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笔字根学习》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选自吴劲松、何莹主编的《五笔打字》学习任务二“轻轻松松记字根”。本章为字根学习的相关内容:五种单笔画、三种字型、五个键位区域,熟记五分区都各包含哪些字根并能迅速输入。本章学时为10课时,本节学时为4课时。五笔字根共有一百多个,分布在五个键位区域,按照5种单笔画分为横、竖、撇、捺、折5个区,每个区位都有相对应规律,本章将一一讲解字根的分布及其规律,并让学生反复练习,反复测速以达到输入目标为之后的词组及文章打下坚实基础。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程教学对象为我校交管专业二年级09-26班的学生,已学过《电子商务》、《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对输入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很多同学只接触了拼音录入对五笔则一窍不通,而在讲述了学习五笔打字的必要性及此门课的授课计划后,很多人都表示对该课程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学习态度认真,但由于每周只有2课时,所以一般授课讲重点要点其他时间都为训练时间,尽快达成教学目标。三、学习目标完成本节内容后,学生应当能:1.记住五个区分别包含哪五个字母,顺序如何。2.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字根的录入。3.总结五笔五区字根的分布规律。四、教学组织及方法由于五笔字根相对比较多,且本身对键盘字母分布就不大熟悉,加上刚开始学生掌握不了其中分布规律,固在学习过程中感觉难度较大。因此,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一个打字小游戏开展课堂激励,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再通过做中学,引导学生先了解每个字母所包含的字根,再通过卡片展示法归纳总结出每个区的字根分布的规律,从而深刻理解熟记五区字根分布,为日后的字根、词组、文章等五笔录入打下良好的基础。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POWERPOINT课件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复习旧课键盘如何分区?(4区,功能键区、主键盘区、光标控制键区、小键盘区)键盘指法如何分工?(抽查)金山打字小游戏测速(5分钟)提问、归纳回答、聆听复习导入新课创建问题情景导入新课引言:通过打字小游戏我们又再一次熟悉了一下键盘字母分布位置,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五笔字根,那五笔字根都有哪些呢?是怎样分布的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创建问题情境,引出五笔字根,导入新课分析、回答1、引导学生讨论思考2、观察提出疑问,引出新知合作任务一:字根的键盘分布剖析探究五种单笔画:汉字的笔画分为:横、竖、撇、捺、折,并分别标记为1、2、3、4、5三种字型:汉字的基本字型分为三种:左右型、上下型和杂合型。这三种字型的笔画代号依次为1、2、3。字根,字根的区和位:字根按照它们的起笔笔画代号分为五个“区”,即“横”、“竖”、“撇”、“捺”、“折”。再将每个区分成五个“位”。因此,每个字根都由其“区位”号组成。从11到55共25个代码。字根分布规律:1)键名字根2)字根首笔画与区号一致3)字根第二笔画与区位号一致4)字根笔画数与位号一致任务二:熟记5分区字根1、横区(第一区)字根11G王旁青头戋(兼)五一12F土士二干十寸雨,革字底13D大犬三(羊)古石厂注意:“羊”字的下半部分,在此区位14S木丁西15A工戈草头右框七注意:“草”字头和“黄”字的头在此区位。2、竖区(第二区)字根21H目具上止卜虎皮22J日早两竖与虫依23K口与川,字根稀24L田甲方框四车力25M山由贝,下框几3、撇区(第三区)字根31T禾竹一撇双人立,反文条头共三一32R白手看头三二斤33E月彡(衫)乃用家衣底34W人和八,三四里注意:“癸”字的上半部分,“察”字的第二个字根属于本字根。35Q金勺缺点无尾鱼,犬旁留乂儿一点夕,氏无七4、捺区(第四区)字根41T言文方广在四一高头一捺谁人去42R立辛两点六门疒注意:“两点”包括“冫”、“丬”、“丷”和“关”字的第一个字根。组织学生进行各种问题探索,对每个区每个字母里面包含比较特殊字根进行提问分析,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有的放矢满足不同层次学习小组的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思考能力,通过输入实践了解五笔字根分布情况。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各字根输入情况归纳五笔字根分布规律,从做中学。43E水旁兴头小倒立44W火业头,四点米45Q之宝盖,摘礻(示)(衣)5、折区(第五区)字根51N已半巳满不出己左框折尸心和羽52B子耳了也框向上53V女刀九臼山朝西54C又巴马,丢矢矣55X慈母无心弓和匕幼无力归纳总结任务三:归纳总结五笔字根分布规律。知识拓展:分析辛普森行星齿轮机构的特点和运动规律。引导每组学生归纳总结五笔字根分布规律整理思考、总结规律、回答通过归纳总结五笔字根分布规律为日后学词组,文章录入打下坚实基础。评价反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课后拓展为什么自动变速器上大多采用两到三排的行星齿轮?提示思考、讨论知识迁移、内化七、布置作业(检验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对较差的学生辅导)1.简述单排行星齿轮机构的运动规律。2.简述在单排行星齿轮机构中,行星架输入必为超速档的原因。八、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