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础教程》第二册思考题第一页共二十七页《佛教基础教程二》思考题第一节课1、《亲友书》的作者是谁?他有什么样的功德?了知作者功德后,对你学习本论有哪些帮助?《亲友书》的作者是龙树菩萨又称龙猛菩萨。佛教历史上,龙猛菩萨是公认的登地菩萨,佛陀在《楞伽经》中亲自授记:“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意即南方碑达国有一位吉祥比丘,名叫龙猛,在佛陀涅槃之后,佛教内部产生争论时,他站出来弘扬大乘中观,破除有边与无边,诠释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在《大鼓经》、《大云经》、《文殊根本续》等大乘经续中,对龙猛菩萨也有明显的授记,有些说他是一地菩萨,有些说是七地菩萨,有些甚至说获得了佛果。藏传佛教中他被喻为“二胜六庄严”之一,汉传佛教中他被八大宗派奉为开山始祖,这样的大菩萨、大圣者,佛教徒没有一个不承认。2、按照古大德的要求,听法者、传法者分别应具备什么条件?你欠缺什么?今后会怎么做?真正的求法者,应像《中观四百论》所讲的“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一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心要正直,不能贪执自方、嗔恨他方,要有公平正直的心态;第二、具足一定的智慧,能分析辨别善说恶说,不被他人所转;第三、对真义有希求之心,对真理有向往之心,若没有这样的意乐,不可能无缘无故去闻受正法。这三条是闻法者的基本素质。除此之外,很多高僧大德又补充了两条:第一、对佛法和上师必须有恭敬;第二、听受佛法时一定要专心致志。闻法者理应具足这些条件,否则,如来的教言虽然很殊胜,可是你的行为不如法,再殊胜的教言也不能接受。对于传法者,同样也有一些要求。古大德云:“离经一字,允为魔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传法者若对佛经望文生义、依文错解,实则冤枉了三世诸佛,因此,传法需要有传承,懂得一些佛经。很多大德对传法者有几点要求:第一、正直无倒,心要公正,不能贪执自宗、嗔恨他宗,以不平等的眼光毁谤别人;第二、说法明了,无论是佛经的内容还是论典的意义,一定要吐字清晰,表达恰当;第三、不错乱法义;第四、不求名闻利养;第五、善解意乐,能够了解闻法者的兴趣。《佛教基础教程》第二册思考题第二页共二十七页3、有些法师讲法时诙谐幽默,而有些法师则词句拙劣,假如你是听法者,你会选择哪一位?为什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有些大德要求穿法者:“一定要吐字清晰,表达恰当”。词句拙劣便不能表达恰当。便不具备传法者的条件。(这个问题需要一分为二的看,不应该以诙谐幽默或词句拙劣来判断听哪位的传讲,应该以哪位传讲的是真正的佛法义理能真正带来我们的对佛法生起正知正见。其他师兄的答案)第二节课4、佛陀的教诲具备初、中、后哪三善?你对此有什么体会?佛陀的教诲具备初善、中善、后善,就像《随念三宝经》中所说:不管是哪一个众生,最初如理听闻佛法,就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种下殊胜善根,这是一切功德的源泉,此为“初善”(闻);对所听闻的法义抉择思维,将自心的染污和烦恼予以遣除,并直接享受法乐,此为“中善”(思);最后依靠修慧来行持,彻底远离三有,获得殊胜果位,此为“后善”(修)。5、名词解释:四魔六随念十善业道四魔:一为烦恼魔,即对五蕴执著而产生贪嗔痴烦恼;二为蕴魔,即轮回的一切痛苦是由五蕴所生。三为死魔,即五蕴刹那变迁、无常坏灭;四为天子魔,即对证得无生无死的果位从中作梗,令人散乱放逸的天魔(如魔王波旬及其眷属)。六随念: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布施、随念戒律、随念天尊。十善业道:所谓十善,即身体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三种罪业,而奉行爱护生命、慷慨布施、守持戒律三种善法;语言断绝妄语、两舌、粗语、绮语,而尽量说谛实语、化解怨恨、说悦耳语、精进念诵;内心断除贪心、害心、邪见,而满怀舍心、修饶益心、依止正见。身体和语言的七种善法叫做“业”,三种意善业叫做“道”,共称为“十善业道”。6、怎么样修持六种随念?如此做有什么功德?