选C。21.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在21世纪重塑中华民族的辉煌,党和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A.“科教兴国”B.“百家争鸣”C.“百花齐放”D.“文化大革命”【答案】A【解析】为适应世界科技竞争的需要,中国政府做出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22.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西北大漠先后两次巨响震撼了世界,你认为两次巨响最有可能指()①原子弹爆炸成功②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③“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升空④“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A.①②B.①③C.①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时间限制看,①是1964年,②是1967年,③是1970年,④是2003年,③④不符合题意。23.顺应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新中国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①原子能技术②航天技术③电子计算机技术④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③④D.②④【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中的“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它的标志主要就是上面所列几个方面,中国方面,①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③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Ⅰ号”;④6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中国还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故答案为A项。24.有人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高科技成就进行比较后说,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积极发展高科技,是为了巩固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积极推进高科技与经济的结合;③国家战略决策的制定是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你认为以上说法中()A.①②正确,③错误B.①正确,②③错误C.③正确,①②错误D.①②③都正确【答案】D【解析】从我国科技发展情况看,①②③都正确。25.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其说明了()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B.“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C.改革开放的实践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答案】D【解析】A、B、C三项都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体现在经济、科技、文艺等方面,因此D项概括最为全面。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4分,共计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