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引发的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份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引发的思考周顺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引起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因为它不仅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在新的形势下,笔者从2004年5月起,对某校音乐教育专业2004届毕业生(共51人)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次就业率统计,即学生离校前的签约人数。第二阶段,总就业率统计,即初次就业人数与学生离校后就业人数之和。结果如下:初次就业(截止到2004年7月5日)3人,就业率为5%。总就业人数(截止到2004年12月25日)48人,就业率为94.1%,如下表:从表格反映的就业情况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乐观,就业率高达94.1%。但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设置来看,好像是“一厢情愿”,因为有达半数以上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没有进入其相对应的岗位上就业,而是进入到移动通信公司、琴行、化妆品公司、超市、旅行社等服务性行业和一些厂矿、企业等生产性行业就业。回顾近几个月的跟踪调查,笔者认为,影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对矛盾,根据矛盾,笔者提出了解决矛盾的一些对策与建议,以供大家探讨。一、供求之间的矛盾在当前我国以市场调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中,市场的作用可以说影响到各行各业,人才市场也不例外。为了解决金融市场的供求矛盾,国家金融机构利用宏观调控、调整利率等经济杠杆,引导我国经济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然而,我国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却长期处于无序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专业扩招与需求减少高校扩招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每年的招生数也随之剧增,以我校音乐教育专业在校生为例,1997年40多人,现在300多人,可以说在数量上,实现了质的“飞跃”。然而,从中小学校的需求来看,却表现出整体减少的态势,如受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广大城乡中小学校的招生处在一个生源减少的关键时期,很多城市中小学校招生人数从原来的200多人,突然减少至80多人,很多农村中小学校因为生源问题,而进行合并或停办。因此,中小学校对教师的需求不但影响到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甚至影响到师范类的所有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二)城市饱和与农村紧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确立了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音乐教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城市的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对音乐教学的硬软件等各方面加大投入,有些学校甚至以音乐教育为突破口,引导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并积极引进各级各类音乐人才(有些并不是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加上市级财政对教师福利待遇的强有力支持,原来并没有多大吸引力的音乐教师岗位,很快处于饱和状态。因此,城市中小学校的教师岗位,除了退休等自然减员外,基本上没有新的岗位,从而出现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城市饱和现象。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音乐师资却表现出相当的紧缺。笔者在对我市某县10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状况进行调查时发现,接受调查的小学竟然没有一位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专职音乐教师,尽管有些中学吸收了一些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但都是以教音乐课为副科,主要还是教语文、数学、物理等中考考试的科目。这样,相对于城市而言,广大农村中小学对音乐教师的需求可以说处于相对紧缺状况。加上乡级财政包干制,教师的工资主要依靠乡(镇)级财政拨给,由于我国乡镇经济绝大部分地区比城市落后,更加剧了城乡(镇)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差距拉大,很多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宁愿在城市“打工”,也不愿到农村中小学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最终导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一厢情愿”的尴尬境地。针对专业扩招与需求减少的矛盾。各级教育职能部门应充分了解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在追求办学规模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遵守市场规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笔者建议各级各类音乐院、系音乐教育专业扩招之前,通过课题立项的办法,对主要生源所属的城市与乡镇,进行需求信息的调研工作,并结合本院系的硬件(办学设施)和软件(师资力量)进行论证后,确定扩招的数量,以避免扩招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缓解学校办学给社会带来的就业压力,实现社会经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招生、毕业生就业同步发展的新局面。针对城市饱和与农村紧缺现象,对“外因”进行呐喊,对“内因”进行改革。“外因”即各级人民政府应以实际行动重视广大乡镇和农村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提高乡镇和农村教师工资与福利待遇,缩小城乡距离,使人力、财力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内因”即各音乐院(系)可进行以下改革:1.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树立为农村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专业思想;2.实行社会公开招生、单位委培、在职培训、双专业双学位等多渠道招生模式;3.为广大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设立“套餐式”培养模式,把办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交给学校、交给社会。二、“培养公式化”与“需求多元化”之间的矛盾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办学,沿袭专业音乐院(系)的办学模式,可以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看:不管人才市场需求如何?不管学生条件怎么样?不管学生愿意与否?只要你进入到我这所学校,选择了这个专业,你就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我最低成本投入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活动安排等,从而导致学校人才培养的“公式化”、“标准化”。下图漫画,对照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可以说是意味深长。而恰恰相反,人才市场对高等教育是一种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从笔者的调查看,能够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对口岗位就业的毕业生,可以说是个性化决定了他们的就业。如一位学生被某地区某高中录用,就是因为该同学钢琴伴奏的特长与该校课外文艺活动(如大合唱比赛等)急需一位有伴奏特长的音乐教师的结果;又如另一位学生初次就业就被广州军区某医院幼儿园录用,就是因为该幼儿园急需一位有舞蹈编配专长的音乐教师的结果,等等。因此,人才培养的“公式化”,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渠道,而且也加剧了本专业内的“恶性”竞争。针对人才培养“公式化”与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给学习者的修业年限与学习内容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给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可根据各类人才需求的信息,推介出多种“套餐式培养模式”,使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逐步走向多元化、个性化,提高高师音乐教育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就业率,保证高师音乐教育办学的可持续性发展。三、“零起点”与“高标准”的矛盾为了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我常常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说:“与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相比,学习音乐对于你们来说,是一件十分‘残酷的事情,你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不刻苦学习。因为其他专业的学生从中学考入到大学学习,可以说‘轻车熟路,而你们学习音乐,是从幼儿园一步跃入到大学学习。如果同学们再不努力学习,毕业的那一天,也就是你待业的开始。”因为从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生源情况看,60%以上的学生都是因为中学时期文化课成绩落后,在高考无望的情形下,临时找音乐老师或各种短期培训班的学习,而顺利进入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习的,所以不管从学生的音乐基础,还是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可以说都是“零”。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