六种随念是: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布施、随念持戒、随念天尊。倘若修持这六种随念,则可往生极乐世界。佛在《观无量寿经》中说:“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如果我们修行不用功,有些境界退失了,什么感应都没有,也可通过六种随念将其恢复。7、种什么样的因才能得生天界?衡量一下自己,你有把握吗?你平时是怎么做的?行持十善、断绝美酒能转生天界。8、我们辛苦积累的财富,为什么要布施出去?请从今生、来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佛教基础教程》第二册思考题第三页共二十七页今生,财富如梦幻泡影,非可靠处,终将散尽,与其饱受积聚守护之苦,不如布施。知足少欲才是最快乐的。布施对来世的利益相当大,为了来世,再没有比布施更殊胜的亲友了。世间亲友在你离开人间时,一个也带不走,但如果尽心尽力地布施,来世定有福报和功德伴随着你,即使转生为饿鬼,也会变成守财饿鬼[生前经常布施,但由于戒律不清净,死后沦为饿鬼。不过以布施的果报,做饿鬼时仍拥有大量的财富。]9、你现在守的是什么戒?如何让它具备四种功德?为什么要守持清净的戒律?所持之戒远离一切破戒的过患,清净无损,这叫做“未失”;在这个过程中,具足强有力的对治,未被违品的烦恼所沾染,这叫做“无缺憾”;勤于追求寂灭之果,未混杂希求小乘寂灭的发心,这叫做“未混”;也没有染上破戒之因的烦恼和恶心,这叫做“未染”。概而言之,远离一切破戒过患之未失,圆满一切对治智慧之无缺憾,远离希求世间果报之未混,断除一切破戒因之未染,具足这四种条件的戒体,诚如《普贤行愿品》所言:“无垢无破无穿漏。”有了清净戒律,一切功德才有产生的可能。《遗教经》中说:“当知戒为德所依。”有了清净的戒律,一切功德自然而然可以增长。如《赞戒论》所言:“无论何人受持清净戒,虽无一分闻思修功德,死时必定往生清净刹,行善无欺缘起之特法。”。清净戒律对每个修行人都非常重要,它是一切功德的来源、一切功德的依处。第三节课10、什么叫做六度?请分别解释各自法相及其果报。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圆满六度?六度: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禅定度和智慧度。布施度:是指将自己拥有的一切给众生,以斩断对我所的贪执。布施又分为财布施(又分为普通布施、广大布施和极大布施三种)、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持戒度:制止恶行、行持善法的一种心,包括禁恶行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安忍度:在各种违缘面前,心不脆弱,不容易退缩(分为:安受苦忍、耐怨害忍和谛察法忍(闻甚深法时,不生邪见))。精进度:对行持善法极其欢喜,即精进的本体(分为盔甲、加行和不退转精进。月称论师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禅定度:心一直专注于善法,就是禅定的本体(禅定是增长善根的根本因)。智慧度:能辨别万法的真相,就是智慧度的本体。六度所感的果报:《善戒经》说:施感富、戒感具色、忍感力、进施寿、禅施安、智感辩。《佛教基础教程》第二册思考题第四页共二十七页当圆满色身和法身时,也是六度圆满之时。11、宣讲布施度时,为何布施的对境只提到了父母?孝顺父母有什么必要?会获得哪些功德?你是一个孝子吗?平时如何对待父母?因为作为大乘的修行人,要对一切众生作父母想,但是首先,应该对今生的父母孝顺恭敬,否则,想把其他众生视为父母是不现实的。若没有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我们根本不懂文化知识、取舍智慧。功德:恭敬父母的人,其家族中不离护法天尊的加持,以及善知识的转世。同时,今生会以感恩图报等功德而美名远扬,处处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来世也将转生到善趣中。12、八关斋戒有哪些戒律分支?它具备什么特点?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的戒律?八关斋戒的分支是:(1)、该日不杀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2)、不通过各种方式不与取。(3)、断除一切不净行。