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问题》专题讲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日关系问题》专题24--11中日关系问题近年来,中日关系是最令我们头疼的一对双边关系,虽然自2006年10月安倍访华以来,中日关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中日关系的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中国人仍需对中日关系给予高度重视.正如《读者》所言: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警醒。一、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日本和我们是一衣带水的重要邻邦,有的考古学家认为,早在十万年前,日本还与亚洲大陆相连。从历史长河看,中日两国很早就开始交往。漫长的中日关系的发展基本可分为3个历史时期:第一个历史时期是1894年之前2000多年的中日友好交往史。在这个历史时期中,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日本的文字就是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日本的许多习俗也受到了中国的影响,日本人饮食,服装,日常生活,至今还保留唐朝的某些风尚,如端午节、重阳节、喝茶的习惯、下围棋,打年糕等等,都是从唐朝传入日本的。近代中国也从日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中国人最初走向世界就是从日本开始的,当时不少人留学日本,从那里把西方文明带入了中国。从国力对比看,这个时期的中日关系是“强弱型”(中国强日本弱)关系。第二个历史时期是从1894年到1945年大约50年的日本侵华史。在这段历史时期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日本的侵华战争使中国蒙受了3500万人伤亡、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以上的巨大损失。(那么,近代中国为什么会遭受日本近50年的侵略呢?今天,我们在牢记日本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种种屈辱和痛苦的同时,恐怕也得进行一番深刻的自我反思。其实近代以来日本曾和我们一样面临着沦为帝国主义国家殖民地的危险,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在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打开了日本的国门。1854年美国军舰率先开到日本港口,强迫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迫使日本开放了两国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随后,英、俄等其他列强也仿效美国与日本签订了类似的不平等条约。日本的国门从此被打开,日本也到了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但是,日本人有虚心学习,以图自强的民族品格,面对西方列强的炮舰,日本开始向西方取经。1868年,日本开始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明治维新改革,仿效西方实行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1871年,日本曾派出100多人的庞大代表团到西方考察,了解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情况。《中日关系问题》专题24--22日本人的虚心学习和卓有成效的改革,使日本迅速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幕府制国家发展为近代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从而避免了近代中国的悲剧。1840年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也曾多次掀起民族救亡运动,如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但中国人自古就以“怏怏大国”自居,这种厚重的大国历史情节,让我们很难放下架子向那些所谓的“蛮夷小邦”虚心学习,结果一次次丧失了救亡图存的大好时机,最终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半殖民地。而日本这个富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更是乘机对中国进行直接的赤裸裸的武装侵略,成为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残的国家。)从国力对比看,这个时期的中日关系是“弱强型”(中国弱日本强)关系。所以,我们也要记住,中日关系如果是强弱型,中日之间可以友好交往,而一旦变成弱强型,日本就要发动战争,侵略我们。第三个历史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至今,即当代中日关系史。这也是我们要重点讲述的内容。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基本可划分为这么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2年以前追随美国反苏反共时期。在这一阶段,日本追随美国长期执行反苏反共的对华政策,拒不承认新中国,只承认台湾的国民党政权,致使中日官方关系断绝,并长期处于政治上的对立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周总理制定了“民间先行”对日外交方针,通过大力开展民间外交,逐渐积累,重建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创造条件。1952年4月,日本国会众议员高良富(女),宫腰喜助等不顾日本政府禁令,辗转来到北京,签订了战后中日第一个民间贸易协定,从此打开了中日民间交流的大门。此后不久又签订了第二、第三个民间贸易协定。继经贸领域后,双方在文化、艺术、体育、卫生等领域和各行各业群众团体之间的交流也相继展开。到60年代,在日本民间友好人士和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中日关系已由民间发展到半民间半官方状态。(中国有关部门和团体还协助3万多名日侨归国,宽大处理和释放了共计1062名日本战犯。)第二阶段:1972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全面发展时期。进入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来自苏联的威胁,美国开始谋求同中国关系的正常化。1972年2月,尼克松秘密访华,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中美关系从此走向缓和。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日本政府曾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当美国先同中国进行和解的外交活动后,在日本朝野引起很大的反响。日本舆论强烈要求尽快争取中日建交,为日本取得—个在政治上经济上同各国竞争的有利地位。在日本许多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下,1972年9月25日,日本新任首相田中角荣正式来华访问,经过会谈,在《中日关系问题》专题24--33日方承认中日复交三原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日蒋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的基础上,双方于9月29日签署联合声明,宣布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8年8月,中日双方又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规定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或武力威胁;任何一方都不应有在亚洲和太平洋或其他任何地区谋求霸权的努力;双方将本着睦邻友好的精神,进一步发展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关系。)这两个重要文件奠定了中日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此后,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快速发展。