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科学专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科学专业)课程编号:12010110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师范类本科)开设学期:第三学期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基本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基本组织及运动、神经、感官、血液和循环、呼吸、消化、营养及代谢、泌尿、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加深对神经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掌握生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与基本的实验动手技能。基本要求与任务:针对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作用,例如呼吸、消化、循环、肌肉运动等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为后续专业课和今后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学会运用①进化发展的观点,理解人体的由来和发生发展规律,各系统、器官的形态与功能;②形态和机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自然的关系;③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认识人体,必须建立从平面到立体,从局部到整体的观点;④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本课程的学习必须重视实验、实习,要把理论的学习与观察尸体标本、模型、组织切片及活体观察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内容。要全面地理解某一生理功能的机制,必须从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以及整体三个水平进行研究。二、与各课程的联系第一学年的普通动物学为学习本课程打下了基础知识,本课程学习完后为进一步学习神经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打下了基础。三、教学时数及分配总学时114其中讲授88实验24习题2学时学时分配表章节标题学时分配讲授实验习题绪论2一人体基本结构概述42二运动系统42三神经系统226四感觉器官61五血液63六循环系统163七呼吸系统62八消化系统63九营养、代谢与体温调节4十泌尿系统61-2-十一内分泌系统4十二生殖系统21四、讲授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明确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指导思想和学习目的,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掌握生命的基本表现、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掌握新陈代谢、刺激、反应、兴奋性等基本概念。2、教学内容:1-1人体解剖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1学时)生理学的定义,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理学研究的方法:急性实验法和慢性实验法。1-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学时)生命的基本表现:新陈代谢、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兴奋与抑制)、适应性。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及内环境保持稳态的生理意义。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与局部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生物节律。体内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与前馈。教学方法:兴奋性、内环境与稳态概念应予以强调。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中前馈是难点,为了向学生解释清楚,可多举些实际的例子。第二章人体基本结构概述(4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基本方式。掌握以膜的通透性改变和离子运动为基础的生物电产生和兴奋传导的基本机制。了解肌肉收缩的原理,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2、教学内容:2-1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5学时)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经蛋白通道扩散、载体介导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作用。载体、通道和离子泵的概念。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的构成。2-2基本组织(2学时)基本组织有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人体系统、器官、基本组织的构成、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上皮组织的种类及功能、结缔组织的的种类及性质、肌肉组织的形态和功能、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2-3器官、系统、人体形态(0.5学时)器官及系统的概念、人体解剖方位的划分。第三章运动系统(4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骨骼的组成、骨和骨骼肌的形态及大体解剖结构,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重要的骨连结和肌群,了解青少年运动系统的特点及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重点:关节的结构难点:颅底的结构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骨的分类。关节的基本结构。熟悉:骨的构造与功能。关节的辅助结构和关节的运动。肌的构造和形态。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直接连结的各种形式。肌的起止与作用的关系。肌的辅助装置。2、教学内容:3-1骨骼(2学时)了解骨骼的组成、骨及大体解剖结构,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重要的骨连结和肌群,了解青少年运动系统的特点及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3-2骨骼肌(2学时)了解骨骼肌的形态和全身骨骼肌的分布概况,掌握重要的肌群。骨骼肌的特性:展长性和弹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能量代谢、肌肉收缩的疲劳等概念。第四章神经系统(22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信息在中枢传布的机制和特性,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掌握突触传递的原理、神经递质的分类、作用和受体,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3-调节。2、教学内容:4-1概述(1学时)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了解神经系统的进化。4-2神经的兴奋与传导(3学时)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与兴奋性;引起兴奋的条件;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结构特点;动作电位的时相,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传导速度、传导机制。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纤维的分类。轴浆运输。神经纤维对所支配组织的作用:功能性作用和营养性作用。4-3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6学时)突触的结构及传递;突触后电位;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骨骼肌的收缩;递质的分类,受体的分类;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反射与反射弧。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反射活动的协调。