(4)、不说妄语。(5)、不喝酒。(6)、不非时食,过午不食。(可断除饿鬼道的因)(7)、不睡高广大床。(8)、不唱歌、跳舞,不化妆和佩戴饰品。前四条是根本戒,属于戒律支,戒酒为不放逸支,后三条是禁行支。持此长净将来可投生为欲天的悦意身体,根本不会转为略身。在小乘佛教中它是在家人受持的戒律。在大乘佛教中,出家在家人都可以受持。属于短戒。在殊胜日受持一日。13、守持净戒的违品,有哪十三种烦恼?请一一说明。你相续中有什么烦恼?打算如何断除?守持净戒的违品,有13种烦恼:1、奸吝。自己的财务不愿意布施给众生。2、谄。《俱舍论》中说,这种烦恼是心不正直,将自己的过失覆盖藏起来。3、诳。本来不是自己的功德,却装模作样显出有功德的摸样,在众人面前虚伪诳行。4、贪。对受用财务十分执著。5、懈怠。是精进的违品。有的人把休息当做快乐,把宝贵的时光都浪费掉了。《佛教基础教程》第二册思考题第五页共二十七页6、贪欲。对与异性淫行的欲乐非常贪著。7、嗔恨。忿怒为体,是一切烦恼的根本。8、增上慢。以自己不具有的功德为傲。9、种姓骄。10、相貌骄。11、广闻骄。12、韶华骄。13、权势骄。应了之烦恼的过患,认识其本来面目。还要经常祈祷三世诸佛、传承上师,使他们的加持融入自心。第四节课14、持戒的同品是什么?为何一定要具足它?你平时是如何行持的?持戒的同品是不放逸,所谓的不放逸即是制止不善,行持善法。因为不放逸是成就佛果的根本因。佛经中说:“不放逸是甘露处,放逸则是死亡处,不放逸者不死亡,放逸之人恒死殆。”佛陀所说的大乘善法中,持戒、广闻、布施、安忍等,皆以不放逸为根本,它被称为佛陀最殊胜的财富。15、有些人没有遇到佛法之前,造过许多堕恶趣的重罪,如此是否没有解脱的希望了?为什么?请举一则公案进行说明。不是。有些人以前造下滔天大罪,只要有后悔心,不放逸地行持善法,最后也可以机会。比如难陀、指鬘、具见、能乐等一样。16、请从因的角度、果的角度分别阐述:修安忍的必要性。《俱舍论》中:欲界之因就是嗔恨和欲贪。倘若断了嗔恨,欲贪也可断除,这样一来,便不用再流转欲界了。若能断除嗔恨,则可永断轮回之根。从果的角度看,如果对“我”无有执着,把别人的加害视为如幻如梦,一切嗔恨和怀恨就不会生起,今生很快乐,也不会为来世造罪业。死的时候很安详。(《入行论.安忍品》中有许多窍诀)17、众生的心千差万别,请以比喻说明大致有哪三种?善法方面、烦恼方面应当如何对应?你自己属于哪一种?1、不稳固,如同水面上的图画,刚画完就消失了。《佛教基础教程》第二册思考题第六页共二十七页2、稳固,如同土上写的文字,除非遇到刮风下雨,否则不会轻易消失。3、极稳固,犹如石头上刻的花纹,历经百年也不会改变。在希求、行持善法方面,我们应当像石头上的花纹那样稳固不变。(龙猛菩萨还说:智者不会轻易承诺,一旦承诺下来,犹如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纵遇命难也不改变。)在对治烦恼方面,应向水中花纹,刚才气得不得了,一会儿就没有了,又非常开心,不会想报仇。(每个人的心态不同,但长期串习特别重要。通过善知识的引导,可以慢慢改变相续的种子。)第五节课18、众生的语言,归纳起来有几种?请具体阐述,并以比喻一一对应。你应该选择哪一种?为什么?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亲口说,众生的语言大致归纳为三种:称心如意语、真实语和虚语或颠倒语。佛经云:故当说柔语,莫言不悦语,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19、众生的今生来世,各自有什么明暗差别?分为哪几种形式?请举例说明。有4种差别:(1)今生光明,来世光明。(2)今生黑暗,来世黑暗。(3)今生黑暗,来世光明。(4)今生光明,来世黑暗。20、请以芒果为喻进行分析,众生内心与外表的不同类型。你属于哪一种?明白此理对你有什么帮助?有4种类型:(1)外表成熟,内里未熟。(2)外表未熟,内里成熟。(3)内外都未熟。(4)内外都成熟。21、为了避免对异性产生不正当贪念,作为一个在家居士,应当如何守护根门?请从各个角度加以剖析。应该根据《杂阿含经》中说的:“若见宿人,当作母(父)想,见中年者,作姊妹(兄弟)想;见幼稚者,作女(儿)想”。假使这样也不能避免生贪,那应该观其不清净性。《中观宝鬘论》、《入行论静虑品》及《智慧品》中有相应调伏相续的方式。22、面对形形色色的外境诱惑,我们要如何守护这颗动摇不定的心?你平时是怎么做的?要向守护闻法、孩子、宝藏和生命一样,千方百计地守护根门。防止形形色色的外境诱惑。第六节课23、请以比喻说明未护根门的过患。佛陀如何赞叹护根门者?你周围的