30多年来,中日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间往来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发展,不仅给两国带来重大利益,也为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矛盾和摩擦开始增加。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日本大国意识膨胀,出现政治右倾化倾向,其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从1996年7月起,日本右翼团体成员连续四次登上钓鱼岛,引发中日钓鱼岛风波。1996年7月29日,桥本龙太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中日政治关系从此开始倒退。虽然后来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双边关系得到修复,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甚至宣布建立了“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友好发展阶段,但并没有彻底解决两国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进入21世纪之后,以日本首相小泉连续参拜靖国神社为导火线,中日矛盾则更加激化,2001-2006.10间,中日关系进入了自1972年建交以来的最低谷时期。(主要表现在:(1)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和高层交往中断,政治互信缺失。(2)“政冷经热”,并出现向“政冷经冷“局面转化趋势。在中日政治关系急转直下的情况下,中日经济关系仍继续发展。2003年中日贸易额为1336亿美元,2004年为1678.7亿美元,2005年为1844.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9.9%,2006年2073.6亿美元(占中国贸易总额的11.8%0。虽然中日贸易总额仍在增加,但其在中国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开始下降。日本已不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1993年-2003年,日本曾连续11年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04年之后排在了欧盟、美国之后,降为第三位。2005年,中欧、中美贸易额双双突破2000亿美元,分别达到2173.1亿美元和2116.3亿美元,分别增长22.6%和24.8%。中日贸易额1844.1亿美元,仅增长9.9%,与中欧、中美双边贸易的差距拉大。2006年,中欧贸易额到了2723亿美元(占中国贸易总额的15.5%),中美贸易额达到2627亿美元(占中国贸易总额的14.9%0.(3)两国民众相互厌恶情绪不断增加。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如台湾问题、钓鱼岛主权及海域争端)相互“火上浇油”,导致两国民众之间相互反感的情绪化倾向有所增强。《中日关系问题》专题24--44对对方国家是喜欢还是厌恶,能测试出两国民中的彼此感觉与情绪,是发展两国关系所不可忽视的民意基础。有人曾就此做过调查,1992年,中国人回答喜欢日本者为40%,1997年和2002年则降为10%。同期,回答厌恶日本的比率由28%升为53%。日本人回答喜欢中国者,1992年为40%,1997年为29%,2002年为19%,呈直线下降趋势。而回答厌恶中国的比率则由6%上升为17%。另据日本总理府调查,对中国抱有“亲近感”的日本人,1990年为52.3%,1995年为48.4%,2002年为45.6%,同样呈下降趋势。)当前中日关系:2006年10月,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上台以来,积极改善中日关系,上台第一个出访的国家就是中国,这也是日本战后60多年来第一个把中国作为首访国的首相,这表示了他修复中日关系的强烈愿望。安倍访华被媒体称为是“破冰之旅”,为中日关系走出困境、不断改善和发展开启了希望之窗。安倍在访问期间提出要构筑两国的战略互惠关系。此后,中日之间的关系逐渐回暖,各个层次的交流加强。2007年4月11日——13日,温家宝应邀访问日本,被称为是“融冰之旅”,这是中国总理7年来首次访日,双方表示将会进一步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目前,中日关系的发展势头很好,主要表现在:一两国高层交往恢复,2006年11月和2007年1月,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分别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东亚系列峰会期间再次同安倍首相举行会晤;二民间交流升级,2007年被确定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三专家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2006年12月,双方成立共同研究历史问题专家委员会,2007年1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七次战略对话。2007年12月27日——30日,福田康夫访华,“迎春之旅”2008年5月6日——10日,胡锦涛访日,“暖春之旅”二、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中日关系虽然已经开始回暖,但要实现两国关系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因为,在中日之间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1)历史问题历史问题是当代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也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中日关系的死结。应当说,如何处理中日历史问题,将影响着未来的中日关系的发展走向。中日历史问题的演变过程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主要就是指历史认识问题,即日本如何认识和对待侵华战争这段历《中日关系问题》专题24--55史。关于日本对华战争的性质,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早已判定为侵略战争,并且对日本侵华战争的首要战犯进行了惩处。日本政府在《旧金山对日和约》(1952年)中也承诺“日本接受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与其他在日本境内或境外之盟国战罪法庭之判决”。因此,日本对华战争的侵略性质,是国际法庭判定并且为日本政府承认的不容否定的历史事实。然而,后来随着日本战后的复兴,日本政府一直在蓄谋翻案。日本这种对战争历史的认识态度,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暗流,一直在涌动。早在中日复交谈判开始的那一刻,中日间的历史摩擦在就开始了。1972年9月25日,为复交谈判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周恩来总理举行的欢迎宴会的祝酒词里称:“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之间,中日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其将侵华战争造成的数千万中国军民的牺牲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轻描淡写地说成是“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当即遭到周恩来总理的严肃批评。在整个复交谈判中,中日双方围绕历史问题等,多次展开激烈交锋。后来在恢复邦交的《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表示“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但是日本的这一表述,也并没有明确承认日本对华战争是侵略战争。中国政府寄希望于日本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中,并且主动放弃国家对日本的赔偿要求,以极大的宽容态度来促进中日两国从此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可是,这只能是我们的良好愿望,日本一直在伺机推卸战争责任、为侵华战争的历史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