中枢兴奋的传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通过中枢传布的特征。中枢抑制,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4-4神经系统解剖(5学时)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的内部结构;脊神经的分布特点;脑干的组成;脑干、中脑、脑桥的外形特点,脑神经核的分布,脑干网状结构;丘脑和下丘脑的结构,小脑的分叶;大脑的外形和内部结构,脑神经的分布区和主要功能;脑脊髓被膜,脑室,脑脊液,脑屏障。4-5神经系统的功能(7学时)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体表感觉、本体感觉、内脏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味觉的皮层代表区。内脏感觉的分布和特点。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第五章感觉器官(6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原理,熟悉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反射,了解嗅觉、味觉感受原理。2、教学内容:5-1概述(1学时)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和适应现象。5-2视觉器官(2学时)眼的构造,眼球壁的分层:外膜、中膜、内膜。虹膜、睫状体、巩膜静脉窦、小梁网的组织结构特点。角膜、视网膜的结构特点。眼球的折光装置。房水的形成及其循环路径,晶状体的结构;凸度的调节。眼的折光成像原理,眼的调节,眼的折光异常的调节。眼的感光功能,换能系统,视觉的二元学说。生理盲点。视杆细胞的感觉换能作用,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色觉学说与色盲。暗适应与明适应。视敏度和视野。双眼视觉。视觉传导通路。5-3听觉器官和前庭器官(2学时)外耳与中耳的传音扩音作用,鼓膜与听骨链的增压效应,声音的气传导与骨传导。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基底膜的振动与行波学说。耳蜗的生物电现象:耳蜗的静息电位、微音器电位及听神经动作电位。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内耳的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器官)。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椭圆囊、球囊和壶腹嵴的适宜刺激,前庭器官的姿势反射,眼震颤,前庭植物性神经反应。5-4其他感受器(1学时)嗅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皮肤感受器。第六章血液(6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熟悉血浆渗透压,掌握血液在内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红细胞和功能和生理特性及生成原料和条件、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人类ABO、Rh血型。2、教学内容:6-1概述(0.5学时)体液和内环境,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和适应现象。6-2血液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1.5学时)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比容。血液的生理功能。血和生理特性:比重、粘滞性、pH和血浆渗透压(晶体与胶体渗透压及其生理意义)等渗、低渗、高渗和等张溶液。6-3血细胞生理(2学时)红细胞的数量、形态与功能,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与血沉,红细胞生成的原料及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白细胞的分类及数量、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及功能。脾脏的功能。-4-6-4血液凝固(1学时)凝血因子与凝血过程,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系统,影响凝血的因素。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及作用。生理止血过程。6-5血型(1学时)血型及输血原则血量及其相对恒定的意义,失血与输血,红细胞血型:ABO血型系统及Rh血型系统。白细胞血型。第七章循环系统(16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输出量的调节、心肌生物电、心肌生理特性。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熟悉器官循环的特点。2、教学内容:7-1概述(0.5学时)血液循环的意义。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7-2心脏(7学时)掌握心的位置、外形;各腔的形态结构。心的房间隔、室间隔的形态结构。心的体表投影。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及生理特征。工作细胞与自律细胞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及其周期性变化、自律性、传导性及其影响因素、心肌收缩的特性。离子(主要Ca2+、K+)及植物性神经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体表心电图的测定。正常心电图各波的意义。主动脉的起始,分部。大、中、小动脉壁的结构、功能。四肢浅静脉的名称和位置。毛细血管的分类、结构特点与功能。心脏的组织结构、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心肌的生理特性、心动周期、心泵功能的评定。心脏泵血功能在心动周期,泵血过程中心房、心室、大动脉的压力、容积、瓣膜启闭、血流方向的变化。评价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心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和心脏做功。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心脏前负荷、后负荷、心肌能力、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力贮备。第一心音及第二心音的特点和形成原理。7-3血管(3学时)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血流动力学: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平均动脉压的意义及正常值。动脉脉搏。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通路及功能。组织液生成与回流。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7-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3学时)神经调节: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缩血管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的作用。心血管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压力感受器反射、化学感受器反射和其它心血管反射。体液调节:肾上腺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升压素。7-5淋巴系统(1.5学时)淋巴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淋巴循环、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7-6冠脉循环和脑循环(1学时)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其调节特点。肺循环及脑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其调节。血-脑脊液屏障及血-脑屏障。第八章呼吸系统(6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呼吸的概念、呼吸的三个环节。熟悉呼吸节律的维持。掌握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的形式及运动的调节。2、教学内容:8-1呼吸器官(0.5学时)呼吸过程的3个环境、呼吸道的组成、肺的结构、胸膜和胸膜腔的组成。8-2呼吸运动与肺通气(2学时)呼吸运动的特点、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的生理、肺容量与肺通气量。肺通气的结构基础:呼吸道及肺泡,呼吸膜的结构。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胸内负压的形成及意义。肺通气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