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阅读【考情快递】从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情况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和趋势:⑴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为基础;⑵分析文本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是考查重点;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是考查的难点和热点。【定向】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文章阅读一般的考查要求之外,要注意以下五点:❶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❷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❸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❺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审题与答题】(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谢希德的诚与真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教你审题1、题干要点——首先明确题干要求①要求选择出的是②要选择出项。2、答题方向——重点在于寻找切入点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可以注意从原文中找到,然后比较的出入,是否改变了原意,如果改变即为不符合原文意思,如果没有改变即为符合。教你答题要领提示——不正确的选项错误所在2.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教你审题题干要点——首先明确题干要求①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说明原因是②要结合文本答题方向——重点在于寻找切入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与整合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必须依据题意,框定相关的,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教你答题要领提示——本题的有效区间主要在,从文段内容可以看出,解答此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的角度,二是从的角度,三是从的角度。根据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即可。答案示例——3.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教你审题题干要点——首先明确题干要求①②③答题方向——重点在于寻找切入点要领提示——解答此题先找到有效的区间,此题的有效区间在,从以上两段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三是。结合原文内容回答。答案示例——①;②;③。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教你审题题干要点——首先明确题干要求①②③答题方向——重点在于寻找切入点本题考查对问题的探究能力。需要考生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传主的精神品质。对谢希德的“诚”的理解,不能离开文本,从多个方面肯定,然后回答分析,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教你答题要领提示——解答此题要立足全文,因为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谢希德进行介绍,一是,二是,三是。这三个方面分别体现了“诚”。当需要的时候,是忠诚;是热诚;是至诚。回答时先从整体概括,然后根据内容再加以阐发。答案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贾芝:飞鸣的播谷鸟1913年,贾芝出生于山西襄汾县。1932年,到北京中法大学经济系学习。他崇拜法国象征派诗人,和同学结成诗社。1937年,贾芝在戴望舒主编的《新诗》上发表了《播谷鸟》,成为他那一时期的代表作:我第一次听见它“布谷布谷”的叫。/叫了一声,/又飞到哪儿去了?他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只飞鸣的播谷鸟。诗人艾青是贾芝延安时期的朋友,他打趣地叫贾芝“播谷鸟诗人”。1988年第四次文代会上,艾青还耿耿于怀地对贾芝说:“好好的诗不写,搞什么民间文学?”贾芝也不想争辩什么。在他看来,自己仍然是一只播谷鸟,在民间文学这块园地开拓、耕耘、播谷。贾芝真正关注和热爱民间文学是从延安开始的。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场轰轰烈烈的向民间文艺学习的热潮兴起于陕北的山山峁峁。贾芝搜集民歌、民间故事,还创作发表了数十首写战士、农民、工人的新诗。从创作到生活,他彻底摒弃了在北京时的浪漫情怀与绅士风度,完完全全成为一介草民,灰布棉袄外面系一根草绳,断了腿的眼镜用线绳套在耳朵上,唯一留下的一点痕迹,大概只有他随身带着的那把意大利小提琴了。[来源:学科网ZXXK]19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创建,贾芝任秘书组组长,包揽了民研会几乎全部大小事情,刻图章,接待来访,回信,买房作会址,买文具,当会计,一小笔经费就放在贾芝的口袋里,口袋变成了民研会的钱柜。“请给乡下老婆——民间文学让个座。”这是贾芝常说的一句话。他还说:“半个世纪以来,我的主要文艺活动就是为‘乡下老婆’争座位。我们成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也好,创办《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也好,不为别的,就是为这个。”1951年,萧三知道贾芝是学法文的,写信给周恩来,建议调他到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工作。周总理立即批示,限他一个礼拜内携家属前往布拉格。贾芝接到周总理签署的调令,意外的高兴,却又意外的惆怅。民研会当时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他能一走了之吗?贾芝去文化部找沈雁冰和周扬两位部长。沈雁冰说:“你走了,自然就搞不了民研会了!”贾芝随即要求考虑派别人去,两位部长商量了一阵,决定派另外一位同志去了布拉格。上世纪八十年代,贾芝身穿破旧的中山服,斜挎着背包,像赶场一样奔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文联两个单位的学术或党组会议。同事们看到他匆忙狼狈又不修边幅的样子,不禁调侃:“远看像逃荒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贾芝倒不介意,还挺开心,丝毫没有一些人说到这句话时那种埋怨待遇低、不受重用、酸溜溜的感觉。对于民间文学工作来说,调查采录是第一位的,既是为研究做准备,又是研究的一部分,是研究的过程。贾芝的研究抛开静坐书斋的研究,实现了与田野的对接。他的研究论文大多是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民间文学是鲜活的文学,研究活的文学就不能离开它生长的土地和环境。一位来自基层的学者曾经对贾芝说:“你们是把我们那里游在水里活泼泼的鱼拿来晒成鱼干再研究。”他震撼了,时时以此提醒自己,到田野中去,不仅仅是考察与作业,更是双向的渗透与交融。贾芝每年都出行,大多去边关小镇、偏僻山寨。2002年,他90岁,1月到广西宜州考察刘三姐故乡,3月到上海参加学术会议,9月到江苏常熟白茆乡考察白茆山歌,到苏州吴县考察民间工艺,11月到湖北宜都青林寺考察健语村,2004年3月又去河北赵县考察“二月二”民俗节日。后来,他不大出门了,但家中客人不断,带来各地的信息。改革开放以后,贾芝越来越感到中国的民间文学应该走向世界,展现自己的异彩,跻身世界文化之林。他去了十几个国家,介绍中国的民间文学。他是一只永不知疲倦的播谷鸟。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播谷鸟”的称号源于贾芝的诗歌《播谷鸟》,艾青称他为“播谷鸟诗人”,但贾芝真正作为一只耕耘的“播谷鸟”,还是体现在民间文学这块田地间。B.1942年贾芝深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从此他真正关注和热爱民间文学,不再搞诗歌创作,而是专心搜集民歌和民间故事。C.贾芝和民众百姓融为一体,为民间文学研究做了出色的工作,他特意穿戴破旧,把自己打扮成贫民的形象,完全抛弃了过去的浪漫情调和绅士风度。D.贾芝形象地把民间文学比成“乡下老婆”,自己一生的主要工作都是为民间文学争得一席之地,不论是在单位工作,还是到田间地头,都是为此而努力。E.贾芝意识到要搞好民间文学工作,调查采录是第一位的,因此90岁高龄的他还亲自到民间考察;后来就不大出门了,也就失去了接触民间文学的机会。2.贾芝听了基层学者的话后为什么会受到震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民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